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规划与重构

2018-10-27 11:01刘星
财经界·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产业园区

刘星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谋划,提出了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发展目标。本文认为,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规划与重构可以从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明确产业园区的实施主体,找准定位,理性发展,加强战略规划,功能分区清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软环境、加强园区服务,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共谋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 产业园区 要素集聚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理论价值看,本课题从产城融合及其理论基础入手,介绍了产城融合的相关理论,及其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阶段,梳理了我国产城融合的各个发展阶段,指出了我国各个发展阶段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创新了衡量我国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度的依据与指标;

(二)文献综述

馬歇尔最早对产业集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指出企业的地区集中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和整个产业平均成本的下降。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明确提出“集聚”和“集聚效应”的理论,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

(三)研究方法

1、实证(案例)与定量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是一种公认的研究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范式。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规划与重构问题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开展研究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2、规范分析方法

本项目将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遵循“实然性分析、应然性研究”,立足现实,找出矛盾,提出设想,服务实践。

二、产城融合及其理论基础

(一)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相对于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

(二)集聚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如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前海和上海的浦东等,都是聚集了各行业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公司。

三、我国产业园区发展的历史阶段

当时有关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是:大力引进中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举办三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的科研机构。在开发区内,放宽利用外资项目的审批权限,产品出口、内销执行经济特区的政策,税收政策更加优惠。

四、我国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实践

以广东省东莞为例,东莞前期的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与发展给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浪费。一是土地资源过度消耗,东莞是单列市,土地资源有限,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迅速发展,土地承载已接近极限。

各类新城都存在低密度模式,导致土地使用不集约,缺乏当地就业,对服务业需求不足,不利于形成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服务价格高,便利性不足;前往中心城区的消费模式则导致出行成本上升,交通拥堵,不利于低碳化发展。

五、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园区要素集聚的规划与重构

杭州金融小镇和苏州工业园均以政府为主体实施开发,政府作出园区规划,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开发机构,总揽土地征收、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园区管理等工作,土地证、产权证归管委会名下,物业建成后只租不售。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发挥政府的资源协调作用,以行政权力加速推进园区建设,保证园区按计划建设和开发,防止出现园区开发使用与合同不符等问题。

六、结束语

国内知名大学或研究院在大型产业园区建立经营型金融研究机构,向产业园区内企业出具市场研究报告或咨询建议,提供决策支持。二是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以此为契机吸引全国的创新创业资源,鼓励国内各大学的学生、老师和创业者在园区创新创业,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可服务对象。同时注重邀请创投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的评审工作,既增加评审的透明度又使创投企业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对项目的了解。三是在时机成熟时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在东莞办分校,通过吸引智力资源形成对东莞各大产业园的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高欢,付媛媛.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河北企业,2015(06).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产业园区
以产业园区提质促进长沙转型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基于产城融合的常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探讨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怎么样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产业园区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