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护理中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2018-10-31 09:00陈艳美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5期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价值临床护理

陈艳美

【摘 要】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护理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6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基础治疗的情况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经治疗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在进行基础治疗的同时,配合科学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考虑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临床护理;护理效果;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5-00-01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内科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主要发生于胃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因素较多,发病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相关的数据与分析结果显示,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常规的药物治疗一般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的病情,但护理方法的选择,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56例,经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诊断标准。将5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介于35—62岁之间,平均年龄(49.3±7.5)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介于33—61岁之间,平均年龄(48.6±6.8)岁。56例患者均在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与内容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以及年龄构成等情况,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即对患者进行检查与诊断,在此基础上实施对症治疗,包括基础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护理方法上,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具体包括用药护理、患者病情的监测以及饮食护理等。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具体如下:(1)用药指导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由于其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起效相对缓慢,患者容易出现服药依从性差等情况,或者在病情一见好转后即停止用药。即便是能够遵照医嘱用药的患者,也容易出现用药剂量与用药时间的差错,导致药物治疗的效果受到影响。鉴于此,实施治疗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用药指导,考虑到患者的文化程度等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与语言,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用药时注意时间、剂量等问题,避免出现用药差错。另一方面,与患者家属一同监督患者的用药过程,保证临床用药的合理性。(2)健康宣教 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其自我护理的能力,可直接影响到临床护理的效果以及患者病情的康复状况。鉴于多数患者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护理要点等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健康宣教。健康宣教的方式包括宣传手册的发放、宣教视频的观看以及面对面交谈等。宣传手册方面,由我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等自行制作,并免费发放。宣教视频方面,重点放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以及注意事项等,帮助患者建立对疾病的正确认知。面对面交谈方面,主要通过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的过程中进行,以加深患者的理解与记忆,引起患者的重视。针对并发症的预防,告知患者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服用NSAID、HP感染等,以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促使患者有效规避并发症的发生。(3)饮食护理 在日常饮食方面,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可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降低临床治疗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叮嘱患者严格遵照医嘱进行合理饮食,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个人喜好以及医嘱,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叮嘱患者忌辛辣、过热、过冷、过咸等食物,避免对患者的消化道造成刺激,加重患者的病情。与此同时,告知患者多食用鸡蛋、面条等无刺激性、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促进患者的恢复。针对处于急性活动期的患者,多餐少食,一旦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后,尽快恢复平时的饮食规律。(4)病情监测 在消化性溃疡患者中,难治性溃疡、高龄、有并发症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复发溃疡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上述人群为溃疡复发预防的重点对象,除给予患者必要的健康教育外,加强患者病情的监测,对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观察与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疼痛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参考。以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为例,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等指标,记录呕血、黑便的量与性质,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必要时给予减慢肠蠕动的药物或者镇静剂。(5)心理护理 临床实践发现,了解患者的病史及其心理状态,必要时给予对症心理干预,纠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受到病情的影响,患者容易出现焦虑与抑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与患者家属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获取患者与患者家属的信任,对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可起到积极作用。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两组患者在各自护理模式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护理干预在消化性溃疡护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由我科自行拟定。问卷采取百分制计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类。疗效评定方面,根据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病症改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具体标准为:患者密切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与护理,能够遵照医嘱及时用药,患者的病症得到明显好转或痊愈,即为治疗显著有效;若患者能够较好的配合治疗,在经提醒后可及时服药,病症有所好转,即为治疗有效;若患者的病症没有得到好转,出现不配合治疗等情况,即为治疗无效。对比分析以治疗的总有效率为标准,总有效率=(显著有效+治療有效)/总例数×100%。

1.4 統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涉及的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治疗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一般指发生于十二指肠以及胃的慢性溃疡,是临床内科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因素较多,其中最基本的因素为酸性胃液对黏膜的消化作用。消化性溃疡属于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年人群最为常见,且发病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受到严重影响,其生命安全也将面临极大的威胁。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因素,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胃粘膜保护作用减弱、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增多等因素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给予对症治疗是控制病情的有效措施,而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对其病情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结合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合理的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药物治疗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实际应用中发现,患者会因为药物起效慢等问题,出现擅自停药的情况。鉴于此,在综合护理措施的制定上,加强了用药指导方面的护理。除了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外,与患者家属积极进行沟通,共同监督患者的服药过程,能够极大的提高患者用药的质量,进而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临床实践发现,患者及患者家属普遍存在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在日常护理中可能出现一些不利于患者恢复的行为,甚至直接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针对这一问题,我科结合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其多角度的健康宣教,采取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讲解。健康宣教工作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疾病治疗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从而促进了患者自护能力的提升。心理因素方面,消化性溃疡患者可出现慢性、节律性、周期性的中上腹疼痛,发作时患者的心理将受到负面影响,而精神上的刺激又可诱发或者加重疼痛。鉴于此,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情绪表现,实施对症心理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病症。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将进一步激发患者的逆反心理,使得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语言交流与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患者丧失对医护人员的信任,进而出现拒绝治疗的情况。因此,在心理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当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真实想法,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消除其疑惑。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饮食护理上,患者的疼痛发生与饮食习惯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饮食不当又可刺激患者的胃肠道,进一步加重病情。鉴于此,在实际护理中,我科结合患者的喜好以及病症,制定了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在日常护理中,就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合理安排,如叮嘱患者忌辛辣、过热、过冷、过咸等可能刺激消化道的食物。在此基础上,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的共同监督,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除上述护理措施外,在患者病情的检测方面,本次护理实践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病情监测,即相关护理人员通过积极启动视、嗅、触、听等感觉器官与相应的辅助工具,获取与病患有关信息的过程。针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完善病情的监测工作,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此外,在病情监测的过程中,观察并总结患者的疼痛特点、疼痛规律,对后续治疗工作以及护理工作的开展,可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综上所述,在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强用药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等方面的工作,并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疾病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此外,临床实践中,结合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对护理策略作适当调整,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科室护理水平,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关菲.消化性溃疡住院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253-253.

赵晓云,石艳艳.强化护理干预在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中的作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3):1964-1965.

猜你喜欢
消化性溃疡临床价值临床护理
外科手术治疗颞叶脑挫裂伤的临床价值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腰硬联合麻醉中右美托咪定的应用及意义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