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下问题设计的思考

2018-10-24 11:04吴文好
关键词:邦联转变

吴文好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现时教育倡导核心素养理念,总之教育的起点、出发点是帮助学生成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终身学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如何应对时下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推进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问题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7-002-02

0

2012年中共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作为党与国家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明确强调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真正价值。从国家层面,社会主义教育“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这是教育根本性问题。

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出发点——为学生成长的需要。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学生成长。

一、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时国家教育的定位:核心素养。开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五方面的发展,从近到远出现:为升学做准备;为就业准备;为成人做准备——生存与生活能力;为未来公民做准备——公民的责任与担当;为终身发展做准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1.“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

“核心素养”涵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当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更是知识与能力加态度的综合能力表現。

人们认为,“核心素养”是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发展,其是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更兼具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素养是养育“人”,素养要以中国文化为借力。学者提出中国文化以“人”为核心,育“人”素养培养主要通过在哲学、史学、教育、文学、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进行深入,形成了乐以成德,文以载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中国文化特色。

2.厘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什么是历史

为此,庞卓恒教授曾有这样的解释:“历史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人类过去的经历,即历史实在;二是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即历史叙述;三是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即史学理论。”

(2)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20世纪新史学主张,增进人类的利益,其增进的手段是历史知识来促使人们互相理解。这是王加丰教授在《20世纪西方历史学和追求——理解与联系》一书中这样说的。如人们互相理解就需要借鉴过往知识经验,更是人的综合能力体现,能否互相理解需要是什么样的人,以什么德行的人,回答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3)寻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吴伟教授曾在《历史学科与历史素养》一文中,作出对历史学科素养如下含义:“它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它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吴教授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继历史学科能力之后,提出一个更高更新的历史育人目标,要求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下思考历史学科的独特贡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五个方面。夏辉辉老师认为历史核心素养“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历史学科系统,是作为在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路径,“路径一,从熟悉史实到理解史实最后能解释史实;路径二,从感知史实到理解史论最后能形成史识。”

(4)理解把握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

关键是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教学,唯物史观“存在决定意识”,实际上是可以这样说,“生活决定意识”;也可以说是“实践决定意识”,学者“唯物史观不是从观点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

二、教学创新的灵魂是问题设计

1.思考一些历史教学现象

现实历史教学,学生学历史能力不强,表现在:一是材料解读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对文字、图表、数据等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不能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少学生在解读信息时出现偏差。二是历史认识不对等,不能将具体的历史问题与整体的历史进程和特定的历史环境进行综合认识,忽视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关系,从而造成无法根据问题设问进行有针对性的整体分析和理解,出现回答错位。三是文字表达不精炼,不能充分利用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和所学的历史知识,文字表述空泛,缺乏证据意识,导致语言逻辑和思维层次模糊不清。

历史教学当中出现许多教学现象,主要三种现象关系:讲得多≠听得懂——讲解与理解的关系;听得懂≠自己会——记忆与掌握的关系;会模仿≠会思考——模仿与创新的关系。这种现象出现很大根源在于没有进行思维引导以及问题设计的巧问,对问题设计的认识不深刻。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也是最高的准则。”

2.索源探寻问题本质

(1)指向性问题解决易实现知识价值

知识本身是有意义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将那些指向的问题,并能解决的知识,才会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

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知识间的碰撞。例复习主题“昌盛的秦汉文化”,问题1,佛教、道教与秦汉的文化有什么关系;问题2,司马迁写《史记》之前曾到过哪些地主?教材只是一笔带过他外出的游历,并没有具体描述。

问题1,佛教、道教、儒家共同构建秦汉文化,佛道两教都是扬善之举,可以丰富人的思想,推进社会发展。问题2,司马迁的求真过程,以实践游历活动,体现经世致用思想,拓宽人的行为,行万里路。

这两问题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思考,背后教育学生如何应待历史,是践行核心素养中,学会做人、做事,树立责任感,人应行善,体现立德树人。

2.大道至简的问题设计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要什么都想放进来的意识,我们“需要记住,你只是在设计一课书的教学,而不是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即使这一课需要用几天来完成,你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围绕学生学习内容,在一次学习体验当中并能够完成的预定题目进行假设的设计。”

解决问题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发现问题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训练,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进一步提升获得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北美大陆新体制(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设计问题时注意问题间的思维联系,就本课提出,问题1.新国新困境——为何建立联邦政府?即为何从邦联转变联邦。问题2.新法新体制——联邦政府怎样设计?问题3.新党新局面——联邦政府怎样完善?问题4.新制新感悟——感受哪些政治智慧?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历史解释素养,是运用思维方式思考、分析问题。

在回答问题1.解决问题思维路径:抓住关键词“转变”——什么转变?——邦联——邦联的缺陷——缺陷表现——改变劣势——重新设计体制。

问题4.了解政治智慧,让学生对美国的体制了解,明白了政治制度设计也要以国情相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对中国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拓展与联系,是根据自己国情而建立,对历史事件产生价值的判断,也更好地植入了家国情怀,会深刻认识中国制度设计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

总之,只要我们要坚持历史核心素养理念的指导,运用设计并提出“问题”的教学手段、方式,这是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做到,能学会学习、能学会思考,更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思路、培养学生设计提出“问题”意识与思路。在现时教育教学形势下,我们更希望能把“立德树人”的这个终极目标能落到实处,并生根、开花、结果,以解决历史教學当中最终要培养什么样“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强师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的一般项目“提升农村中学历史高效课堂‘读与问相结合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YQJK204)研究成果]

[ 参 考 文 献 ]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序》[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16.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庞卓恒等.《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J].2012.21(6).

[5]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分析报告》[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美】拉泽尔著、吕良环等译.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邦联转变
《社会契约论》勾勒的“理想国”
美国“新内战”
理想社会的局限和出路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美媒:美邦联旗之争影响中国旗帜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