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无学?那你可大错特错了

2018-10-29 11:02青漠
传奇故事(上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新闻学老师

青漠

在爸爸妈妈那苦口婆心的关于女孩子该选择一个安稳工作的言论轰炸中,我宁死不屈地在填报志愿单时把四所志愿学校的第一专业全部填成了新闻学。当所有人都以为我满怀着一腔浓郁的新闻理想时,恐怕只有我那伙朋友明白我是为了彼时喜欢了五年的偶像而选择了这条路。

而当我真正踏入新闻学这一庄重而肃穆的学科领域,当我将要成为未来的新闻人或文字工作者时,我才明白一切从来都没有我所想象的那般简单,尽管我已渐渐爱上这个与我原本的想象大有出入的专业。

重庆大学的新闻学院在这所古老且以理科著称的学府中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人,可也正是因为年轻,所以蕴含着无限大的可能。

初入大学的我便在新生研讨课上感受到了这门学科的与众不同,老师口中那离我很遥远却又仿佛近在眼前的舆论学与社会发展好似一把把有力的锤子,重重砸在我的心上。新闻远远不是我茶余饭后与二三朋友津津乐道的娱乐八卦那样简单,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细细密密地贯穿着整个人生。

自打入学以来,我在无数个时刻听见“新闻无学”四个字,这四个字从媒体人的口中吐露出来时总是带着些许自嘲的意味。在理科生和工科生眼中,我们是免受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折磨的幸运儿,大家千篇一律地给我们打上考前背一背概念、平时读读书看看电影便能万事大吉的符号,却殊不知“新闻无学”四个字的背后,是该要面面俱到的无奈。

步入大学后有数以百计的社团活动等着我们参与,而在部门选择中,我们总是轻易便被给予宣传部成员的重任。修图、剪视频以及写新闻稿,这些看上去本就该由我们掌握的技能其实并非大一的课堂学习内容。而当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从不知道PS、PR为何物的小白过渡到能够大概做一份海报、剪辑出一个小视频的部员时,看着社团宣传板块上那被自己填满的部分,内心却是无可比拟的满足与自豪。

中学时期的我最弱的科目当属历史,好似再清晰明了的知识线到了我的脑子中也会乱成一团浆糊。填报志愿时刻意避开历史专业的我还没有得意多久,便在大学的第一节课—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欲哭无泪了。可当中学时期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又好似看到了不同的风景。我看到了范长江、邹韬奋终其一生悉数奉献于中国新闻事业的伟大与坚韧,也看到了艰苦岁月中新闻事业在历史发展上推波助澜的那荡气回肠的一笔。

以史为鉴,不负初心,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展望当下。新闻学概论的学习让我们真正意义上走进了新闻的世界。

犹记得第一节课时,老师便让我们将真实性与客观性深深地刻在脑海里。所谓新闻,便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如今朋友圈内假新闻昌盛,不明所以的人在一条条“震惊!”“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的标题中迷失了对事实真正的认知。我们大肆嘲笑这些标题党为博眼球而写出夸张又不明真假的字眼,讽刺过后,如何从我们这代新闻人开始摒弃这种陋习,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

截至目前,柴静老师的《看见》一书我已读了三次。而每次品读时,内心的感触都大有不同。中学时期看过《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后,我只是单纯地认为她是一个很牛的记者,能够用自己的人脉去挖掘别人触碰不到的事实,而当细细品味《看见》中那一篇篇深抵心窝、将血淋林的现实撕开给人看的报道后,我才恍然明白,新闻人有他特殊的使命所在,我们该用手中的笔去为这个世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它微不足道,只要能够改变些许不正义的东西,它便有了自己的意义。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渐渐成为人们碎片化阅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片则是人们直观便利地掌握事实的依据所在。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新闻摄影定然是必修的科目之一。当其他专业的同学们满眼羡慕地想象着我们挎着单反手捧奶茶,漫步于大街小巷的小资生活时,我们或许正一手打伞一手举起相机,冥思苦想究竟该捕捉怎样的场景。

拍摄第一次作业时我们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这个人们保持高度敏感与警觉的社会中,很难有人愿意接受被拍摄入镜。我们在与人沟通却频繁被拒绝后,渐渐失去了最初的那份热情。那次我拍摄了一组名为棒棒的照片。所谓棒棒,是山城重庆独有的一份职业。由于地势起伏不定,所以便出现了一批人,他们每天扛着一根木棒穿梭于城市里,以为他人担起重物来谋生。

摄影老师看到我的作业时,只是定定地望着我说:“你拍摄这组照片的意义在哪里呢?你认为他们可怜吗?你是在同情他们吗?他们也是从业者,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心,不需要你们的怜悯。”简单的几句话让我霎时间面红耳赤起来,我恍惚间明白了新闻的意义,我们所该做的不仅仅是揭露这个社会的丑恶与弘扬它的正能量,更该要摆正心态,用平和的心面对所有人,尊重一切合理的存在。

我们也常常扛着巨大的摄像机和三脚架、穿越大半个城市只为拍摄几个镜头时看着满身狼狈的彼此傻笑,自嘲為新闻民工。可当我们打开新闻,看见那些奋斗在新闻第一线,只为报道最真实的一幕给大众的新闻人时,更多的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初心。

来到新闻学院已有近乎两年的光景,我们依旧在听着他人口中那“新闻无学”的评价后乐此不疲地自学着新闻稿采写技巧和视频剪辑知识,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来了解国际国内正在发生的事情,也在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变化中思考着怎样才能运营好微博微信账号,纵使世间还有许多人对我们抱之以不理解的态度,尽管新闻人仍是一个充满争议与误解的代名词,但我们始终坚信,我们拥有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我们终能够携手世人拥抱光明。

若说青春是一条永远无法回头的路,那便让我们将对新闻的满身热血洒满这条不归路。柴静老师曾说新闻赋予了我们一个特权,让我们更早地接触到这个世界。我们定会坚定地一路追随那份新闻理想,握紧手中的笔和相机,与这世界同命运。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新闻学老师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疆新闻事业发展概述(1911年-1978年)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六·一放假么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