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定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思考

2018-11-01 07:03赵玲玲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方式

赵玲玲

摘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旨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这一群体是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面临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同时也面临教学方式更迭带来的新挑战。各培养单位除了要紧密把握“青马工程”的主旨,创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式之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各界亦应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为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信仰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97-03

近日,新浪微博名为“洁洁良”的厦门大学某硕士研究生公开发表辱华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令人惊愕的是该辱华女生竟然是“优秀共产党员”,并且在校内基层党组织担任职务。这一事件虽然是个例,但依旧反映出了在当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虽然“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自2007年启动以来,已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但近年来,我国社会中出现的各类文化在冲击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坚定性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原因以及目前信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再次探讨,并找出能够进一步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相关路径。

一、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之缘起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对当代青年寄予了深切期望。青年将是中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主要来源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要重点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必须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

(一)青年是后续国家建设的力量之源,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广大青年队伍中的领跑者

正如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一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广大青年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后续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他们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够更好地巩固与发展前辈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90后”群体将成为未来30年内中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但该群体成长于中国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和平年代,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认识上深度不够,需要立场更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领。截至目前,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且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最低年龄为22岁,代表着“95后”已正式进入社会成为劳动力,青年一代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未能拥有坚定的信仰与立场,那么不仅不会带领其他青年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还将威胁到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必须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以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进行。

从当前青年劳动力的群体特征来看,相比于“60后”至“80后”的几代人,“90后”劳动力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普遍拥有高等学历,受教育程度更高,具有思想更开放、思维方式更独特、接受新事物更快速的代际特点。相比之前对他们“父辈”“祖辈”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代的信仰教育更具有挑战性。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90后”劳动力的同龄人,更加了解这一群体的想法,也更加容易相互影响彼此的行为选择。坚定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一方面,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容易被动摇;另一方面,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影响并引导其他同龄人。

(二)新环境下各类文化良莠不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所谓“新环境”,即在科技进步与信息化程度得以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营造出了新的社会环境。新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织,使得整个环境呈现复杂化态势。在网络环境里,各类文化大量涌现,质量参差不齐,其中部分具有恶意引导性侵入性的资本主义信仰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造成了冲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环境进一步复杂化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新困境。第一,互联网信息量大且杂,难以有效甄别,冲击主流价值观。网络文化的糟粕一方面表现为次要信息过多且存在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外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渗透。第二,由于青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分辨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各类文化与价值观的牵引。在马克思信仰教育中,无论是普通青年还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都会受到上述不良影响的冲击,因此必须坚定青年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

我们需要培养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应对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冲击。社会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当下的社会环境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关系的进步不断发展,出现新情况。只有培养出真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夠保障在后续的社会建设中,当他们遇到新困难与新问题时,能够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使社会朝良性态势发展。在实现中国梦进程的后续三十年内,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被赋予了较重的历史使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便是重要环节之一。

(三)以史为鉴,坚定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实践表明,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只有牢牢占据国家意识形态高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合法性,才能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走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表明:“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由此可见,为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更加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政治方向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为避免在后续新的历史环境下出现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我国自当培养出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出现的几点问题

通过对“青马工程”启动以来的相关材料进行梳理,不难发现我们已经培育了大批具有坚定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但随着培育活动的持续深入,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更多拥有坚定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也浮现出了一些问题。文章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点进行阐述。

(一)信仰教育方式传统化,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化,教学内容亟待丰富化与时代化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青马工程”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大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由此看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内容应紧跟时代变化,及时增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方式与实践活动方面亦应不断进行改进。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方式仍以传统课堂教育为主,课堂形式延续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形式。诚然,课堂教学法是教育中最为基础的方式,信仰教育绝不能抛弃这一重要途径。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受到现代传媒新形式的冲击以致传统的纯理论课堂讲授难以吸引与集中学生注意力。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互动少。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年轻一代,拥有更易于接受新事物的鲜明特点,在接受传统形式的教学时,会将课堂与现代媒体的差异进行对比,造成心理落差。传统信仰教育方式一方面未能抓住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未能将现代元素融入信仰教育。因此,为更好地提升信仰教育的教学效果,传统教育方式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变。

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一方面各高校的课外实践活动多以参观红色场馆为主,旨在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通对红色资源与红色文化进行感知,进而坚定个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这一措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但问题在于,第一,此类参观类活动的效果持久性弱;第二,此类活动具体形式单一。据调查访谈得知,参观红色场馆时,部分高校组织者流于形式,相比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更多活动侧重于拍照、录视频,形式主义作风依旧存在。另一方面,将高校课外实践活动与具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少,二者之间的联系呈现分离状态。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从开始前到结束后,都缺少理论高度层面的总结,这也是实践活动信仰教育效果持久性弱的原因之一。

在信仰教育的内容方面,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大多由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主讲,教育内容也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高度相似,面对我国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环境,传统信仰教育内容面临新环境下新问题的挑战。此外,我国社会主义道路还在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也在不断更新。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教师不应固守传统思想政治课教材的内容,而应该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未建立,缺乏信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从目前情况来看,其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未建立完成。首先,从各培养单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选拔来看,全国范围内并未有明确的规则制度。黄广顺在《“大思政”逻辑下深化高校“青马工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选取的问题上,一是学员选拔具有随意性,多数高校校院两级的“青马工程”培训班学员采取推荐选拔式,但推荐往往缺少具体细化的政策和制度,并无完整可行的考核实施方案。[3]其次,并未有文献资料显示,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结束之后,尤其是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单位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继续培养的工作。这样一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长期脱离信仰教育的环境的现实问题将带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持久性的问题。

其二,缺乏信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参照物,教师教学可通过教学评价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达到预期效果。同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亦需要教学评价的参与。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的培养现状来看,进行教学评价的培养单位非常少。评价机制的缺乏,一方面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松懈,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影响教师教学的进步,教师无法获得学生真正的学习深度,无法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方向。通过对近年来“青马工程”的了解,目前并未发现有针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建立的教学评价方式。由于当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延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模式,因此,其评价方式也是以理论知识考试为主,即通過试卷方式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识记水平进行测评。此类考试以测量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主,并不能得出并检验出学生真正的实践水平。因此,需要建立信仰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三、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路径探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只有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实现人生价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建设。针对目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培养单位明确“青马工程”主旨,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方式

各高校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的重要培养单位,对各高校的培养体系进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培养单位要以凝聚价值共识为核心,以强调青年责任为切入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足点,紧密把握“青马工程”的主旨与原则,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其一,创新课堂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将现代元素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推进传统课程教育的进步。在对课堂形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信仰教育的具体内容也需要进一步丰富。信仰教育的内容一方面需要加入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思想新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入具有社会热点性质的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感到困惑的新内容。只有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厘清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的信仰教育才更有效与更持久。其二,建立体系化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在后续实践中应注意建立更完善的体系。以确保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在高校内能够规范化,在后续接力单位能够继续发展。这需要社会政府部门在现实范围内建立更为广泛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点。其三,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监督与测评系统。“青马工程”的培育者可通过对现代测评技术的学习、开发并研究出新的评价方式。例如,可通过学生在校园网环境下对各大平台数据的使用与跟踪,总结出学生个人信仰状态。通过合法范围内对学生个人行为的追踪,实际测评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水平。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高理论学习自觉性与实践积极性

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同样,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教育也是一样,只有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国家使命与未来,深刻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有可能真正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坚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首先,要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识到在实践中发展变化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可能进一步坚定个人信仰。其次,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之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提高并保持自身的学习的积极性,只有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才能保持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才可能感染身边更多的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后,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只有通过将有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切实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认识。

(三)社会各界积极承担相关责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教育绝对不能仅停留在高校等培养单位范围之内,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是社会性的责任与义务。社会各界都应该担负起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信仰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紧密联系,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方面,社会各界应尽量避免受“经济理性的支配”,避免因为“逐利行为”危害社会安全。应当积极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营造和谐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从媒体传播方面来说,在网络上核查与消除其他国家文化的入侵,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实现经济社会良性持续发展,道德建设也必须跟上,良好的社会道德对市场经济造成的功利氛围起到了重要抑制作用。经济环境为青年树立信仰提供了物质基础,道德建设为青年正确信仰的树立提供精神支撑”。[5]只有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才不容易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造成冲击,才能使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更为坚定。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否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意义,而在现阶段社会背景下,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定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则更为关键。拥有坚定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工作不仅仅是培养单位的任務,更是社会各部门应该协同完成的工作。高等教育单位自当建立更完善的培养体系、开发创新性更强的课程以及构建出更具适用性的评价体系以保障培养出信仰坚定的接班人。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亦应联动合作,保障社会大环境的良性运转。只有认识到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3]黄广顺.“大思政”逻辑下深化高校“青马工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1).

[4]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5]张雅君.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探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4).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方式
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的信仰困境和信仰塑造 
互联网时代怎样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修养之初探
小学生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