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活动设计(人教版)

2018-11-01 06:59汪冬秀刘小文
地理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综合思维荒漠化活动设计

汪冬秀 刘小文

摘要: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包括区域综合、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本文以人教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活动设计为例,研究高中地理活动中培养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要素关联;综合思维;荒漠化;活动设计

一、活动设计背景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17年底正式出台。《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综合思维包括区域综合、时空综合和要素综合;其实质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本文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出发,研究地理课堂活动中综合思维的培养方式。

2.教材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对应的课标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以西北地区为例,讲述荒漠化这一问题的概念、原因、防治对策和措施。教材脉络清晰,资料翔实,插图、活动、阅读材料丰富。教材贯穿“人地关系”学科思想,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本文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这一素养目标出发,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插图、活动、阅读等资料,深入挖掘其在这一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教材资料应用的活动设计。

二、活动设计思路

1.要素关联,综合考虑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统一演化的产物。荒漠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作用而形成和发展的;荒漠化的防治,涉及自然、社会、生态等方面,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无论是荒漠化的概念、成因,还是危害、治理措施,都需要综合考虑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课的学习过程,是综合思维最能得到发挥和体现的过程,也是最适合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思维的过程。

2.立足教材,创新设计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要秉承多样化观念,灵活使用教材,积极使用多种资源,了解、理解、驾驭不同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使教学具有开放性。笔者通过深入研究本节内容的教材(人教版),充分挖掘出教材中插图、阅读、活动等版块在知识载体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通过创新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要素关联的角度思考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防治措施,以实现培养综合思维这一素养目标。在活动设计中,尽可能通过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围绕探究主题,采用问题式教学,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相互关联的问题链的设置,引导学生或演绎、或归纳,逐渐形成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在问题设置上,不仅重视问题链的层次推进,也重视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如“故事续写”、“小论文创作”、“课堂大辩论”等活动的安排,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也给予他们展示自我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活跃了地理课堂。

3.聚焦主题,合理取舍

教材中的“活动”版块有两个,分别是“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的相互作用”和“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教材中的“阅读”版块有三个,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丝绸古道”、“掘井带来的负作用”和“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出于课时考虑,也为了使课堂活动与本节主体知识在内容上保持一致,使课堂活动本身具有连贯性,本节活动都是围绕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而设计;“非洲萨赫勒”和“苏联垦荒区”两个区外活动则被设置为课后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

三、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探究荒漠化的实质

【活动设计】教师通过PPT展示荒漠景观和森林、草原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荒漠?荒漠地区植物为什么很难生长?

(2)地表植被景觀中,除了荒漠,还有什么?

(3)森林、草原等非荒漠景观有没有可能变成荒漠?

【活动目的】理解荒漠化概念,明确植被与土壤中水分、养分的关系,明确土地具有生产力的原因;进而理解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壤中水分、养分流失导致的土地退化。

活动二:探究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环境与荒漠化的关系

1.小论文创作交流与展示

【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图2.1和图2.2,提示从地理位置角度出发,分析位置、地形、降水、植被、人类活动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因果关系,形成一篇题为“浅谈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内部差异”的小论文;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论文交流,并鼓励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展示。教师进行激励性点评。

【活动目的】理解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明确降水量与区域干旱程度、植被景观和人类畜牧业的一般关系;通过组织论文创作与交流活动,营造学术研讨氛围,培养学生的深度地理思维。

2.故事续写

【活动设计】教师首先将全班学生自由分成两大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17页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让两大组学生分别以“西北地区降水减少后……”和“西北地区植被减少后……”为题,进行故事续写。注意提醒学生,故事续写应围绕图2.3进行,不能天马行空;故事续写完成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当堂展示;也可以收上来进行批改,视课时安排灵活决定。

【活动目的】明确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相互作用,深化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统一演化的理解;明确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植被破坏”也会加剧荒漠化的发展,甚至有可能是区域荒漠化产生的主导因素。

活动三:探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探寻黄沙掩盖下的丝绸古路

【活动设计】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8页“阅读”中的图文材料,并据材料小组合作探讨以下問题。

(1)在图上描出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提示:地图上的古城、古遗址的连线即古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2)分析古丝绸之路(南道)及其连接的古城与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的位置关系,并思考其原因。

(3)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目的】建立干旱区城市与交通、城市与水源的联系;明确环境变迁(荒漠化)对人类活动(聚落选址)的影响。开放式设问,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2.掘井——两难的选择

【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阅读”中的图文材料,并据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1)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们为什么要掘井?

(2)水井周围草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相对a图,b图掘井工程更密集。导致掘井工程密集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4)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活动目的】明确自然环境(干旱)对人类活动(掘井)的影响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思想。

活动四:探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植物与植物固沙

【活动设计】教师利用PPT播放梭梭林、沙拐枣等干旱植物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生态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2页图2.11“植物固沙”,组织学生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1)植物在固沙中的作用。

(2)为什么选择“梭梭林、沙拐枣、柠条”等植物培育固沙林?

(3)实行封沙育草的地区,为什么多数是在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

【活动目的】理解地表植物在削减风速、截留水分中的作用;明确干旱地区植物是如何适应干旱环境的,深化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理解水分条件对固沙植物成活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治沙思想。

2.沙坡头治沙经验

【活动设计】教师通过PPT播放宁夏中卫沙坡头草方格沙障治沙的视频短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图2.12,组织学生小组探讨以下问题。

(1)分析腾格里沙漠对其南缘的包兰铁路的可能危害。

(2)分析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

(3)沙坡头设置草方格沙障治沙的经验能否大范围推广?为什么?

【活动目的】明确风沙活动对铁路交通的危害;理解草方格沙障对治理流动沙丘的主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沙漠化防治措施应因地而异、因地制宜的理解。

3.“课堂大辩论”——防治沙漠化,生态移民与就地扶贫哪个更好

【活动设计】防治荒漠化,是生态移民好,还是就地扶贫好?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交流的问题。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提前3~5天布置辩题,确定正方与反方的人员及所持观点,并要求全班学生参与其中,或查找资料,或撰写发言稿,或提出问题。考虑到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教师应提供相关视频,解释相关政策;教师还应尽可能安排较多时间进行辩论,使双方学生充分对话,以达到活动目的。

【活动目的】通过课堂辩论,让学生意识到防治荒漠化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提升他们的综合思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防治荒漠化虽然艰难,但中国一直在坚持进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并形成人地和谐价值观。

猜你喜欢
综合思维荒漠化活动设计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透镜”课题教学的活动设计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设计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