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分析

2018-10-25 03:37曾文莉
运动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词频舆情舆论

曾文莉

(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四川 成都 610041)

2017年是《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实施第3年,改革已到水深浪阔时,地方足协脱钩、职业联赛改革、青训体系建设、财务开支公开等频繁登场,热点舆情高发。为回顾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本文首先采用词频分析法对《2017年中国足协舆情日报》进行整理,对其所有新闻标题做第1轮统计,共提取有效词语4347个,再对其做词性分类和排名。其次,在此基础上设定主题词,使用网络爬虫软件、百度指数软件等工具面向传统网页、门户网站、社交媒体进行相关信息抓取,获取媒体和网民热度指数数据;再次,通过人工检索央视体育频道、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五星体育频道等相关报道,以丰富传统媒体舆情来源。

1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概述

1.1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热词

图1中100个词汇源是242家媒体对中国足球的报道标题。按词频量高低排序,从舆情主体性质看,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分为以下几类:群体人物类(词频量767次)、体育组织类(词频量699次)、赛事类(词频量673次)、事件类(词频量413次)、政策类(词频量216次)和个体人物类(词频量157次)。这些热词是解读中国足球的生动窗口,从它们涌现的事件和话题情境可以看出,“足协”是舆论风暴眼,“中超”影响力火爆,“国足”仍是公众关注重点。

1.2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媒体分布

如图2所示,5家网络媒体报道量占比为51.22%,报纸多达10家,但报道量不到一半。在当前各种社会舆论生态中,网络舆情最具活力、能量和主动性。 从多个事件看,搜索指数普遍快于媒体指数1~2天,说明舆情主要由网络引爆。传统媒体以专业解读引导舆论走向,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和网民观点的原创数量占比不高,在转发传统媒体信息时偏向展露情绪和表达意见。融合化是舆情生成和传播的显在特点,新媒体爆料、传统媒体跟进、事件发酵,舆情在不同平台间转换扩散、相互刺激,一步一步演化成终极话语。

2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总体特征

2.1 组织被高度卷入舆论场,陷入舆论交锋战

图1 2017年中国足球高频词词云图

2017年足球舆情100个高频词中与体育组织直接相关的仅有14个,但词频量高达699次,其中“足协”以310次拔得头筹,这与其在足球改革中的龙头作用和组织性质有关。足协去行政化还在过渡中,兼具社会组织和准行政部门双重性质,政府附属性赋予的管理权利、资源调配权利在公众心中形成强势的情感基调,舆论天然对其缺乏好感,深陷“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得名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这一概念最初来自塔西佗所著的《塔西佗历史》,是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之后被中国学者引申成为一种现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无论出台政策还是开出罚单,公众都会质疑,如果本身有问题或执行不力,更会激化舆论。除了自身引发的舆情,其他事件也常把组织卷入其中,如“奥斯卡闷人”“河南建业做法事”等虽无组织行为,但由于负有相关管理或连带责任,也容易形成新的责任舆情,陷入舆论交锋战。

2.2 涉事主体干预不当,引发舆情次生灾害

具有舆情意识、提前进行舆情预测和研判、事后科学管理和应对,已成为社会各阶层共识,舆情传播规律和处置方法也很成熟,但在中国足球行业似乎还没引起足够重视,如“伊尔马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事化大的舆情应对失败案例,将简单的球场暴力事件演变成舆情灾情,事件尚未定性,国安主动将其引至宗教方向,导致舆情扩大化复杂化,使足协在处罚上骑虎难下,最终含糊其辞,各打五十大板,为媒体和网友留下处罚不公的口实。

2.3 积累效应明显,前期事件对后起舆情有较大影响

违反赛风赛纪是足球场上最常发生的现象,球员、俱乐部、球迷、裁判、教练等都会被裹挟其中,一旦有事,各利益相关方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加之球员和俱乐部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他们能架构起较强的舆论话语权,传播力量不亚于一个主流媒体。作为仲裁者的足协被搁置在舆论风暴中心,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声讨。例如,“奥斯卡闷人”案例,事发当日舆情聚焦于对其行为性质的讨论,但当足协迫于“央视”和《人民日报》舆论压力,对涉事球员和俱乐部开出超级“重量级”罚单后,舆论立即把矛头转向足协。足协虽没有针对某种情况做出固定的处罚,但一些典型罚单必然会为之后处罚做出参考。较之2016年,2017年足协开出的罚单数量增加50%,每张罚单刚被公布,舆论都会与前面相似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热烈讨论,“2017足协罚单”的百度搜索量高达381万。

图2 2017年中国足球媒体报道量TOP15统计分析图

表1 10家媒体在不同阶段对U23新政的报道

2.4 不重视形象修复,易埋舆情隐患

当组织或个人经历舆情危机考验后,形象会受到创伤和冲击,虽已不再受关注,但涉事主体要主动采取措施修复和重建形象,赢得公众的谅解和信任。同时,要对危机进行评估,吸取经验教训、优化运行方式、反思危机,力图从根本上杜绝危机再次发生。另外,要时刻向社会各界说明和反映所做的工作,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自己,重塑良好形象。 2017年众多舆情危机中,除张修维酒驾判刑后首次亮相公益活动,其他事件基本成了烂尾楼。舆情断尾埋下的不定时炸弹危害显而易见,当出现关联舆情或年度盘点,舆论回马枪将使相关方陷入被动,应对需付出更大代价。

3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应对典型案例分析

3.1 U23新政:波动型、强型舆情,对舆论关切默然处之

2017年1月15日中国足协出台有关U23新政,由于内容关乎球员、俱乐部、赞助商、赛事转播商、教练等多方切身利益,该文件刚一发布,立即如平地惊雷般在足球圈炸开。伴随中超联赛进行、足协几次修订,该舆情全年高烧不退。截止2017年末,百度搜索量为357万次,百度指数共有3个高峰,分别是3月4日(新政接受第1次考验)、5月25日(24日《关于调整中超、中甲联赛U23球员出场政策的通知》发布)和6月24日(14日《2017年夏季注册转会期收取引援调解费用相关规定》发布)。

从媒体、意见领袖和网友的声音分析,U23新政舆情环境情况如下:意见领袖关于U23新政补益性和中立观点少见,损益性舆情一边倒。以“搜达足球”2017年1月15日在其官方微博发起的粉丝投票为例,不支持的粉丝占比78.8%,支持占比15.9%,无所谓占比5.3%。表1为10家媒体在不同阶段对U23新政的报道。

综上,U23新政舆情持续时间长,相关事件屡屡触发舆情不断反弹、升温,使得舆情衰退期被延长,是典型的波动型和强型舆情。客观原因有:(1)舆情主体是中国足协,长期形成的刻板印象、决策程序问题是生发舆情的关键;(2)涉及太多相关方切身利益使舆情影响范围大;(3)信息空窗造成舆情持续发酵。新政颁布后,足协仅有几次不正式的回应,面对汹涌舆论,仅每隔一段时间发布补充解释,对舆论关切默然成为中国足协形象的绞肉机。通常政策类舆情涉及面广,信息不对称,应对该类舆情需要发布者提前设置议程,详细阐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当前及将来利弊影响进行解读分析,并事先表明将有其他补充条文来调适不足,主动掌握舆论话语权。

3.2 张修维事件:“官谣”、拖延加剧舆论灾情

张修维酒驾事件发生在2017年8月15日凌晨,当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爆料并配发图片和视频,随后《新京报》记者向权健俱乐部求证,被否认,还在官方微博发布了张的训练照片。16日,天津交警的官方通报彻底坐实了该事件的真实性,媒体迅速跟进,16日百度指数达到高峰值(44745)。这一阶段舆论聚焦在讨论该事件对张修维职业生涯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发近1周后,权健发布处罚声明,却引来嘘声一片,前后矛盾、被动回应使得舆论矛头转向指责俱乐部,不再是张修维。2017年12月14日法院刑事判决书显示张修维曾用名张吉轩,于是网上掀起涉嫌年龄造假的议论,搜索指数出现又一个高峰。早在2017年8月17日有网友提供了多项证据质疑张的年龄,但权健俱乐部一如既往不予回应。

综上,从张修维事件演变看,舆情热度高、持续时间长、不断恶化。客观原因有:(1)明星球员酒驾、年龄造假,事件自带“高光”,易引发舆论“尖叫”;(2)权健俱乐部不当公关使舆情恶化,作假实属抱薪救火,会引起怀疑、不确定、彻底否定、恶意评价一连串负面反应,拖延、回避只会将舆论主导权拱手相让。当前,舆论监督已进入剥洋葱式的数据挖掘时代,公众和媒体不能从当事人获得一手可靠信息,他们会纵向、横向进行延展性挖掘,从而出现舆情洼地现象,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像流水一样快速向洼地流动、集中,使情况变得更复杂。应对这类危机,舆情主体应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相关信息,主动掌握话语权,稳定舆论;诚恳承认错误,表明立场,公布客观公正的处置结果,防止舆情滚雪球。

3.3 伊尔马兹事件:缺乏媒介素养误导舆情方向

2017年6月26日晚,苏宁球员李昂与国安外援伊尔马兹在赛后发生冲突,由于有“掌掴”“球员混战”“侮辱”多个热元素叠加,次日百度搜索指数到达高峰(2 298次),舆情热度处于爆发级别,聚焦于猜测伊尔马兹将会受到何种处罚和对李昂动作的解读。2017年27日,一网友在微博上发表了一段涉嫌侮辱伊尔马兹的文字,28日国安发表声明将起诉该网友,把话题导向“宗教歧视”“信仰侮辱”,刺激舆情热度升级。舆论场主阵地在社交媒体上,焦点转为质疑国安有意将一场球场暴力事件扩大化、宗教化、泛政治化,舆情影响突破2个俱乐部球迷范围扩散至全社会。传统媒体对这波舆论极为谨慎,都未使用与宗教有关的表述。2017年7月6日,中国足协公布对2人的处罚将舆情推到最高峰(近2 800次),且舆论转向了足协。众多媒体刊登、引用意见领袖观点:对伊尔马兹处罚过轻;对李昂“不适当行为”没做解释,处罚过重;处罚尺寸弹性太大,标准不统一。加之足协又延迟1周公布,同时开出另外2张罚单,聚集效应太大,难免触发舆情井喷。

综上,该事件舆情一波三折,客观原因有两点:国安把事件性质泛化,足协处罚标准不一。国际上,凡涉及“种族”“宗教”“信仰”话题,都极易引起争议,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有不主动踩雷、把自己卷入舆论漩涡的常识。对罚单的质疑,足协要做到公平公正,一事一处理,分散公布,对外界做出有公信力的解释。

4 2017年中国足球舆情工作应对建议

4.1 树立舆情意识,提升媒介素养

足球是个高度曝光的行业,在镜头无处不在、公众表达意见渠道丰富的当下,组织和个人皆应树立舆情意识。对于组织,把舆情治理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和常规性工作,建章立制,配备专业人才,分级负责,筑牢舆情管理地基。个人在遵循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加强自律,学会慎独,以良好的媒介形象示人;摒弃抵触媒体心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 2017年12月20日,亚足联—中国足协举办了首期“职业俱乐部球员媒介素养培训班”,未来,该培训还将陆续开展,这一举措将有效改善足球舆情态势。

4.2 破除不自信心态,敢于亮剑

纵观2017全年足球舆情,不少事件折射出涉事主体对舆情应对的不自信。舆情并非洪水猛兽,只要掌握了应对规律和技巧,不但可以转危为安,还能提升形象。舆情回应,响应力、行动力、修复力“三位一体”。第一时间发声,直面问题,尽快收集一手资料,还原事实,定性事件,避免网络噪音干扰真相;第一时间亮明态度,诚恳谦逊,表明立场,平衡关切;尽快公正处置,化解情绪,导入理性,缩小分歧;快速修复,完善管理制度,从根源上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总之,不把舆情当敌情,正确认识舆情本质,与火热时代共振。

4.3 与媒体加强交流沟通,团结和“统战”意见领袖

当前,许多机构和个人都有自媒体,当舆情发生时,选择自媒体回应是信息公开、与公众互动的一剂良药。但单靠自媒体引导舆论会显得力不从心,整合具有公信力的传统媒体、渗透力强的新媒体,搭建立体互补的媒体平台可达到和声效应。另外,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沟通,可避免媒体选择性报道或道途听说式报道造成的负面效应。自媒体时代是意见领袖的时代,他们通常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庞大的粉丝群,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和二次传播的能量。与意见领袖建立“统一战线”,包容他们的多元化,寻求声音的平衡,把他们的观点纳入到舆情管理资源库中,引导他们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

4.4 未雨绸缪,建立舆情预警机制

足球舆情虽具有客观性、突发性,但大多数是可以被预见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首先要有舆情意识,在重要赛事、政策、人事调整前,依靠团队协作的敏锐观察、理性判断,对可能存在的未知危机进行评估预判,及时制订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案。其次,运用多种公关策略协调处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职能部门、俱乐部、球迷协会等都是足球舆情主体,针对不同群体或开通气会或交流座谈,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将包括政府在内的多个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个公共舆论空间,公共和私人部门的界限变得模糊,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决策”。即使面对偶发事件,事先舆论铺垫也能缓冲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5 结 语

长期以来中国足球的沉疴痼疾屡屡挑动公众共情心理,热点事件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应对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作。2018年是体育大年,作为中国体育改革的试验田和急先锋,足球改革稳步前进,年初机构调整、人事更迭、新政发布等已广受媒体和公众关注,可以窥见舆情治理工作难度比2017年更甚。

猜你喜欢
词频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汉语音节累积词频对同音字听觉词汇表征的激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