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何处可逃

2018-10-27 04:39
文萃报·周二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脸书用户分析

近日,英美两国的媒体,爆出了一则与Facebook脸书有关的大新闻。有报道称剑桥分析公司通过为脸书平台开发的性格小测试程序,掌握了超过5000万的用户数据,操纵了2016年的美国大选。他们针对每个用户的特点,尤其是那些偏中立不知道投谁的选民,投放洗脑政治新闻,进而最终将川普推向大選胜利。

事实上,Facebook这种事,影响的不止是选举这样的大事件。大数据还在操纵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代人手机电脑不离手,只要连接了网络,我们就在留下痕迹。搜索引擎成了我们联通网络的大门,每次搜索,都会被看门的数据公司,记录下我们往哪个方向走。搜索过游戏,就给你推荐游戏;消费过护肤用品,就给推送同类型产品;转发过汽车新闻,就给推荐汽车。

比如有东西加到购物车还没结账,再进入网站时购物车自动恢复;或者看的小说看到一半,再打开网站时自动找到上次读到的位置。

本来这项技术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让大家浏览网站时,不需要一次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然而,这个技术被广告商盯上了,掌握了我们网上的一举一动。

通过读取Cookie,广告商可以知道我们看过什么网页,看了多久,操作到什么地步。除了读取Cookie,数据公司还会收集用户的个人基础信息、点赞、社交圈、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也就是Facebook这种公司从我们身上拿到的资料。

集齐了他们需要的信息,这些公司就开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叫做用户画像。用社交网站上的各种资料,配合用户在网上的浏览信息建立模型,用模型运算预测用户可能发生的行为。广告商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就可以预测我们可能会买什么,进行定向投放广告。

它们不仅想知道我们搜索了什么,还想了解我们的各个方面。为了搞到数据,他们想出各种办法,哄得用户乐呵呵地自己奉上隐私数据。

像剑桥分析公司给每个用户5块钱,用户不仅把自己的东西都交代了,还给了他们权限去了解自己的朋友们。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曾经为了返券优惠,提供额外资料给某些App呢?

更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还有些技术像是幽灵一样,冷冷地监听窥视着我们的生活。如手机权限。

手机系统设计的时候,为了避免用户信息泄露,同时又防止限制过多,有些App不能正常使用,提供了“权限”这个概念。

照相的App需要使用摄像头和存储照片的权限,导航App需要定位的权限,由大家决定让不让App使用这些功能。

于是,就有些公司把搜集信息瞄准到了这些App上,他们做一个软件,就想把用户的全部信息都得到。授予手机上App一些本不需要开的权限之后,它可以随时监测我们的位置,我们的通讯录,甚至我们的短信和电话。简单说,权限就是一把钥匙,打开我们一切资料的钥匙。

除了千方百计窃取用户信息,定制个人推荐,精准投放,数据还在默默地把我们划分为三六九等,无情杀熟。这种“大数据杀熟”,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一级价格歧视,厂商(垄断者)知道每位消费者,对任何数量的产品,要支付的最大货币量,并以此决定价格,因而能够获得每位消费者的全部消费剩余。这曾经在经济学上,被认为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然而现在大数据,却为一级价格歧视的发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脸书用户分析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神奇的机器翻译系统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关注用户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