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衣冠“中国风”

2018-10-31 03:33刘佳璇
瞭望东方周刊 2018年41期
关键词:衣冠中国风李宁

刘佳璇

1979年3月19日,由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率领的法国时装表演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白上衣着的多姿多彩与台下的一片“灰、黑、蓝”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还是我認识的那个‘李宁吗?”2018年2月,在纽约国际时装周上,国产运动品牌李宁以“悟道”为主题亮相,秀场图传至国内社交网络,迅速引起年轻人的关注。

“燃”和“时髦”,是这场秀给中国年轻人的第一观感——“秀款”的李宁服装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品牌商标,而是用了“中国李宁”作为标识,创始人李宁征战体操赛场的照片,也成为了卫衣图案。

在这场结合中国文化、街头运动风格的国产品牌大秀上,“中国风”体现出了不同的样貌:不是传统工艺的单纯嫁接,也不是“戴斗笠穿旗袍”的符号化展示,而是表达了一种年轻和自信的态度。

40年前,国人在衣冠上的“中国风”,也给第一次来华的法国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留下过深刻印象。1979年,他再次来华,带领外国模特在北京举办了一场时装表演,台上的多姿多彩和台下以“蓝黑灰”为主的人群,形成了鲜明对比。

服装是人们最能直接掌握的自我表达方式,也是时代变迁最直观的展示窗口。

黯淡、统一、朴素,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在服饰上的“中国风”。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十年,是国民衣冠之变的起点。欧美流行过的牛仔服、喇叭裤开始在中国的街头成为时髦款式。这些款式带着“叛逆异类”的标签,昭示着服装审美观即将从统一走向多元。

产业的起步也从这时开始。1983年布票制度宣布废除,服装消费市场大步前进。海外品牌在中国珠三角地区落地代工厂,第一代纺织女工们在流水线上制造的外贸服装,通过“倒爷”们的手流通到全国各地。

布票换衣、马路市场兴起、批发市场兴盛、电子商务席卷,40年来,中国服装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的不仅是单一色调的服装,更是消费方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为64306.5亿元,同比增长32.4%。2018年10月下旬,电商服装店主们开始在社交账号和淘宝店铺发布“双十一”新货预告,消费者们已经在购物车中收集新款秋冬衣物了。

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服装审美观念、更多的消费渠道与生产端的供给策略调整彼此影响,交织出当下中国的服装产业格局。

新世纪之前,产业的目标是增加服装生产规模、满足消费需求,21世纪初,则是从服装工厂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品牌化。2012年后,服装生产能力开始初步过剩,与此同时,品质、品位、个性化成为新的需求,线上消费成为主流。

40年的时间,让中国服装业具备了大规模个性定制的制造实力,并走向转型升级后的智能制造阶段,激发出全新的时尚产业活力,一个个服装品牌从手工作坊中起飞,在新的商业模式中创造新的消费价值。

可以说,在秀场里的“国潮”品牌展示和传统服饰工艺再应用之外,电子商务模式的崛起和大数据应用下的智能制造,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国民衣冠“中国风”。

改革开放以来在繁荣市场、带动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服装产业,有着新的定位: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中国的发展不会停下脚步,服装的改变会继续记录时代变迁。未来,当下国人的服装,也将成为这一代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

猜你喜欢
衣冠中国风李宁
衣冠中国:循礼与寻美
李宁:“我还在路上”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Translation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创始人回归后李宁加速复苏
跌宕起伏“李宁”
浅述西夏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