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推动,提升英语绘本阅读实效

2018-10-23 10:00窦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绘本阅读策略思维

窦伟

[摘 要]阅读是心灵与文本的对话,需要读者的深度思维介入。绘本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思维推动,以提升绘本阅读实效为切入点,提出观图构思、明确主线、互动交流和深度拓展等方式,在丰富学生认知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绘本阅读能力,在激活学生认知激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阅读中深化认知体验。

[关键词]思维;绘本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34-02

以大脑先生闻名国际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提出了思维导图(Mind Manager)概念,认为人们认识语言文字捕捉相应的信息,能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根据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通过联想和想象,以图文方式为载体,建立相应的主题,并通过相互隶屬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形成联系整体。阅读作为培养学生丰富语言感知和多样思维想象的重要途径,凸显“思维训练”主线,应该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价值意义。绘本阅读,尽管学生关注的是图片的精美,其实质是引导学生能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故事,将思维与阅读认知形成高度融合。绘本阅读中,教师融入思维导图,为学生“敢越雷池”提供了目标,为学生“奇思妙想”准备了翅膀。

一、观图揣摩,发散思考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认知体系,其发散性思维应该是首要特征,即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这种发散性在观图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童年“小人书”至今不能忘怀的就是其中的精美图画,而绘本无疑担当了其重任,学生借助绘本中的图片进行联想,找出文本中的有趣内容,揣摩图画,让故事有形象,更鲜活、更有“厚度”,利于记忆。

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体系,让绘本与认知思维形成有机联系,能帮助学生在认知与故事之间形成桥梁,顺畅阅读而非绕道而行。例如,在一篇题目为《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的绘本阅读中,教师围绕绘本中画出的圣诞树、袜子、玩具熊、木偶像等不同礼物,让学生思考:“Which present do you like best?”鼓励他们从自身喜欢的角度来揣摩Jim喜欢的礼物。很显然,学生将自己作为绘本中的角色主动与主人翁对比,不仅能增强他们阅读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还能够围绕“What is the best Christmas present?”这个问题进行发散思考,形成一定的体系。通过这样观图,能让学生产生这样的遐想:“Jim到底会喜欢什么礼物?妈妈又是怎么知道Jim喜欢玩具熊的?Jim的愿望最后实现了吗?”学生带着这样的发散思考,使绘本更有趣味、更加精彩。

教师围绕图画来阅读,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直观记忆印象,并能产生一定的“涟漪效应”,与故事产生碰撞,形成思维火花。同时,运用图画来链接故事,也便于学生主动从文字的解读中获得更多丰富认知,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维体系,产生发散认知,并能从绘本中整理出相应的认知信息。

二、理清骨架,生成体系

阅读作为一种认知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体系性。要想读懂绘本故事主题,需要紧扣中心,在层层抽丝剥茧中发现隐藏其中的主干,以此来追踪溯源,不偏离中心。理清绘本中的体系,理解故事主旨也就比较容易了。

建立一定的认知体系,能便于学生挑出重点,形成一定的认知目标方向。例如,在《David goes to school》的绘本阅读指导中,绘本中的词汇富有口语化,如“No yelling!No running!No chewing gum in class!Wait your turn!Pay attention!Raise your hands!”等。不过,教师可针对“大卫在学校里都干了些什么?”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出与此相关的内容。对此,在阅读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围绕“How do you think of David?”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上学校”这条主线,找出大卫调皮的地方,从而准确理解绘本故事的内容。

准确理解出绘本中的表达主题,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认知体系,抓住故事主线进行深入思考,能让学生获得真实、准确地感知,所有离开了主题的故事阅读,定会让学生在阅读中缺少思考的目标和方向,也会偏离故事的主旨要求。

三、阔论己见,形象记忆

思维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在绘本阅读中,学生带着主观投射阅读故事,能发现故事更多内涵意蕴,更能展现其“以文化人,以文感人”的功效。这种功效体现在绘本阅读中就是多给学生思考和表达机会,让他们从读故事中解放出来,成为讲故事的“主人翁”。

引导学生根据认知主动说出故事,能赋予故事更多形象化。例如,在《Tom and the three cats》这一绘本阅读中,“Tom like cat very much”是绘本阅读表达的主题。在Tom六岁生日上,爷爷送给他一只猫咪,王阿姨也送给了他一只猫咪,一下子有了三只。“What should Tom do?”很显然,这是一道开放性思考题目,帮帮Tom想办法。以三只猫咪为故事载体,让学生换位思考“How are you going to help Tom?”,鼓励他们从自身想象的角度提出对策。有的学生说,等爷爷和阿姨走后,将另外两只猫咪送给好朋友;有的学生说,暂时寄存宠物店饲养,过一段时间就去看看;有的学生说,三只都要,让自己的一只和另外两只猫咪成为好朋友,因为它们是快乐的一家人等。教师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鼓励学生根据记忆主动谈论,能让绘本更有质地感,使学生的理解感知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将脑海中的思维与绘本故事进行融合,提出相关的思考题目,便于学生聚焦要点深入思考,有利于他们在整合信息要素中把握中心,围绕相关要点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感知交流中获得不一样的认知,形成丰富的感触,给故事插上想象的翅膀。

四、旁征博引,深度感知

思维体系的构成其实就是一组数据,教师通过建立一定的图像呈现记忆要素,形成图文互动的良性循环,以旁征来丰富故事内容,以博引来发现精彩,让故事变得“津津有味”,更加“耐人寻味”,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例如,在《A fox and a hunter:Who is more brighter?》的绘本阅读指导中,教师针对“The fox wants to cheat the hunter”的表达主题,让学生思考:“Why should the fox deceive the hunter?How did the hunters never get up?”然后围绕故事的情节,建议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相关词汇,引导他们从相应的表达语句中发现更多有效内容。于是,学生发现了狐狸是自作聪明,认为自己的欺骗能逃得过猎人的眼睛,而猎人则是将计就计,引狐狸上当受骗,落入圈套。很多学生在脑海中还从狐狸的天性、眼神、动作等方面进行思考,从狐狸的图像中深入挖掘,找出其中的精彩,产生深刻感知。

由此可见,教师多从思维认知体系中鼓励学生筛选相应的词汇,能够让他们的主观想象与实践运用形成有机融合,增强阅读的自觉性,使阅读更有情境与趣味。同时,多点旁征博引,能让学生享有更多话语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和独具匠心的能力。

总之,思维的深度介入,有利于学生在深入研读绘本中获得更多丰富认知。教师在英语绘本阅读中深度介入思维,让理解有广度、深度,使学生能够带着好奇心深度研读文本,发现更多精彩故事。

(责编 容 耘)

猜你喜欢
绘本阅读策略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孩子们与绘本的那些事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