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8-10-29 06:50余卫国
船山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和责任担当。而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继承”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的实践标准、价值观上的人民利益标准和历史观上的生产力标准。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当代阐释,就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时代问题导向,在回答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关键词: 中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3]155。然而,文化又不是永远如此、凝固不变的,而是“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4]350。“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必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161那么,究竟何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究竟何在?怎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本文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仅就目前讨论中所涉及到的几个基本问题试作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内涵和价值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更是目前讨论中的热点问题。不过,从目前的讨论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及其与“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的理解上。那么,“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或内在联系呢?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不同要求: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另一方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前者是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文化的革命性变革;后者是对其中有价值的、合理的东西的修正、补充、丰富,乃至增添前所未有的新内容。[5]53 - 64也有观点认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其“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其“创造性转化”的飞跃。[6]17 - 19然而,在我们看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分别以“创造”“创新”为核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决不能等同视之,更不能相互替代。其中,“创新性发展”以“创造性转化”为基础,强调的是“发展”,是对其中的优秀部分包括思想、观念、命题、概念的思想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创造性转化”以“创新性发展”为旨归,强调的是“转化”,是从文化形态上对其中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的“改造”。“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实现形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指向、必然结果和逻辑递归。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路径和方法,因而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地思想内涵,而且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但问题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以及“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呢?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过,从目前讨论来看,主要有大同小异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其中,“继承、弘扬应当是转化、创新的前提,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7]5 - 9。另一种观点认为,“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是一种区别原则,“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则是实践路径,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则是处理传承与发展辩证关系的准则。只有在“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5 - 13。

毫无疑问,上述观点无疑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及其价值和意义。然而,在我们看来,所谓“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并列关系。将其视为相互平行的并列关系,必然导致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内在分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文化传统”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既以“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为前提,更以“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目标,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性命题的科学内涵,而且直接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而这恰恰也正是这一问题备受关注,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更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增强自觉性,激发创造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究竟何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看,首先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其质的规定性或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其次,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其本身就是与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文化传统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且更是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为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指引,也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功能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再次,就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2]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不仅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方针,而且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有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惟其如此,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精神的同时,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最后,就是因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2]。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的实践要求相协调、相适应,就必须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造性发展。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现实可能性究竟何在?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看,首先,是由传统作为传统的本质规定性决定的。而传统之所以为传统,就是因为它是生长的、日新的、活的生命,而不是僵死的和一成不变的历史遗存;它不仅属于历史,属于过去,而且更属于当下,属于未来;不仅具有主体性和群体性、连续性和阶段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而且更具有从文化原点出发,向着未来发展的强烈的指向性和开放性;不仅意味着继承,而且更意味着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前提和基础,而继承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既是文化传统的客观规律,更是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所以可能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其次,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互动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不仅仅是中华文化所自身创造的,也是因为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族所创造的历史文化。”[9]而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则无疑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充分而必要的现实条件。再次,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历史性和超越性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创造,具有历史性。但其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又具有“跨越时空界限、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超越性。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独特创造,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既蕴含着发展为当下文化和未来文化的“种子”,又蕴含着向当下文化和未来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基因”。而其中所蕴含的这些“种子”和“基因”则不仅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最后,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必然选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这恰恰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所以可能的最为重要的内生动力、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方法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然而,在我们看来,所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方法论问题。在我们看来,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方法论的层面上,首先,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承中创新”和“在创新中继承”的基本方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其次,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的实践标准、价值观上的人民利益标准和历史观上的生产力标准。这是“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的内在要求,更是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再次,就是要切实加强对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矛盾和问题的深入研究,深刻揭示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这是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内在要求,更是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最后,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新实践相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创新实践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实践相结合,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鉴别,在结合中激活;在结合中转化,在结合中发展;在结合中继承,在结合中创新,努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其二,是路径选择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首先,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的过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10]65 - 73而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其实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整理和诠释传统文化的过程。[11]24 - 30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才能真正做到“有区别地对待”和“有扬弃地继承”,才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并开辟广阔的道路。当然,其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应当全面反思和认真汲取的。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必须走出“中、西、马三足鼎立”的思想误区和历史幻象,始终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涵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正确方向。其次,就是要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当代阐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本”,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和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切实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和当代阐释,就是要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视域出发,努力发掘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并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精神;就是要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生命精神的同时,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从历史形态向现代形态,包括思想主题、话语体系、言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质和核心,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再次,就是不仅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而且要有强烈的时代问题意识和自觉的时代问题导向。为此,必须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在深入研究和科学回答现实实践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激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在回答时代问题的过程中拓展创造性轉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思路、开拓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领域、实现研究范式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始终坚持时代问题导向,在回答当代人类社会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鉴别的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才能真正激活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优秀文化基因,才能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才能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构和秩序重建提供中国智慧和精神指引。

【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28(2).

[2]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人民日报,2014-09-25(2).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5] 江畅. 对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1).

[6] 安丽梅.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论要.学习月刊,2016(10).

[7] 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哲学史,2016(4).

[8] 仲呈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考.文化软实力研究,2014(4).

[9] 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09-19(2).

[10] 余卫国.20世纪上半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11] 余卫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编校:龙 凯)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