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谓词,用心辨主语

2018-10-23 11:36严红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诗题谓词省略

严红玉

[摘 要]读懂诗歌,其实就是要弄清作者写了什么人或什么物,这个人或物“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了。而“识谓词”“辨主语”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通过识别谓词和分辨主语,逐一解读诗题和诗句,即可读懂诗歌。

[关键词]谓词;主语;诗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11-02

谈到读懂诗歌的方法,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读诗题、读作者、读注释、读意象、抓关键词”这一套吧?这当然是读懂诗歌的必不可少的步骤,可具体如何操作呢?如何读懂诗题,读懂诗句呢?在这里我想谈一种很笨但很实在、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即“慧眼识谓词,用心辨主语”。

“慧眼识谓词,用心辨主语”,就是指擦亮眼睛,用心找出诗中的谓词以及这个谓词的执行主体。所谓的“谓词”,指的是用来描述或判定客体性质、特征或者客体之间关系的词项;根据《现代汉语》的定义,汉语的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而“主语”则指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读懂诗歌,其实就是要弄清作者写了什么人或什么物,这个人或物“是谁”或“是什么”,他(它)“做什么”或“怎么样”了,而代表“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的词也就是我所说的谓词,一般是指诗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什么人或什么物”则是执行主体,即主语。所以我说把谓词和主语两者弄清楚了,也就算是初步读懂诗歌了。

一、辨识谓词和主语

诗题的解读是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关键,题目中往往包含了诸多信息。我们要做的是先找出诗题中的谓词,然后辨别谓词的执行主体是什么,从而挖掘并丰富这些信息。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岑参),诗题中的谓词分别是“发”“赴”“留别”等,执行主体则被省略了,但不难辨别出执行主体就是诗人自己,就可解读为“‘我从临洮出发,将奔赴北庭,在离别之际写作此诗作别”,可见写作此诗时诗人还在临洮,他将要去的是北庭,弄懂了这点,就不难知道诗中只要是有关北庭的内容都不是眼前的,而是诗人的想象,因为他还没到北庭呢。将诗题这样一分析,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当然,诗题中也并不是都能找到谓词或执行主体。比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中的诗歌《残春旅舍》,题目“残春旅舍”中就找不到谓词和执行主体,这时我们就要将省略的谓词和执行主体补出来。“旅舍”是用来“住”的,那么“住”就是被省略了的谓词,谁住呢?不能是“残春”吧,“住”的主体是人,是诗人,“我”就是执行主体了。于是诗题的大意就是“我于残春时节住在旅舍”,“残春”“住旅舍”,由此我们也可以略微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了。而有些诗题更为简洁,比如杜甫的《月夜》,对这样的诗题,可以结合诗句内容,推断出“谁”在“月夜”“干什么”还是“怎么样”,即可。谓词和主语就是这么重要,一定要识辨清楚哦。

诗题读懂后,就该进入诗歌的主体内容了。一以贯之,我们仍用识谓词、辨主语这方法一句一句去落实,就可以“无往而不解”。且看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诗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三句“无哗战士衔枚勇”,谓词“无哗”“衔枚”都有“没有声音”“肃静”的意思,作者以“无哗”“衔枚”来比喻考场“肃静”。原来考生在“安静答卷”呢,而非“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试卷第14题中B选项的表述显然就是对这两个谓词理解错误。抓住谓词,准确地解释谓词的意思,对解读诗歌是很有帮助的。以上说的都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做法也是一样的,即要弄清“执行主体如何”“执行主体怎么样”。比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诗歌《金陵望汉江》,颔联“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谓词有“横溃”“豁”“崔嵬”“湍”等,后三个都是形容词,我们围绕执行主体“汉江”来解释这几个谓词,“溃”就不会解释为“溃败、溃散”;“豁”也不可能解释为“开朗”,而“崔嵬”这个词,本来多用以形容山的高峻雄伟,可“汉江”不能“高峻雄伟”吧,而应该取其“显赫盛大”义,解释为“波涛汹涌”。这句的意思应该是“汉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原,波濤汹涌迅疾奔流”。识谓词,辨主语,将谓词和主语相互搭配好来,串连成句,解读也就相对准确了。

二、慧眼识谓词

谓词除了常被省略需要补充出来外,识别的难点还在于词性活用,也就是说,有些诗句的谓词并非动词或形容词,而是由其他词性来充当。其中有两种现象比较常见,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一种是名词的活用。先来说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容易辨识,因为谓词本身就包含形容词,即使不知道它活用,也不至于太影响对句意的理解。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字就活用作动词,可依据执行主体“春风”或“江南岸”的不同,分别解释为“吹绿”或“变绿”,但如果直接作形容词理解也不影响句意,无非就是“绿的江南岸”。而名词活用为动词就相对复杂了,因为执行主体一般是由名词充当的,极易将活用的名词看作是执行主体,那样句意也就完全不同了。例如,“朱颜君未老,白发我先秋”(李白《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中的“秋”字,意为“衰老”,名词用作了动词,这句诗的意思是“你年轻的容貌还没老,我却长出了白发先衰老了”。像“白发我先秋”这样找不到谓词的诗句,我们一定要有词性活用的意识,以便准确无误地解读诗歌。再如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中的诗歌《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第二句“广庭清晓席群英”中,哪个词我们应重点关注呢?借用文言文词性活用中的知识,“席”这个名词带有宾语“群英”,应该是活用为动词了,“席”意为“坐”,“一清早宽阔的庭院里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一个“席”字,理解对了,整个句意也就通了,由此可见识别谓词的重要性。总之,一定要记住,句子中肯定是有谓词的,或省略,或活用,一定要擦亮眼睛找出来。

三、用心辨主语

识别谓词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的,而辨别执行主体则较为困难,这首先是由诗歌高度凝练的语言特征决定的,执行主体常常被省略;其次则是为了押韵和对仗,执行主体可以被作者任意倒置。省略的得补充,倒置的要还原,辨别主语很重要。省略主语的例子前面讲了很多,这里就不重复了,以《残春旅舍》的颈联为例说说“倒置”的情况吧。“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其中的谓词“冲”的执行主体很容易被认为是“酒”,可“酒”是不能自己“冲”的,执行主体应当是人,是诗人以“酒”“冲愁阵”,借酒浇愁,这样才解释得通。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省略的执行主体找出来,分清谁是主,谁是客,是谁在做什么。再如李白《听蜀僧睿弹琴》的颈联“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客心”如何“洗流水”呢?分明是流水才能洗客心啊,这里是主客体倒置了。主语或被省略,或被倒置,一定要辨别清楚,只有正确分辨出主语,才是真的读懂了诗歌。

当然,谓词和主语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了谁都没了依据。我们可以依据谓词来推断主语,反过来,又可以依据主语来判断谓词的意思,两相结合,就能初步读懂诗歌了。简而言之,只有读得懂,才能鉴赏和评价,也才谈得上兴趣的培养。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诗题谓词省略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被遮蔽的逻辑谓词
——论胡好对逻辑谓词的误读
党项语谓词前缀的分裂式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也谈“语言是存在的家”——从语言的主词与谓词看存在的殊相与共相
中间的省略
诗题辨字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