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接地气

2018-10-23 10:00刘莹刘晓东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整合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刘莹 刘晓东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并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它的落实有着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抓住课堂,立足学科素养;学科整合,提升核心素养;融入生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生活;课堂;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0-0074-02

自教育部2014年提出“核心素养”概念以来,各级各类专家学者及教师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阐释和研究。但是,在大多数一线教师眼中,核心素养属于“高大上”的理论层面的东西,低学段教师自己的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还有较远的距离。那么,核心素养是否“高大上”呢?

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朱明光老师这样回答:“有人认为免谈‘高大上的议题,才能接地气。这其实是个误判。问题在于,怎样把‘高大上的追求创造性地转化为接地气的议题,即遵循什么路径走向‘高大上的素养。”因此,“高大上”的核心素养并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它的落实有着坚实的桥梁,有着宽阔的道路,还有一片让其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

一、抓住课堂,立足学科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核心素养的落地,主渠道在课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一步一步扎实地将课程标准落实了,核心素养才能得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我认为备课是关键。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可以这么说,落实了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就是落实了学科素养,落实了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组织单元教学,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努力做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课时设计,缺乏对单元的整体性研究与设计。单元备课,应围绕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构建整体教学主线,实现教学过程的有序性、整体性。通过研究,备课的流程一般依据如下(图1)。

优质的备课资源是落实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好的备课,如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

二、学科整合,提升核心素养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这样阐释教育目标、学习结果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核心素养是(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对学校教育来说,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观念。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和行动:要从“学科教学”走出来,升级为“课程教学”,或尝试学科间整合,或进行跨学科教学,或与各类活动、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统筹安排教学。优化整合,改变以往各自为政、相互脱离的状态,实现课内外、学科间相结合,才能使两门孤立的学科相互促进、协调配合,用活动促教学,以整合求进步,互通互融,取长补短。

针对课程整合,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践,形成了国家必修、校本必修和校本选修三大课程模块,如图2。

有效整合各学科课程,才能多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课程的整合不仅包括各学科的整合,还包括课堂内外的整合。只有课内外充分结合才能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各学科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

三、融入生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换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具体做法如下:将学生的现实生活转化为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从课堂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要开发社区资源,建设基地农场;要坚持家校共育,开设游学、实践课程。

学生只有在学习和活动中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是法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治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生活,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土壤;课程,是培养学科素养的土壤,更是核心素养有效落实的土壤。只有将教学融入生活,将学科优化整合,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搭建坚实的桥梁,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更接地气。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整合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