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年

2018-10-29 03:34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领导决策信息 2018年3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建设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2017年7月1日,习近平在香港亲自见证国家发改委、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一年过去,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大湾区建设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性问题?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首次亮相并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任组长,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及澳门特首崔世安均担任小组成员,这是首次有港澳特首被纳入中央决策组织。

★截至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远超旧金山湾区,逼近纽约湾区,总量已经逼近位于全球GDP排名第10名的加拿大。

★粤港澳大湾区占全国土地面积不足1%,人口数量不足全国总人口的5%,却创造了全国生产总值约13%的奇迹,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世邦魏理仕(CBRE)日前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先驱城市群未来世界第一湾》研究报告指出,该湾区有潜力成为未来全球最大湾区经济体。

【本文重要信源】

1.人民日报:开创融合新格局 探索发展新路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年间;2.郑永年: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国的未来;3.南方网:改革开放四十年,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开创新局立潮头?

扫二维码下载本栏目增值服务《领导智库文选》

1 规划引领,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目前,在大湾区内部,不仅存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自由港,还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使得区域协调的难度超过了国内外所有的城市群。8月15日,韩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特别强调,要强化规划引领,推动大湾区内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同制度的存在给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提供了可能,大湾区存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多元主体,有利于推动实现合作互补。同时,竞争激烈的发展现状,更加有必要加强协调,以降低竞争带来的高昂成本,并分享合作红利。为此,必须坚持把区域协调发展这根主线贯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过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应对区域内部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挑战,加速融合,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富有活力的整体。

以共同愿景引领大湾区协调发展。目前,该区域内还没有明显的首位城市,缺乏“指挥中心”。在大湾区城市群内部,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减少摩擦成本。为避免同质竞争、重复建设和“碎片化”,需统一领导、凝聚共识,把握方向、找准定位,重点谋划、相向而行。应着重谋划一批有助于港澳融入大湾区的举措,鼓励和调动港澳各界参与积极性,推动港澳与内地民心相通、齐心协力;在防范和化解风险方面未雨绸缪做好顶层设计。

用法治化市场化方式协调解决大湾区合作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大湾区建设,必须在“一国两制”框架内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形成的法律壁垒已经成为粤港澳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的制约。加快推动民商事判决司法相互认可与执行,是破解法律壁垒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此同时,要优化湾区治理架构形成大湾区高效运行的治理体系。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形成多元包容、有序高效的治理体系,推动大湾区公共治理效率。应当从法律、政府、市场、社会四个层面建立综合协调的机制,协调处理大湾区内的法律、税收、金融、知识产权、社会管理等多种复杂问题。

2 优质生活,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港澳居民证件便利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大幅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等政策措施。”韩正在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如是说。话音刚落,《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9月1日正式实施。

【决策看点】

●湖南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通道,是大湾区辐射的前沿阵地,如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赢得开放发展的主动权?在十二届省政协一次会议上,致公党湖南省委、特邀26组港澳委员分别提出《关于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进长沙空铁经济示范区的建议》和《发挥长株潭龙头作用加快湖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步伐》的提案,被湖南省政协确定为重点提案。8月30日,省政协召开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省政协副主席胡旭晟领衔督办这两则重点提案。

【链 接】

继粤港澳大湾区后,浙江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初现雏形。近期,浙江省发改委对外详细公开了“浙江省大湾区”的目标定位、建设原则、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推进机制的详细规划。宏观层面,即整个大湾区,总体布局是“一环、一带、一通道”,即环杭州湾经济区、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和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中观层面,即环杭州湾经济区,这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将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微观层面,即发挥现有产业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整合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整合提升,打造若干集约高效、产城融合、绿色智慧的高质量发展大平台。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9月4日

国民待遇“成熟一项推一项”。推动港澳稳定发展,提供港澳居民便利,解决年轻创业者的诉求,这是大湾区建设的初衷。从人才就业和科研创新到破除行政制度的壁垒,实现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是个先后次序的问题。要解决行政壁垒、产业准入等难题,就要从国民待遇入手。国民待遇应当是最先开放的,这也是目前大湾区正在推动的。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领导小组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更多港人便利优惠政策,将通过成熟一项推一项的方式来逐步实现。

实现要素顺畅流动促进大湾区活力整体提升。推动资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是焦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三个法律制度,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安全便捷流动是建设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应以此为突破口,促进大湾区资源要素跨境优化配置和相互组合。全面开启“直通车”服务模式,扩大“一门式、一站式”等服务范围。推动大湾区行业企业、学术组织、金融机构、研究院所,统筹利用湾区内外科技创新资源,优化区域内部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便利大湾区内群众就学就业、创业置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尤其是吸引港澳青年参与其中,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目标之一。应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提升大湾区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关键问题,对接国内外一流区域,进行优化改进,建设绿色、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体制优势,努力打造世界级的高等教育集群;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资源优势,共建共享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粤港澳三地文化优势,努力成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的“领头雁”。

3 对接全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兼具科技、金融、制造综合优势,完全有条件建设成复合型的国际创新中心,为国家新一轮创新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高水平的国际竞争发挥支撑作用。8月15日,韩正在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要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在香港建立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机构,支持澳门建设中医药科技产业发展平台。

【决策看点】

●5月17日,作为江西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项目,首届赣深经贸合作交流会在深圳举办。双方签署《江西省与深圳市进一步深化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赣深两地经贸、产业、创新和国资国企等领域全面合作,提升赣深合作层次和水平。本次合作交流会共签约61个投资合作项目,签约投资总额819.7亿元。主要涉及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等项目。

【链 接】

粤港澳大湾区无界零售未来之城:广佛“C位出道”

9月4日,21·京东BD研究院发布《洞察无界零售未来之城:潜力无限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报告认为,同城化较为成熟的广佛,已成为无界零售未来之城的湾区样板。无界零售可以概括为“场景无限、货物无边、人企无间”。粤港澳合作的深化,要实现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要素的自由流动,这与无界零售的精神相契合。报告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无界零售及其背后的智能物流、智能供应链的助力下,会成为全球最富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9月5日

多方发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国际化创新型教育、开放协同创新、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供给等方面发力,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除了在大装置、大平台、大团队、大学等“硬条件”方面发力外,更为关键是加强能够促进这些创新要素高效发挥作用的“科研体制机制”供给。

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广东省科技厅在近日对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的一份提案答复函件中透露,目前正在联合香港、澳门组织编制《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此外,深圳市已出台《深圳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实施方案(2018—203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0年,深圳将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主引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牵引科技创新,建成创新能力卓越、创新经济领先、创新生态一流的国际科技创新产业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的支点城市。2035年,将打造成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引领区、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育成地和国际创客聚集地,创新生态体系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以人才为抓手,加速推进科研一体化进程。港澳的人才、科研优势与内地的市场、产业基础互补,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人才和科研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湾区发展的重点。目前,香港与内地科研一体化正在加深,形成互补。创新之道关键在人,要把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强化能够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解决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待遇问题等。

借鉴香港经验,优化知识产权制度。由于大湾区知识产权制度存在差异,目前合作仍属事项合作、零打碎敲,三地仍未形成完善的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内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拉高侵权成本、出台有利于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建立专门管理和执行机构。同时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发力,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体系。要充分借鉴、吸收香港的成功经验并转化为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大湾区知识产权制度法治化水平。

4 积极参与,抢搭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顺风车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仅是粤港澳的大湾区,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也是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的重大机遇,更是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对接、融汇的重要支撑区。

【决策看点】

●9月5日,在第十二届泛珠大会举行的论坛对话活动上,“9+2”各方围绕“湾区×泛珠——创新赋能协同共生”展开讨论。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在对话交流中表示,四川将抢抓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从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优势产业合作、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完善合作机制四个方面积极参与、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是一个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对其他省区来讲,也要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的指示精神,全面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开放战略。在这方面,继今年1月时任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率团赴广东珠海学习考察,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借力发展,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后,上海市市长应勇也率领上海市代表团对澳门和香港进行访问,并于8月24日至25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学习考察,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详细了解广东在深化改革开放、自贸试验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努力推动沪粤合作交流迈上新台阶。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和经济带的显著标志。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也即将出台,但我国仅有一个大湾区远远不够。近日,浙江大湾区规划出炉。浙江将在今后5年重点推进交通项目共计70项,估算总投资约1万亿元,5年计划完成投资约7500亿元,其中2018年将重点推进重大项目44个。按照规划,浙江大湾区建设的总目标是打造成为“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具体目标是建设“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另外,随着环渤海地区高铁建设进程加快,各界普遍认为,环渤海大湾区规划可期。7月24日,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在全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全市在国内要与深圳、杭州对标定位,抓紧实施创建国家中心城市行动,全面对接京津冀,主动服务雄安新区,打造环渤海大湾区重要增长极,将济南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国际大都市。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建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