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

2018-10-23 08:21胡欣诣
学理论·下 2018年7期
关键词:通识人文思政

胡欣诣

摘 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宏观视野下,充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传统各自优势,打造具有人文品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把通识教育的人文性牢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上,实现人文思政和思政人文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文思政;思政人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19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正如国防大学颜晓峰研究员所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2]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于如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表了很多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6年,习总书记分别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做了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重要指示,笔者认为,充分领会这两个讲话的精神,特别是在十九大报告的宏观观照下,把这两个讲话对照起来学习贯彻,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把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的改革和思政课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3]。具有优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数十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构成我们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形势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背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不少学生对上思政课没有兴趣、动力不足,把思政课看成可有可无,上课出勤率较低,听课抬头率不高,仅仅满足于应付考试了事。不少专家学者对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大致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的原因,比如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课程地位和目的理解不够,教师上课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单一,以及一些学校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但更为深刻的原因,还在于客观的方面。首先,是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今世界越来越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世界;与此同时,我国也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社会因素都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其次,是教学对象的变化。处在当今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当代90后、00后的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有很多新的特点和变化,诸如个体独立意识较强、价值取向较多元、接受新事物更快捷等等,总体来说,当代青年大学生在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信念缺失、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再次,是高校教学条件的变化,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断扩大,而思政教师数量相对较少,造成思政课教学班人数不断增加,思政教学班常常为100—200人的大班,有的课程如《形势与政策》甚至还有300—400多人的大班,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很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师的积极性。

二、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互补及存在问题

通识教育主要是和专业教育相区分的一个概念。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4]。至今,通识教育在西方实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国外一流大学的主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方面继续坚持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通性和互补性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列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通识必修课,《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通识选修课。此外,各高校还开设了不少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通识选修课,作为专业课和通识必修课的有机补充。

不过,通识教育在我国开展时间较晚、经验不足,各地各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往往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如有学者所说:“多数高校对于通识教育仍停留在表面字意的理解,将通识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通才教育,侧重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化,这种观点的直接导向便是多开几门基础课,或增加一些选修课,就可以达成通识教育的目标。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都懂又什么都不懂的半成品,而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5]可见,虽然思政课被列为通识课,但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还是停留在两张皮的状态,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无论是作为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作为新事物的通识教育,都面临着发展的困境,也都有着进一步改革完善的迫切要求。

三、人文思政与思政人文: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笔者认为,在当前思政教学和通识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两个传统各自的优势,实现两者的取长补短,打造具有人文品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把通识教育的人文性牢牢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政治导向和价值导向上,既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一个突破口,同时也是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新传统的基础工作,简言之,即是实现人文思政和思政人文的和谐共生。

(一)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

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时之需,而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这种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人文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界广阔、知识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6]可见,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人文与社会科学之集大成,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在当前思政课具体课程设置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主干思政课程的内容涵括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道德与法律、政治与经济、文化与生态等等方面,所涉及的学科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学、伦理学等。可以说,要真正上好思政课,就要求教师对一门或数门人文或社会科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把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与思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6]二是形式上的人文性。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笔者认为,习总书记所说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正是要求我们在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要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人文关怀,结合当前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双向互动。具体方法,比如对分课堂、案例教学法、课堂陈述、小组讨论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教学安排,改变思政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生硬说教的印象,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寓于人文知识的讲授和人文关怀的领悟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开设相关通识课程,构建“大思政”格局

清华大学李曼丽教授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7]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和通识教育目标有相通之处,都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8]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当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一切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和有益于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成果都应吸收和借鉴。”[9]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特别是通识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其通识课程的核心是西方文明和价值。而我国的通识教育,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应当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把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如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成果。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6]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通识课的开设上,尤其应当注意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及其在实践中产生的影响,开设一系列相关课程。在这方面,上海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近年来,上海不仅牢牢抓住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还积极探索在通识教育中根植理想信念,推出了《中国系列》品牌课程。如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大学的《创新中国》、上海交大的《读懂中国》、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等,一大批大家名师走上通识课讲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笔者所在上海电机学院也于今年开设了《中国装备》课程,该课程结合学校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点,由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以若干专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能源装备、港口装备、船舶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各大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弘扬这些领域杰出人物的工匠精神,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何以诞生?[EB/OL].新华网,(2017-10-21).[2018-03-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7-10/21/c_1121836343.htm.

[3]吴晶,胡浩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

[4]A.S.Packard. The Substance of Two Reports of the Faculty of Amherst College to Board of Trustees, with the Doings of the Boars there on[J]. North American Review,1829(28):300

[5]兰虹.通识教育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4):81.

[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7]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100.

[8]宋友文.通识教育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北京教育:德育,2015(4):54.

[9]储德峰.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的特征及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35.

猜你喜欢
通识人文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