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2018-11-01 07:03赵奚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产业融合互联网

摘要:自2015年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以及颁布“中国制造2025”以来,我国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经济形势日趋紧张的双重压力,在产业链底端的低端发展模式受到冲击。面对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我国制造业应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纲领下,与“互联网+”紧密融合,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推进,为我国新常态下制造业发展再创辉煌奠定基石。

关键词:中国智造 互联网+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44-03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增速平稳

在产业结构经历深度调整的情况下,中国工业表现平稳增长,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40.5%,同比增长6.0%,低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高于农业增速2.1个百分点,低于服务业增速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7.0%。

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5%,纺织业增长7.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6.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5.4%,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汽车制造业增长6.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7.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①

(二)效益回落显著

201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55609亿元,增长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5341亿元,增长13.5%。其中,烟草制品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8%以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在5以下。

(三)投资增速减缓

2015年制造业投资180365亿元,同比增长8.1%。基础设施投资101271亿元,增长17,2%,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18.4%。高技术产业投资 32598亿元,增长17.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9%。制造業固定资产投资额由2011年的10259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80365亿元,但投资增速却由2011年的31.80%下降到2015年的8.1%,投资增速成下降趋势。

二、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一)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

本文选取2014年全国31个省制造业行业数据,使用spss因子分析法,各省制造业的行业优劣势。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 2015》,通过计算后得各个指标的其他相关数据。指标选取的统计口径均为各级统计年鉴规模以上制造业数据。构建31个省制造业竞争力因子分析模型。通过降维,将多项具有较强线性相关性的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来反映原有变量中全部信息,得出各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使用spss21.0软件对10项竞争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提取3个主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80.561%,说明这3个主因子可以说明原有变量信息的80.561%,因此因子分析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

从正交旋转后各指标的载荷系数来看,第一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2、X4、X5、X7、X8,主要体现产业的经济效益;第二个因子主要解释了X1、X3、X9 ,主要解释产业规模;X6、X10在第三个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

由以上结果可以计算出第一因子、第二因子、第三因子的权重分别是0.581、0,232、0.187,最后的综合得分评价模型:

从综合测算结果来看,江苏、广东、山东、吉林和上海等省制造业竞争优势较强,西藏、新疆、海南、甘肃、青海等省制造业竞争优势较弱,其他各省竞争优势一般,除一些省市数据缺失导致个别省份排名有出入,结果基本符合现状。

近年,东北经济增速减缓,吉林省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困境。整个东北地区制造业集中,吉林省在这一轮经济调整过程中也遇到压力。地区产能过剩,制造业企业效益下降,财政收入困难。单这种时候更要考验行业的竞争力,吉林省在产业结构调整大环境下面临的困难越多,说明行业竞争力越存在问题。吉林省在改革下不能把制造业优势丢掉,反而要汲取各地区制造业发展的经验,将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展现出来,并持续提升竞争能力。

(二)区域制造业发展总体评价

1.区域制造业增速减缓

2014年,中国区域制造业增速减缓,东部、东北、西部规模增速五年最低,东北同比增长为区域最低值,仅达2.06%。利润除东部以外也达五年最低值,东北和西部负增长,区域制造业整体利润降低,单位产值效益持续下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制造业利润受到劳动力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产能过剩,市场响应速度过慢,都影响了制造业利润的获取。各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

2.区域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

2014年区域制造业就业人数除江苏、河南、江西等九省外均呈下降趋势。2013年和2014年部分区域制造业就业人数出现负增长,主要集中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仍然呈增长趋势。

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根据钱纳里标准结构理论,制造业结业人数会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转移,但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不属于此种。我国区域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而东部发达地区就业人数未见明显下降。2014年东北和西部地区制造业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3.86%和11.71%,导致了制造业就业人口的流失。

3.东部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较低

制造业的地区差异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我国区域制造业发展呈现东部最强、中部次强,西部最弱的特点。2014年东部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全国制造业产值的59.51%,从业人员数占制造业从业人数的61.64%,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值。2014年东部地区制造业人均产值181.4995万元,低于东北和中部地区,与发达地区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不符。

从表4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为出口型经济,比较优势较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大,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长期以来形成的劳动密集型的发展路径依赖使区域惯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单位产出所需劳动力比重较大。东北、中部地区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资本对劳动力产的的替代效应,使得单位产出所需劳动力比重较少。

三、 我国制造业问题现状

(一)人才质量不高

制造业人才质量不高。首先,人才综合能力较弱。随着技术进步,制造业企业需要具有高端综合能力的人才。目前国内制造业员工只具备部分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较弱。其次,人才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要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进入产业链高端,人才创新能力是基础。制造业创新人才缺失导致制造业仍处于模仿多于创造阶段,距离智能制造差距甚远。第三,工匠精神严重缺乏。由于现代化制造业的发展,员工在惯性地使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缺乏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不利于技术的进步。

(二)产品附加值不高

世界发达国家专注价值高端的技术和销售环节,优化资源耗费结构,实现集约化增长。我国制造业承接价值链低端的生产环节。因此我国制造业发展建立在高强度消耗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要打破我国制造业经济发展恶性循环,要提高制造业附加值,摆脱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困境,积极推进知识、人力和技术资本密集程度高的高端环节发展。

(三)能源消耗不合理

我國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43.0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9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量下降3.7个百分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4.0%;天然气消费量增长3.3个百分点,原油消费量增长5.6个百分点,电力消费量增长0.5个百分点。其中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9%。我国二氧化碳等化学物排放均居世界首位,雾霾、水污染、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威胁社会安全的公害。制造业是我国在世界产业链分工的主要环节,对自然资源需求量极大,能源利用效率低,自然资源消耗过快对制造业发展产生的压力较大。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外资手里,制造企业获得利润的小部分。制造业使用的品牌和技术标准,仰仗外资提供。一旦外资不提供技术来源,制造业就要停产。要独立发展制造业,要积极吸收国外经验,自主研发创新,政府制定产业扶持政策,企业改变观念,长远计划,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自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稳居世界首位,国产智能手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但是,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失导致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现状,促使我国制造业急需由大变强。

(五)信用体系不健全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其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当前社会信用的水平和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信用体系不健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执法不严等多种体制原因,违法违约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的制裁,导致企业之间信任缺失,影响合作机会,阻碍商业交流。市场机制的前提是高度的人际合作,良好合作的基础是信任。治理违约和经济违法行为,构建和完善商业信用体系,是我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注释:

①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参考文献:

[1] 李士梅.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4):55-59.

[2]魏后凯.中国制造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2(1):41-49.

[3]赵奚,孙巍.市场结构门限效应研究——以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对市场绩效影响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5(2).

[4]陆燕荪,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04(2):12-14.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产业融合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旅游经济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