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传播的思考和启示

2018-10-31 14:47韩梁
对外传播 2018年8期
关键词:文学文化

韩梁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读者对“中国故事”的好奇与期待与日俱增。中国文学在全球的“能见度”不断提升,走向世界的规模不断拓展,海外出版传播“影响力建设”初具成效,成为构建国家软实力与国际话语权的重要途径。

中国文学正在推陈出新,描绘有“精神重量”的中国,打破语言藩篱,弥合多样性文化的差异,畅通渠道,搭建联接中外的桥梁。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注定漫长,既积累不少有益经验,也面对多重复杂挑战,其历程带给人们诸多思考和启示。

一、书写“中国故事”,探索共性与特性的美妙融合

中国文学海外出版种类丰富,视角多元。近年来,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和传播,经历了从政治性向审美性、从边缘到主流、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进阶演变。从经典纯文学到商业化运作的流行文学,从当代写实、谍战推理、都市生活到乡土文学、科幻文学、儿童文学,各种流派、风格、层次皆有涉及。

从文学传播角度分析,真正让异域读者折服的中国文学作品往往既能直击人性重大关切,又能展现民族独特审美品格趣味。麦家的《解密》在海外走红,与谍战推理小说庞大成熟的国际读者群体密不可分;刘震云的作品语言幽默,视角独特,反映小人物悲喜,容易引发共鸣;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成功“圈粉”包括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内的国际政商精英,显示出探寻人类命运等终极哲学命题的科幻杰作能够超越民族国界,展现强大感召力。众多成功案例证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文学谱系的海外读者对中国“好故事”的共同渴望,超越了对内容、题材的差异化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网络文学全球圈粉成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亮点。不论作品规模、传播效果、读者接纳度,还是衍生品开发,中国网络文学都已走在世界前列,甚至与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剧并称“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与精英文化输出方式不同,网络文学国际传播的核心能量在于打通读者的“快感通道”。网络文学走红海外不仅提振中国网络文学界的文化自信,也激活了潜在的文学资源和创作活力。

文学作品应该突出本土性还是世界性?贾平凹说,文学创作既要拥抱世界,也要具备本土意识,书写中国人的经验。在作家徐则臣看来,一些外国读者依然习惯于把中国文学视为报告文学或社会学分析文本。让外国读者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需要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

二、破译“中国密码”,构建全球翻译人才库

有人把翻译称为“中国文学走出国门的独木桥”。从全球范围看,高水平译者依然稀缺,翻译短板仍是中国文学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之一。

在海外,一批知名汉学家构成中国文学翻译的主力。英国汉学家韩斌(Nicola Ann Harman)说,欧洲的译者通常学养深厚,译著品质较高,依照个人志趣选取译作。不过,由于翻译收入低,多数人把翻译当兼职,工作进度和效率难以保证。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中国文学翻译、出版工程,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对外译介工程等。这些努力有力拓展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规模和影响力,打开众多出版市场,取得了可喜成绩,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不足。比如,小语种翻译人才青黄不接,翻译重量轻质,致使一些优秀作品明珠暗投,没有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提升中国文学译介的系统性,需要政府、民间、学界等多方努力。一些学者建议,今后应继续构建覆盖全球的汉学家、翻译人才库,制定人才培养的长期计划,借力海外华人译者优势。对已有的汉学家研讨会、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等,可不断完善,委托专业院校联合培养,加强针对性。同时,加强对小语种翻译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及人才培养力度,有助于扩大中国文学在小语种国家的影响力。比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丝路书香工程专门设立面向东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培训项目,这样的“定点培养”更具实效性。

此外,打造多元的中外文学作品翻译对接平台,有助于加强中外学界、出版界务实交流对话。比如,“纸托邦”这一专门向英语世界推广中国文学的民间网络平台汇集优秀作者、译者和出版人,把一批中国青年作家推向国际舞台,其模式值得复制推广。

三、拓展出版渠道,打造“立体出海”新范式

让鲜活的中国故事抵达全球读者,需要立体多元的海外出版、发行、传播渠道,国际书展是其中重要的平台之一。

业内人士估计,全球约80%的版权交易始于书展,其中大多数在有图书界“奥林匹克”之称的法兰克福书展进行。近年来,国际书展日益成为传播中国文学、促进文学图书版权的主要阵地。通过丰富的主宾国活动、作家交流、读书会、朗诵会、讲座研讨等,海外读者得以近距离接触中国作家作品,开启中国文学“发现之旅”。此外,一些中国出版机构与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合作,在书展推出中国文化展,让国外观众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取得不错效果。

中国文学的立体出海,从政府到企业都大有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优化战略布局,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推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集团和品牌;企业层面,实力雄厚的出版机构正在加快全球化、集团化、本土化进程,加强海外出版营销体系建设,收购境外知名品牌与营销网络,强化境外市场主体“自我造血”机能。同时,中外出版机构加强深度合作,探索品牌合作,联合策划、共同制作、全版权运营等模式,提升中方话语权和决策权。比如,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控股法国菲利普·皮基耶出版社,英国童书品牌尤斯伯恩入驻接力出版社,中外文创机构对曹文轩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动漫改编。中国出版界正着眼打通全产业链,让中国文学以更生动的姿态进入更多国外读者视野。

注重海外营销的同时,中国文学出海也积极探索推动版权、资本、實物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其中,海外实体书店作为集出版、发行、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助增加用户“黏性”,是中国文学出海的有益探索。比如,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与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公司联合开办的俄罗斯首家中文书店“尚斯博库”,营造“浸入式”文学体验,成为俄罗斯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新窗口。

从人才建设层面看,应当继续加强海外版权运营人才培养。一些国内出版机构对海外文学市场缺乏深入研究,对读者需求不敏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一些出版机构将图书版权卖给国外出版商、签署协议之后,对后续推广销售等关注不够,难以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和方向,从侧面折射出海外运营人才短板。

四、培养版权代理人才,提高版权交易专业性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与外国出版社接洽、版权交易谈判尤为关键,往往决定一部作品在国际市场的命运。这就需要版权代理人、文学经纪人的专业运作。他们为海外读者提供“量体定制”服务,编辑润色原作,调整改进译作,对接海外出版社,推出既保留原作精华又符合西方口味的作品,同时为作者争取优厚版税、媒体推介等。

可以说,文学经纪人是沟通内外市场、对接各方需求的“首席协调官”。从业者需要具备出版、法律、市场等专业知识,双语沟通、文学审美等综合素质。出色的文学经纪人不仅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熟知各国版权交易流程,还具有海外人脉,能够弥合中外出版体系差异,有助扭转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版权交易市场中的弱势地位,挖掘中国作家的潜在市场号召力及其作品附加值。

眼下,中国的版权代理人才相对匮乏,专业性不足。培养本土版权代理人,建议先从具备丰富编辑经验的图书编辑和图书策划中遴选。他们与外国同行和版权代理人保持密切联系,具备专业素养和实战经验。

五、关注细分市场,培养潜在读者

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传播,正在改变先前过度聚焦西方的思维定式,版权合作地域更加广阔,对细分市场的把握更精准。

一些出版机构自觉地走向西语世界、葡语世界、法语世界、阿语世界,探索在更多文化和地域传播中国文学的新渠道、新方式。例如,毕飞宇在法语世界赢得赞誉,麦家在西语世界收获众多读者。同时,中国“家门口”的亚太市场也在持续升温。鉴于历史渊源、国际移民流动和中外经贸往来加深,中国文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先前不乏中国文学作品先在澳洲出版畅销、随后打入欧美市场的成功案例。

把握不同市场特性,才能更好满足读者需求。比如,在德国,出版商对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更感兴趣;在美国,读者对中国人书写的非虚构类图书兴趣浓厚;在越南,以言情小说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学销售火热;在韩国,出版社希望寻找优秀的哲学、历史、人类学题材中国作家。

拓展多元市场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潜在读者。比如,利用全球兴起的汉语热、“一带一路”建设等机遇,接触非洲、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读者群体;利用海外华裔、西方学府华人教授、中国文化研究者在海外知名媒体推介中国文学;孔子学院课程设置适当向中国当代文学倾斜。

六、构建海外出版传播评估机制,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

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高速发展相比,相应的出版传播评估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匮乏和缺席。一些文学出版项目的评估大而化之,缺乏实际落地效果指标。可以说,建立包括普通读者、专业读者、译者、版权代理人、海外出版社、书评人、研究者、媒体在内的综合评估反馈机制迫在眉睫。以此为基础,方能精准评估中国文学的全球影响力,实施更有效的国家对外传播战略。

对已结项的海外文学出版、图书译介工程,建议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估,展开监测与纠偏,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同时,可借鉴《纽约时报》等畅销书榜,联合国外权威机构定期发布中国文学出版报告和榜单;此外,亚马逊等大型网络图书销售平台的图书评价系统,往往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读者反馈。

七、整合海内外资源,增加中国文学“存在感”

中国文学走出去不能只依靠政府部门或者几家出版社,而应借鉴西方国家海外文化传播的有益经验,打开思路,打通内外,多管齐下。在海外,可充分整合调动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驻外使领馆、出版集团、民间智库论坛、文化传播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力量,利用多种平台、渠道和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因地制宜地展开“魅力攻势”,增加中国文学的“存在感”。同时,不能忽视中国文学在国内的“品牌营销”,可以读书会、文学俱乐部、作家交流会、文学论坛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向来华学习工作的海外留学生群体、驻华使领馆及外资企业驻华员工,以及在华西方学者、记者等知识分子和政商精英深度推介中国文学,搭建起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让他们自发成为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使者”。

八、结语

从长远来看,提升中国文学海外出版传播的有效性,既要注重文学本身的质量与品格建设,也要注重跨语际、跨文化、跨地域传播的战略布局,在培育高质量文学译者、构建中外良性互动格局的同时,提升出版机构立体出海和本地化运营能力,加强版权代理和交易人才专业化建设,构建完善的海外出版传播评估机制,提升文创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某种程度上,一国文化、思想、价值观的全球感召力和辐射力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终极展现和最高形式。唯有迈上这级台阶,才与文化强国的身份匹配。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考量中国文学的海外出版传播,需要统筹全局,打通内外,整合资源,提质升级,发掘潜力,形成合力,進一步扭转“文化逆差”,彰显文化自觉和自信。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中外精神思想的“能量交换”。面对欧美强势文化的冲击与裹挟,中国文学正在传承与创新中开拓前行,为提高中国文化国际感召力,促进人类文化多元发展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做出持续贡献。

猜你喜欢
文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谁远谁近?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传承 民族 文化
文学小说
什么是文化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