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十年:企业家精神闪耀光辉

2018-10-29 02:04本刊编辑部
时代人物 2018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企业家时代

本刊编辑部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入第40个年头。40年前开后的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一声春雷。此后,中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向城市延伸。南方谈话后,一大批企业应运而生,无数企业和企业家用创新和努力,引领中国经济大步向前。

40年前,中国做出了决定自身命运的关键抉择。在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中,“两只猫”杀出重围。人民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走进了家庭联产承包的土地,走进了个体户的摊位,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办公室,走进了股票交易所,走进了互联网空间,走进了国内外大市场,也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现代转型持续百年不眠不休。中国要完成的,是向现代国家的涅槃重生。在这场连绵起伏的接力转型中,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40年里,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功不可没。

“做别人没做过的事,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简而言之,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是创新。从上世纪80年代公司制创立到南方谈话后的“92派”,到新世纪的互联网浪潮,到今天的新经济进发,改革开放40年,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印着不同时代标签的企业家,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创新符号。

不同时代语境下的企业家,带着智慧与活力、执着与韧性,为改革发展添砖加瓦,成为中国经济实现转型的关键角色。企业家精神潜移默化进入企业细胞,企业细胞并入社会组织,反反复复之间,企业在成长,社会在进步。

万物生长,云雾渐开。重开商品经济,鼓励私营企业,国企瘦身健体,努力让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激发了创业激情;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到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加入WTO到如今兵来将挡应对贸易战……

各种场景切换,在不经意间就既偶然也必然地进入中国改革的宏大叙事中。促进社会变革的各种力量碰撞得像电光火石,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间隔如斯之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中国和世界的对话如此之多。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激发出亿万人的创新活力。

草莽时代,“闯”出一片天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

与今天“名正言顺”的改革开放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企业家眼里,冒险改革开放更多的是打破禁锢的尝试和惊心动魄的冒险。

且行且思,改革还没有蓝图。下海经商摸着石头过河的企业家们经历了改革开放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当年的计划更像是一场摸索,边做边改。一切改革都从“违法”开始,“投机倒把罪”成了那一批企业家心中特殊的印记。

1983年,32岁的王石来到深圳。改革开放在所有人的眼里还只是一个模糊的词语,改革什么?又开放什么?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王石也不例外。

一个偶然的机会,蛇口码头几个巨大的玉米储存仓吸引了他的注意。香港玉米的进口依赖让王石打起了“倒买倒卖”的主意,而这个目标,王石定在了东北。在几经折腾之后,王石与正大康地签订了第一单生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倒爷”。

顺利赚到了4075元,这成了王石在一年后组建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的孵化器,后者正是万科一一中国最大房地产公司的前身。

1984年,青岛市二轻局科级干部张瑞敏由于被排挤而被下放到一座破落的工厂但也正是这件事坚定了张瑞敏从体制内跳到体制外的决心。一年以后,张瑞敏带着海尔杀入人们的视线,那把砸碎了76台冰箱的大锤,不只是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也彻底宣告了与旧体制的决裂。

市场经济的开启是机遇,但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时期,对于第一代企业家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初始、混沌、无序是他们创业的大背景,但正是这个草莽时代,造就了中国第一批优秀企业家。

下海时代,为市场正名

如果說第一个十年是从无到有的摸索试探,那么第二个十年便是重拾信心的再度出发。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992年南方谈话这道分水岭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锤定音。

市场被正名,企业家也被正名,企业家精神演化为实业报国的情怀和理想。体制内精英特别是官员下海,是这个十年的显著特征。

作为第二代际的开端,1988年成为一些人命运的转折点,他们的探索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埋下了伏笔。那一年,差点被骗走300万元的柳传志从中关村出发,来到香港,以30万港元创立了香港联想,开辟出通往海外市场的新路径。

同年,双星集团原总裁兼党委书记汪海等20人荣获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这意味着,企业家们不惧困难的进取态度以及放眼长远的冒险精神获得了认可和鼓励。

然而,于多数人而言,少数人的成功不足以让他们信服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是新旧利益格局的冲突和摩擦日益加剧,经济运行失序;姓“资”姓“社”的争论重新困扰这个正在崛起的巨大经济体,也让原本满怀雄心的创业者们产生了迷茫和退缩的心理。

南方谈话及《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的出台,改善了政策环境,掀开了中国现代性企业的新篇章,令很多人发现了商机。大批原在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和各方面能人被经济浪潮吸引,主动下海创业,形成了以陈东升、毛振华、冯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企业家。

1992年,就在一批批考察团奔向排头兵深圳、学习改革开放经验之时,以冯仑、潘石屹为首的“万通六君子”,则在商业规则一片混沌的海南淘金潮中,初尝了成功的味道,到当年底,5000万元的注册资金让他们实现了华丽转身。

与此同时,35岁官至副厅级的《管理世界》杂志主编陈东升也坐不住了,于1993年5月辞职创办了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如今嘉德已成为本土最大的拍卖公司。陈东升曾用“92派”这个词来定义中国诞生的第二代企业家。“我们企业家精神真的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狂野到成熟,从躁动到平静……企业家精神就是心中有一盏对未来、对希望永不泯灭的明灯。”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上,陈东升这样说道。

到1998年,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8.52万亿元,较十年前翻了近5倍。在那个机会遍地的黄金时代里,市场大片空白,“92派”作为现代企业的试水者,带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在南方谈话的激励下,从体制内走出来,成为历史使命的负笈者。

互联网时代,做创新的主人

这注定是一个关于互联网的时代。新世纪第一年,来自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新浪、网易、搜狐接连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

彼时,门户网站风头正盛,奠定未来互联网格局的企业暗自萌发。1999年,在上海,粱建章吵赢了他的朋友们,瞄准旅游的携程网诞生;26岁的陈天桥告别了大国企陆家嘴集团,向人借了50万元创办了盛大网络。

同年,深圳的马化腾设计了一个企鹅图形作为新开发软件QICQ(一年后更名为QQ)的LOGO;英语教师马云回到家乡杭州,在家中建起了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公司成立当天,马云家中墙壁渗水,众人拿着旧报纸贴在墙上。马云在开业演讲中说:“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全球网站前十。”底下瞠目结舌。

相信也好,质疑也罢,这些年轻创业者们的豪气可见一斑。2000年,中国互联网产业第一次行业峰会在杭州举行,马云请来网易的丁磊、新浪的王志东,一同“西湖论剑”。

成长需要付出代价。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举国亢奋,炙手可热的中国互联网企业被迎头浇了冷水。互联网泡沫最终波及了中国的IT巨子。丁磊一度打算卖掉网易,阿里的首次全球化布局也遭遇寒冬。

资本市场的汹涌,催促着企业进行调整。而变与不变之间,互联网企业发展出迥异的特质。

丁磊选择转向,网易开始发力游戏和短信业务,两年后,网易股票领涨纳斯达克,丁磊成为中国第一个靠互联网做成首富的创业者。论财富累积,创业近20年的柳传志、张瑞敏等制造业巨头,已经无法与30岁出头的丁磊同日而语。

马云选择厚积薄发,阿里巴巴收缩业务,精耕电子商务网站。2004年,马云创办C2C业务的淘宝网。随后,阿里发明了一种叫“支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工具。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创下港股当年新股首日涨幅之最,市值相当于三大门户网站、盛大和携程五者市值之和,成为中国首家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在全球排名第三。这距离当年演讲,不过八年。

危机也在孕育新的势力。2000年,李彦宏放弃博士学位从硅谷回到中关村,创建百度。随后,李彦宏推出搜索服务“竞价排名”业务,让百度打开了盈利大门。2004年,百度让世界震惊,8月5日,纳斯达克上市后,以高达354%的涨幅创造了美国股市213家外国公司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

短短十年,数次迭代。从门户到网游,从搜索、社交到电子商务,互联网的风口一个接着一个,创新是这个阶段企业家精神的主旋律。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互联网最成功的一批头部公司在这个阶段集中爆发,并日益成为中国公司的中坚和名片。

新经济时代,竞逐大市场

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派对年,也是一个大中国的狂欢夜。从2008年到2018年,这是新经济的十年,也是“放水养鱼,水大鱼大”的十年。

大水必有大魚。在《财富》2017年世界500强的名单中,中国公司的数量从2008年的35家增加到了115家。与此同时,一批世界瞩目的互联网科技企业横空出世。

在BAT屹立的中国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性平台的生态被视为新的世界,以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打破私人和公共、传统和科技、界和界之间的隔阂,以更高的效率和新的消费者互动关系,重构了商业的基本逻辑。

新模式的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外部商业环境的平衡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也已换了游戏规则,“失速时刻”几乎无所不在,刹那间,独角兽企业强势崛起。在2014年国内境外流通式众筹和风投金额增速高涨的情况下,2015年成为了独角兽企业数量爆发的一年。

多年运筹帷幄,独角兽也终于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外号“雷布斯”的雷军借港交所的政策东风将小米送入资本市场,却遭遇市值缩水上市首日破发的窘境。

而同样饱受质疑的拼多多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却迎来了市值大涨。尽管人们不认为黄峥会成为下一个马云,但黄峥带领拼多多攻下了淘宝、京东多年来都无法下沉的四五六线地区用户,且只用了三年。今日头条在监管风暴过后估值缩水近半,从籍籍无名到200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企业,从“信息茧房”困境到“智能”俘获消费者,成败皆因智能算法。

政策灰犀牛事件频发,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新兴行业的“政策空档期”越来越短,前些年支持互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红利”正在逐渐消退。新经济的增长点文化创意产业也被频频关注。

产业迭代迅速,企业家的决策速度之快和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中国每天有1万家新的创业公司诞生,它们中的90%会在18个月里失败。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全国各地出现了8000多家创业孵化器。在每一个星巴克咖啡店里,每天都有人开着电脑,热烈地讨论着一个又一个稚嫩却野心勃勃的计划书。

大鱼的出现,造成了大水的激荡,并在鱼群之间形成了新的竞合格局,它同样让人焦躁不安。企业家们将与企业一起,用自己的态度与温度来拥抱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大市场里做个称职的企业家,在狂欢夜中做个自在的舞者。

过去40年,告别无所不包的计划思维,是一个国家功能顺势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市场经济有序“进场”的过程。宏观治理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理顺,为中国40年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个过程还在继续,并已经凝结为更加清晰的共识:改革开放远没有完成。

如习总书记所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难啃的骨头,就是将来三四十年要完成的临门一脚,甚至几脚。留给新时代的人们,迎难而上,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企业家时代
对话“疫线”企业家
对话“疫线”企业家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30年,光阴的故事——企业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