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术后穿刺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018-10-31 03:55鞠黎明姚敏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动静脉脑血管血肿

鞠黎明,姚敏

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吉林辽源 136200

脑血管病泛指脑部血管的各种疾病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引起人们对脑血管病的诊治越来越重视,最常选用的诊治方法就是脑血管介入术。作为有创检查,术后穿刺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患者全身状况,采取有针对性地护理防治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选取该院2009年4月—2018年3月脑血管介入术38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观察患者的方法及对并发症采取的护理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选取辽源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术3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17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58.8±3.1)岁。 女性 163例,年龄 39~76岁,平均年龄(62.8±2.9)岁。380例患者中行全脑血管造影术298例,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82例。

1.2 方法

380例患者均采取经皮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建立鞘管通路。具体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术区常规消毒后铺巾单,穿刺点选取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约1.5~3.0 cm处,取2%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局麻,生效后穿刺点切开皮肤约3 mm,以一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另一手持针使穿刺针与股动脉约成30°~45°角进针。穿刺成功后置入6F或8F导管鞘,建立通道。建立导管鞘管通道后,在鞘内注入肝素3000IU,将导丝、导管引入靶动脉,连接三通,回吸见血。观察股动脉压力及波形、导管位置等,确认无误后注射造影剂造影。行全脑造影术的需左、右颈内动脉分别造影。术毕拔除鞘管,局部加压20 min,制动术侧下肢,注意观察术侧下肢的血运情况。在经股动脉穿刺的过程中,鞘管规格越大,动脉创伤口越大,术后越易发生并发症。因此在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上,选着规格越小的鞘管,越易于止血,减少并发症。

2 观察及护理

脑血管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低是评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此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也是值得护理人员引起重视的,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脑血管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尿潴留、脑出血等。

2.1 穿刺部位出血、血肿

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发症的70%~75%(该文为72.1%),包括皮下瘀斑、皮下血肿、局部渗血等。刺穿动脉壁、反复多次穿刺、肝素使用过量、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压迫不准确、压迫时间短、术肢活动频繁和或活动度大等是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的常见原因。术后应做好视、触、听、查等4个方面的护理工作,具体如下:视:术后密切观察肢体位置,术肢活动情况,沙袋位置,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有无青紫、苍白、肿胀、包块等)及末梢血运。为了及时观察到穿刺点周围有无血肿、瘀斑、渗血,除仔细观察穿刺点敷料外,还应该揭开患者衣服,充分暴露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触: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是否良好,穿刺点部位能否触到明显压痛或搏动性包块是区分血肿与假性动脉瘤的重要体征 (后者可触及搏动性包块)。听:穿刺局部有无杂音,以区分血肿、假行动脉瘤与动静脉瘘(后者穿刺部位可听诊到杂音)。查:监测血常规,凝血功能,抗凝剂的用量,全身皮肤有无淤斑,特别是受压部位等。如出现穿刺部位膨隆、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可能为局部血肿压迫动脉。如血肿较小短期内可自行吸收消退,可暂不处理,如血肿较大则24 h内应局部加压并配合冷敷,24 h后给予硫酸镁湿热敷,如无改善应手术切开探查采取适合的止血方法。

2.2 腹膜后血肿

股动脉穿刺点过高致使术后压迫止血困难,可引起腹膜后血肿,血肿大时可出现髂静脉、膀胱和神经压迫症状。少量出血可以保守治疗,几天后血肿可自行吸收消退。合并大量出血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急剧下降,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需要维持生命体征的同时积极治疗,必要时也可以切开探查血管,行显微手术进行血管缝合修复止血。

2.3 假性动脉瘤

这是动脉壁破裂后血肿与周围纤维包裹后形成与动脉管腔相通的搏动性包块。护理中应注意观察肿块大小、局部瘀斑范围的变化,可通过床旁血管超声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变化,监测双侧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及皮温,继续患肢制动,持续地给予沙袋压迫,根据血管超声结果决定压迫时间。

2.4 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肢体严格制动、加压包扎过紧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等,导致血液粘度高、流速慢,是形成下肢动、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肢体肿胀、疼痛剧烈、麻木等。预防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首先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防止血栓的形成。其次,密切观察下肢末梢血运情况是及早发现动、静脉栓塞及明确栓塞程度的依据,术后护士间隔15~30 min巡视一次病房,着重观察双侧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减弱或消失、穿刺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是否苍白及温度是否下降、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是否延长、术侧下肢有无疼痛和感觉障碍等。若出现趾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搏动减弱或消失、感觉迟钝、皮色苍白、皮温降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明显延长等症状,则可能是形成下肢动脉血栓,应及时通知医生,便于及早进行相应处理。若患者出现术侧肢体肿胀明显、皮肤发麻、皮肤颜色青紫、毛细血管返流时间明显加快等症状则提示有下肢静脉栓塞的可能,应遵医生的医嘱给予适量血管扩张剂,放松绷带、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2.5 动静脉瘘

表现为穿刺部位可触及搏动性肿块,范围比较局限,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应在床旁彩超的指引下,压迫瘤颈部、瘘口处,促使瘤腔内形成血栓、瘘口闭塞,压迫前需用2%利多卡因5~10 mL进行局麻镇痛。

3 结果

在380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43例,发生率约为11.3%。其中,穿刺点并发症39例,发生率约为10.3%。有4例患者出现了非穿刺点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1%。见表1。

表1 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发生率

所有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过及时处理后,症状均缓解,无遗留相关后遗症及死亡病例。

4 讨论

脑血管病是脑部血管各种疾病的统称,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炎、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脑血管损伤等各种病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意外,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近些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逐渐越来越重视人们脑血管病的诊治。脑血管介入造影及治疗是目前诊治脑血管病最有效的方法,最常选用的术式是经股动脉穿刺途径。介入治疗脑血管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但是,介入诊疗技术作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措施,易在穿刺部位出现出血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动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等并发症。该文收集的380例脑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中,术后穿刺点部位发生并发症的有39例,发生率约为10.3%。同时,笔者在统计资料时还发现有4例患者出现了非穿刺点部位的并发症,如尿潴留、脑出血,虽然发生率很低,约为1.1%,但也应该提高警惕,引起重视。笔者对此也进行了整理分析。尿潴留通常因术前没有及时排空膀胱,加之术中紧张,再应用较多造影剂,术后长时间的强迫体位,不习惯床上排尿等因素造成膀胱充盈、尿液不能及时排出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出现此症状时应及时给予导尿,以缓解症状。对于那些不习惯在床上排尿的,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术前就应导尿,以防术后膀胱充盈排不出尿液。脑血管介入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出血,病死率极高。可能与置入支架的脑血管高度狭窄、高血压经溶栓治疗后或年龄大、体质差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术后指导,尽量避免可能引起脑出血的一切因素,如情绪激动、便秘、咳嗽、打喷嚏等。脑出血一旦发生应遵医嘱立即停止抗凝药,给予静点中和肝素(肝素∶鱼精蛋白为100 U∶1 mg),适当调整血压,必要时给予甘露醇、利尿剂等脱水治疗。

有时某一并发症,或甚至很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介入术的失败,使给患者经受不应有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为预防术后发生并发症,使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得以提高,使患者早日康复,细致的观察和实施科学的护理防治措施对避免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应早预防,早发现,早主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任何细微变化,做好详细的护理记录,便于及早发现各种症状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那么,如何防止介入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则成为临床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总结经验,体会到根据脑血管介入穿刺术的特点,术后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患者全身状况,采取有针对性地护理措施,能早期发现并发症,从而降低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介入术后穿刺点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进行观察和采取规范化的护理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显著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保证介入术的最终成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动静脉脑血管血肿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宫颈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