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楷学习的几个问题

2018-11-01 07:43
老年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笔锋小字小楷

小楷,作为我国书法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一方面具有大字艺术的共性,遵循共同的“理”“法”“意”,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苏东坡所说的“大字难于紧密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笔者在近几年的小楷学习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探讨,谬误之处,请方家指正。

《曹植〈洛神赋〉楷书册》(局部) 洪厚甜

一 工具的选择

有人说“善书者不择笔”,其实这有一定的片面性。选择合适的工具,一方面使我们在临帖时更贴近古人的原始书写状态,另一方面使我们在创作时得心应手。小楷用笔也是一样。毛笔宜选择硬毫或兼毫,笔肚丰而笔锋健:笔肚丰,贮墨多,就不会因频繁蘸墨而影响笔势的流畅和书写的速度;笔锋健,就能提得起、按得下,随倒随起,干净利落。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中说:“画能如金刀之割净,白始如玉尺之量齐。”就是说用笔要干净、不臃肿,而这跟笔锋有很大的关系。写小楷多选择熟宣,因为它吸墨慢,有利于表现小楷的棱侧,写古拙风格的可以选半生熟宣。当然,生宣也可以写小楷,但对笔墨的要求较高。说到墨,以不粘纸为要,太浓滞笔,太淡伤神。至于砚,简单一些,不含污秽就可以了。总而言之,作小楷,笔宜尖不宜秃,墨宜浓不宜淡,纸宜熟不宜生,砚宜净不宜脏。

二 取法的选择

小楷的发展有两条脉络:经书和名家法帖。前者不宜初学,因为那是经生所书,以抄经为目的,以速度为要求,笔法相对简单一些,尽管它们有着书法的“原生态”。而后者有一个“雅化”的过程,用笔和结构都成熟了很多。至于选择哪种法帖,主要看个人的喜好。但原则上不要选择个性强烈的书风,因为它们多具有排他性或习惯性的用笔,在我们的后续学习中,会跟其他书风不相兼容。元、明、清小楷都可以作为入门,由此而上溯魏晋,正所谓“书不入晋终下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横向或纵向地增加或篆或行,或写经或墓志之类的趣味,由约而博,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

三 增加书写的灵动性

小楷最怕“上下齐平、前后一等、平直相似、状如算子”,因此就要增加它的书写性、灵动性。有几个方面我觉得可以一试:

1、提高书写速度。小字亦如大字,笔画要精到,以端庄沉着为主,但如果以慢速来书写,可能会显得笨拙、拘谨。清代戈守智所辑《汉溪书法通解》里说:“真书过迟,难求生活。”慢可以写得很静,但过度的静,容易书写得没有精神。我以前写小楷写得很慢,后来我试着写快一些,感觉全然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在熟练的基础上,在不失精到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书写速度。但要注意不能总是快,毕竟狂风骤雨般的激情,只适合写草书。

2、势的连贯。一个是字内的连贯,笔画和笔画之间要有呼应。上一个笔画的收笔与下一个笔画的起笔,当中有一个空中的动作,使得笔断而意连,形离而势贯。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这个使转就是血脉的流动,脉络一通,字就会灵动起来。清蒋衡《拙存堂题跋》中也说:“若逐笔安顿,虽工必呆。”启功先生曾说过:“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所以,我们在写小楷时也可以借鉴一下行书的笔意。另一个是字外的连贯。通过上下字的大小、欹正、虚实、疏密等变化,来增加整行的流动性。我们看魏晋或明清的小楷,经常运用上缩下伸、上欹下正等方法来进行变化,因字赋形,因时适变,达到行云流水般的灵动。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也就是一种变化中求和谐、错落中求流贯的效果。

3、结构的调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除了宽绰外,小楷在结构上也有不少的处理方法。如错位,上下结构或左右结构,两部分作位置或角度的挪动,达到似欹反正的效果;又如强化对比,上面疏一点,下边密一点,左撇短一点,捺再拉长一下,分割出不同的空间,造成远势;又如简省笔画,以点代横或竖等。点在小楷中用得比较多,变化也很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种“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感觉。但不可用得过多,否则会显得琐碎。

4.章法上。小楷的章法与大字一样,也有三种: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无列。我倾向于第二种,若上齐而下参差,空气自然流动,再加上红色印章的调剂,效果是不错的。现在展览中对形式的翻新和表现方法越来越多,多看作品集,多尝试,就会学到更多好的章法。

《小楷诗札》明·董其昌

猜你喜欢
笔锋小字小楷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旋转&跳跃
无题
名家笔锋
《高丽史·乐志》词调下小字标识考释
文征明最娴雅的小楷
阜新地区出土辽代契丹小字墓志综述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