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逢生,因为回归了战略初心

2018-10-31 21:03蔡舒恒
中欧商业评论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浪定位社交

蔡舒恒

新浪微博的生命力有多旺盛?看看几年之前相继倒下的“微博”类其他产品就知道了:饭否、叽歪、嘀咕、Follow5……作为当年互联网巨头中最早重视微博产品并专门成立独立事业部的企业,新浪的先发优势成就了微博。即便后来其他三家门户网站相继推出类似产品,新浪微博的优势地位也未被撼动,直到遭遇内忧外患——外部,既包含政策层面的巨大影响,也包括来自微信这个替代品的威胁;内部,管理层面和产品层面问题多多。

在互联网领域,“社交”二字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无论是用户的黏性还是活跃度,社交属性的产品都自带优势,几乎天生可以跟“高频”二字画上等号。战略调整前,新浪微博的社交主要是基于弱关系的“关注”“订阅”,迫于微信等方面的竞争壓力,公司内部对于微博产品的定位一度变得模糊,开始向“社交通信”倾斜。

在“向左走、向右走”的摇摆中,不仅微博的资源被稀释,原本的先发优势也逐渐被耗尽。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浪微博不得不重新对战略进行调整。

战略是一种选择——选择做什么。换句话说,也是在选择不做什么。

微博重生前的战略调整,事实上是一次“下定决心不再摇摆”的过程。回头去看,它既是一次关乎新浪微博生死存亡的决定,也是一次回归其商业价值本质的决定。在新一轮的产品迭代逻辑中,新浪微博最终选择了与自身基因和核心竞争力相符的定位:媒体属性,即内容才是产品的主轴,社交是内容产生和交换的方式,而非最终的目的。

与建立在人与人之间强关系基础上的社交产品逻辑不同,社交媒体是基于开放环境的网络内容生产和交换的产品逻辑——兴趣、用户、社交、内容,四大要素缺一不可。有共同的兴趣才能吸引用户,有了用户内容才能在平台上丰富,而内容是社交的基础,社交又是兴趣的前提。四者相辅相成、形成闭环。

回归媒体属性的新浪微博在几个方面进行了战略重塑。首先,如案例中所讲,组织再造,集中火力、避免内耗。同时,将原本的战略目标重新调整,围绕目前定位,制定一套战略体系和实现目标的路径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大重点:(1)坚持移动为先;(2)在三、四线城市打开局面,扩大用户覆盖广度;(3)图片、视频、直播等多媒体产品的及时布局和持续优化;(4)在实时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交兴趣网络的功能。

深耕内容,也意味着需要建立内容的竞争壁垒,打造自身护城河。新浪微博选择了垂直内容生态运营,近几年逐渐走向深度。垂直大V的养成、外部开放合作、制定商业化规则……各种体系化、持续性的进化无一不是为了更好地赋能内容创作者,使后者能如电商平台上的店主一样在新浪微博的平台制作、分享、互动乃至变现自己的内容产品。

类似促进垂直领域优质内容生产的举措,让微博的整个生态更加繁荣和活跃,将社交关系这项重要的资产沉淀下来。一句话概括,新浪微博的再次崛起,得益于战略重新定位之后回归了“坚持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的初心。

公司战略应该建立在自身核心竞争力基础之上:新浪原本就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擅长提供综合性互联网信息和信息服务的应用,其能力主要围绕在传播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内容,社交并非强项。此前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完善社交功能,却忽视了能与对手实现差异化的原本竞争优势,导致资源与能力的错配,错失了珍贵的时间窗口期。新浪微博现在的战略定位,显然更能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

在死亡边缘徘徊之后依然可以绝地逢生的产品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是十分罕见的,微博做到了。四年左右的时间,微博实现了二度崛起。在互联网竞争环境变幻莫测、机会转瞬即逝的时代,内容大战的局势虽难言最终胜负,但正在逐步构建起护城河的新浪微博,为自己争取到了不少的时间与主动权。

猜你喜欢
新浪定位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猴子虽小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难与易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花粉交流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新浪与分众合并案告吹
新浪观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