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人物身份发展趋向解析

2018-10-27 10:55李琳娜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哈尔滨金融学院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探寻”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2017-KYYWF-E0205。

摘 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世人来讲也许仅是一次战役,但对于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来说却是有着深刻的转折性意义的。它标志着美国犹太文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犹太作家的作品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不同犹太作家的作品中,“犹太性”的演变与运用也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作家的作品做了认真地比较后,我们可以看出犹太文学的发展趋向,即“犹太性”在犹太文学创作中逐渐隐晦。隐晦的原因是“犹太性”的特殊性意义逐渐演化为世界民族的普适性意义。这种趋向是文化迁移的自然结果,是与异质文化碰撞的必然产物。本文将主要以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以及塞林格这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犹太作家为例,详细阐述美国犹太文学人物身份的演变历程。

关键词:美国犹太文学;犹太性;隐晦;文化迁移

作者简介:李琳娜(1979-),女,硕士,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02

一、引言

犹太文学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容,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犹太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但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而且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将马拉默德、菲利普·罗斯及塞林格三位作家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选择这几位犹太作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是他们的作品能够鲜明地、有代表性地反映出“犹太性”的特殊性意义逐渐演变成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普适性意义。从马拉默德注重作品中的犹太性,到罗斯特有的“反叛”犹太传统(实际上是对犹太性的另类表达)再到塞林格隐晦地表达出犹太性。通过研究这些犹太作家的精神演化轨迹,对不同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思想的比较,动态地、纵向地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犹太文学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趋向。

二、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一)马拉默德作品中犹太色彩浓郁的“受难者”人物形象

在马拉默德所有的作品当中,“苦难”始终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传统的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获殊荣被上帝挑选出来的人。犹太人生来就是要受苦,要想获得上帝的救赎,必须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对马拉默德而言,经受“苦难”,不但可以拯救一个人,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激起一个人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伙计》中莫里斯的形象就是马拉默德的笔下的这些受难的,救赎者的形象。莫里斯的行为深深影响了伙计弗兰克,使其警醒并令其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而不再进行生命的流浪。他竟然从一个令人厌恶的罪犯转而变成一名犹太圣者,一个彻头彻尾的“莫里斯第二”。莫里斯被塑造成一个诚实、善良,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是犹太人受难的典型。他不太遵守犹太人的礼节,在他看来遵守犹太人的律法更为重要,没有必要非得拘泥于形式。拉比,在莫里斯的葬礼上,称之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人”。他的生活完全符合一个犹太人的经历。虽然他对我们的传統不拘泥于形式,但是他有一颗犹太人的心。他恪守我们生活的真谛——他拥有的东西总是希望别人也有;面对苦难,他并没有退却,依旧希冀着美好的未来;他从未想过自己一定要得到些什么,可总希望他的孩子不要像他一样受罪,起码能过上比他自己好一点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样,他称得上是一个犹太人。

《伙计》体现了马拉默德浓浓的“犹太味儿”。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只要处于社会底层而又为人善良的人,都会为人类赎罪而受苦。正所谓“人人都是犹太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应该具有善良、诚实,责任心强等美好品质;即使厄运缠身、屡遭不幸,也应该鼓足勇气,坚强面对,决不放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有基于此,弗兰克悔过了、醒悟了、成长了,重新开始了作为犹太圣者的全新的生活旅程。

(二)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的反犹太传统的人物形象

当马拉默德式的犹太籍作家们从正面把犹太人塑造成有节制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时,菲利普·罗斯却以其独特的“反犹太性”对犹太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嘲讽。罗斯在创作态度、创作主题以及创作方法上都一反主流、另辟蹊径——背叛,背叛传统、背叛思想,所以他的小说一方面在社会上好评如潮,令人向往,另一方面又引起了犹太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恨。他所刻画的犹太人全是消极的、内心十分阴暗的形象。他被批评家欧文·豪指责为“自我仇视者”。但是,刘洪一教授却认为罗斯对犹太性的背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他认为罗斯像其他犹太作家一样,具有很深的犹太情结,只是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罗斯式的犹太性,成为犹太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这使得犹太文学更加神秘,也愈加吸引人了。[1]

罗斯小说描写的人物同样是犹太人。这些人无论出身如何,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主人公都具有不同程度上的心理残缺。在被美国文化同化的过程中,他们厌恶犹太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犹太教规。在小说《犹太人的改宗》中的奥茨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叛犹太传统的人物形象。十三岁的犹太男孩奥茨是个爱思考、勇于提问的孩子。他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宗教产生疑问,于是询问老师拉比:为什么《摩西五经》中称犹太人为“上帝的子民”?而《独立宣言》所宣扬的是“人人平等”的思想,那么二者岂不是冲突?拉比试图想用政治平等和精神合法性两者的区别来说服他,但他的解释并不能够令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奥茨满意。小说最终以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形式迫使犹太人承认基督教教理的合理性,为犹太人改了宗。虽然放弃信仰是一件令人极其痛苦的事情,但是在美国主流文化的大环境下,异族文化需要摒弃一些迂腐的,无法自圆其说的信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篇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是:自由地追求信念、摒弃权威、顺应内心的呼唤,因为谁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三)塞林格作品中普遍意义的美国人形象

美国著名犹太籍作家塞林格以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而一举成名。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当代美国青年竞相追捧的人物形象,因为在他身上仿佛映射出当代青年自身的影子。表面上看来,这是一部反映美国文化的小说,但实质上却蕴含着诸多“犹太性”。

犹太人已经超越了种族,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集中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人的真实生活的缩影。美国这个大熔炉,渐渐模糊了犹太人与美国人的界限。他们慢慢走出传统的犹太世界,在许多现实的生存问题上与美国社会协同一致。这些一致主要表现在生存环境和生存困惑等方面。他们在更广的范围内已加入到现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中。

由此可知,在犹太民族之外的文化世界中,同样存在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霍尔顿这一典型的犹太形象,不仅代表着犹太人面临的困惑,也同样代表着美国大众的迷惘。这种困惑与迷惘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生存危机。这种危机是超越种族、超出时空和国界的,它具有普适性的意义。

三、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中人物身份的发展趋向

诸如马拉默德、索尔·贝娄等犹太作家总是偏爱于突出主人公的“犹太性”,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都带有浓浓的“犹太味儿”。 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小说里的主人公都恪守犹太传统律法,并且都承担者“受难者”的角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使得传统的贫困犹太人形象在美国犹太文学中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不再具有典型的意义。

菲利普·罗斯的作品则别开天地,另辟蹊径。他从反面使世人了解犹太人。他对犹太传统的讽刺和批判,同样反映出犹太文化的独特性。他所描述的犹太人的种种迂腐行为,乍看上去是在讽刺犹太传统,而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对犹太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绪。无论是宣扬还是反叛犹太文化的“犹太性”,上面所提到的几位作家无不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随着美国主流文化对犹太移民及其后代的影响日益加深,犹太作家所描写的主人公的孤独苦闷的心理特征同样适用于当代美国社会,因此犹太小说家会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上。

塞林格的作品不再像马拉默德式的犹太作家那样刻意渲染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他的作品具有潜在的犹太性。虽然“犹太性”已不再是犹太作家们关注的焦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犹太文化已经融入了美國文化,更别提被美国文化所同化了。美国犹太文学中人物身份的“犹太性”逐渐变得隐晦,一方面是由于犹太人逐渐适应了美国社会文化生活,这是文化迁移过程中与主流文化相互消融的结果;另一方面,犹太文化本身所面临的苦闷、精神彷徨等问题同样亦是美国主体文化所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犹太作家正是像塞林格那样把对犹太文化的理解与美国主体文化相结合起来运用的。

四、总结

通过对犹太作家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二战后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人物犹太身份逐渐隐晦,取而代之的是刻画了适用于美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的普遍性的人物身份。但这并不意味着犹太文化被同化了,相反,作为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的一员,犹太文化将一直努力探索和保持良好的尺度。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如何保护好文学的民族性,避免被融入异质文化,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的特色优势,在更广阔的层面上表现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注释:

[1]刘洪一著.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6).

参考文献:

[1]J·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1999年.

[2]菲利浦·罗斯著.犹太人的改宗[M].朱涌鑫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黄家修. 当代美国犹太小说发展述评[J].现代外语,1983,4.

[4]李秀娟.《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研究[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5]乔国强.当代犹太文学的文化解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0 年,(1).

[6]乔国强. 试谈美国犹太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