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喜福会》中美文化差异

2018-10-27 10:55高艺峰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关键词:喜福会习俗母爱

摘 要:《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之作,小说一经面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连续九个月稳坐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获得全美图书奖以及洛杉矶时代周刊图书奖。小说讲述了四对极具代表性的中国式母亲与她们的美国式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故事精彩并且内容深刻,反映了美国移民和其子女的文化差异,在其背后更是反映了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笔者以其同名改编的畅销电影为其蓝本,从文化冲突的角度分析中美文化关于母爱、婚姻、自由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母爱;文化;婚姻;习俗

作者简介:高艺峰(1993-),女,吉林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

一、中西方对母爱的不同价值观

在中国,望女成凤,望子成龙这样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父辈和母辈把自己未完成的目标或者是期望全部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小时候的兴趣班到长大后的工作选择,父母理所应当的干预子女的选择,这在中国似乎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这被理解为中国式的爱。这种爱需要付出长辈全部的积蓄和精力,与此同时它也深深地影响子女,一代又一代。在西方,个人奋斗继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美国的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美国的孩子在十八岁后要自己考虑如何生活下去以及如何继续攻读学费,也许父母会承担一部分,但是会逐渐的放任孩子自己去生活,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但同时孩子要承担起相应的经济压力。这是不同文化的爱的表达。

在《喜福会》里,这种冲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对母女是君和她的母亲。君的母亲认为君有着很高的音乐的天赋,她相信女儿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钢琴家进而可以超越母亲然后跻身于美国社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不再重蹈自己的覆辙,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这是母亲对于子女的希望。但是她的母亲把这种希望寄托在钢琴之上,她不辞辛苦地为钢琴老师做家务来换取老师每周教君钢琴课,母亲辛辛苦苦的付出,但是却遭到了女儿的不理解。这个时候已经体现出母女的冲突,女儿找到各种机会不努力练琴,直到她们因此发生了争吵。她对母亲说道:“这里不是中国。我也不是你的奴隶! 我成不了你希望那样的女儿。”母亲大吼:“我只允许顺从的女儿呆在这个家里。”君毫不示弱,大声回敬到:“我希望自己不是你的女儿, 你也不是我妈,我希望自己死掉就像是你在中国遗弃的孩子!”此时,母女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

这里面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巨大的差异,君的母亲把一切的希望连同对遗失在中国的孩子的希冀全部放在了君的身上。母亲用她的中国式教育想尽办法地希望女儿幸福。但是女儿非但不理解反而非常的排斥,甚至说出如此让母亲失望的话。女儿的美国式思维是没办法理解和体会到中国式的爱。她们把这种爱当成是枷锁,锁住她们本身,打压她们的个性,她们的维权意识让她们与父母格格不入,但是她们身上有着浓烈的中国文化的印记,又被美国文化边缘化,以此产生的矛盾日益明显。但是在最后,君的母亲在厨房说的那段话让君感受到了母亲对她的认可和尊重,君一直知道母亲爱她,她渴望得到母亲的认可,直到后来,她意识到母亲深深地爱着她并且一直以她为荣,此时母女的文化差异的矛盾得到了融合。最后,当她再拿出当年的演出的觉得生涩的曲目时,她重新对曲子有了新的认知。

二、中西方对于婚姻的不同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贤妻良母是好妻子的代名词。家被视为是共同利益体,为此妻子把爱这种牺牲、奉献以及所有的期望都赋予这个家庭。为了家庭的幸福她们甘愿牺牲掉好的前途以及自己的事业。但是在美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思想显然更加深入人心。在《喜福会》安美的女儿露丝嫁给了泰德。泰德在最开始追求露丝的时候就清楚的表态,他喜欢露丝说话,喜欢看她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在露丝心里隐藏的贤惠的思想逐渐占据上风,她开始变得凡事都要询问泰德的意见,弱化自己的想法,压抑自己的个性,她成为了在大多数中国男人眼里的好妻子。但是显然,在泰德的想法里,他不理解是什么原因使得妻子由一个自主、独立、聪敏且有想法的人变得如此的没有主见。露丝和泰德也不可避免的离婚。后来听到了母亲的过往,她逐渐意识到文化不同带来的冲突,她逐渐明白爱是平等的,她的矛盾以及价值观的不平衡似乎找到了一个缺口来平衡她的生活。她在商议房产的问题上表露出了自己的态度,而正是这一点让泰德看到了转机进而挽救了他们的婚姻。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关于婚姻的不同理解。泰德想要的是有主见并且有想法的人,而露丝却逐渐隐藏自己的想法。这才是他们问题的根源所在。

反观李娜的婚姻。在李娜的内心深处是不接受两人AA制的婚姻的。她为了保持家的平和也不愿指出对方的过分之处。处处忍让也让她感到了崩溃。随着她母亲的拜访,她终于认识到她内心深处的渴望,她意识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她从一开始的逃避和抗拒到接受并面对这些矛盾和差别,最终她融合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也找到了她内心真正的平和。

三、中西方对于“认可度”的文化差异

对子女的认可度,是中西方都存在的情感寄托,但是它们却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子女都会从父母的身上寻求这种认可,但是因为文化的不同,这种认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薇莉从小就是一名优秀的棋手,她在比赛中头脑清晰能够在比赛中获胜。她的母亲林多很为她自豪,所以在经常带着她上街并且逢人就夸薇莉出色。这让薇莉觉得很难为情,她认为母亲如果想炫耀,应该自己去拿奖而不是向别人炫耀自己。这里体现了中西方的差别,在中国,孩子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父母的,所以孩子的好坏是父母在外的谈资和面子。但是在美国,显然,孩子和父母是分开的个体,需要彼此尊重。然而年幼的薇莉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母亲对她的爱。她因此和母亲大吵一架决定再也不下棋了。但是这都是气话,当她觉得重新下棋的时候,并没有得到母亲的支持和认可。她仿佛泄了气一样,再次站到比赛之中她似乎失去了清醒的头脑,她觉得缺少了母亲的认可意味着缺少了赢的底气。结果她输掉了比赛。后来,她的第一次婚姻也并不幸福。她对母亲说,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为了讨好母亲而并非是她所想要的婚姻。她一直在用美国式的思维寻找母亲对她的支持和赞美。然而总是不成功的,中国式的爱,她非但不理解反而认为是阻碍。后来,因为一件礼物的问题引起了母女的争执。中国的母亲认为礼物的贵重能够代表一个人的诚意和态度,但美国式的女儿认为礼物只要有诚心就足够了并不一定要非常的贵重。女儿终于在吵闹中说出了她真正困惑的话。她一直以为母亲不喜欢不接受她的丈夫理查,但是后来在理发店,她们终于敞开心扉,薇莉对她说:“你不知道,你对我的影响力,你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我仿佛回到了四岁哭着入睡,因为无论我做什么,都得不到你的欢心。”

薇莉从小到大一直很努力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可和鼓励,但是由于文化差别的不同,或者说她的母亲在中国的遭遇让她的母亲很含蓄乃至用薇莉读不懂的方式表达她对子女的爱。在这一场哭诉中,薇莉认识到了她的母亲一直很爱她,一直很以她为荣,并且也学着不再掌控她,学着去尊重她。在这里,两个人的情感矛盾得以化解。在相拥而泣里两人的感情也得到的一定的升华。母亲最后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接受了薇莉的丈夫。

四、中美文化中習俗的不同

在中国,谦虚是美德,是一种良好的表现,但是中国式的谦虚有的时候是面子问题。在美国,谦虚固然是好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她们强调个人的权益,不喜欢别人插手自己的事情,所以很多时候表现得让中国人“没有面子”。当君准备在台上演奏钢琴的时候,她的母亲和林多在下面开始交谈。薇莉的母亲和君的母亲抱怨道:“每天她都在下棋,还要我为她擦奖杯,你真幸运,没有这样的问题。”君的母亲毫不示弱地回答:“我遇到的问题比你还严重呢!每次我让她帮我做家务,她都置若罔闻,一心只是练琴。”两人你来我往以孩子为攀比对象企图获得“面子”。这种面子心里在中国非常的普遍,但是在西方却不这样认为。随着故事的发展,微弗莉带着男朋友来家中做客,最后一道菜是林多的拿手菜,为了表示谦虚,林多说:“这道菜味道比较淡。”对方尝了一下然后表示确实是比较淡的随后加了不少酱油,表示这样味道就会好很多。整个桌子上的人都跟尴尬地看着对方,大家都明白这只是林多的自谦行为,但只有完全是美国文化的理查丝毫察觉不到这种谦虚的行为。这聚会在尴尬中度过。理查德行为让林多感觉不悦和怅然,但这种有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的行为让整个一代的华侨都感受到了一些无法排解的惆怅。

中西方除了价值观不同外,对待友谊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在西方,一个家庭不会擅自去处理另一个家庭的问题,这被认为是一种干预行为。但是在中国这被理解成非常热心的好的举动,君的母亲当年在中国遗弃了两个小孩子,这件事是君的母亲一生的遗憾也是一生的懊恼,她的朋友们在她死后十分努力的帮她寻找这两个孩子。经过他们艰辛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她们。君很感激这些阿姨并决定去中国与她的姐姐见面。这在西方的思维看来很难理解,因为他们不会去干预别人的家事,但是在中国这却是一个十分仗义的行为。还有一个镜头充分地展示了两者的不同。在君的家里聚餐的时候,薇莉直接的表达君的设计一点都不符合公司的要求,两人因为工作的问题在饭桌上起了争执,而她们的母亲是不会在饭桌上直接的发生冲突,这体现着友谊观的不同。

结语:

这本书是以一个华裔的视角和身份来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和冲突。中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主要从母爱、婚姻、自由和习俗等几个方面来阐释和解释这些矛盾。四对家庭有最初的两者发起冲突,到冲突白热化,到母亲愿意退让并且子女愿意去理解到最后矛盾得到了化解,情感得到了升华。君的不理解母亲的强行干预自己的生活到理解母爱;薇莉的自认为的不够得到母亲的欣赏到知道自己重要性的哭泣;李娜的不断隐藏自己的真正的需求到母亲解开自己的伤疤给予她的勇气;露丝看低自己的爱直到母亲让她明白爱的真谛。每一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和快乐,但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差别以及她们在中国的悲惨的遭遇让她们无法与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产生共鸣。而女儿们身上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又使得她们本身被纯美国文化边缘化,这种身份所属不明的感觉更是激化了她们与母亲的矛盾。中美文化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中国文化不是高于或者低于美文化。人们应该对所有的文化保持正确的态度,在不同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在交流中,人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才能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TAN A. The Joy Luck Club[M].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1989: 10-331.

[2]Linda Schueler,何震.如何与老外有效交流3:文化差异与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合顺,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09(8): 150-153.

猜你喜欢
喜福会习俗母爱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特殊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