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立德树人目标下大学生课外活动的优化与创新

2018-11-01 07:03杨茂义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优化创新问题

杨茂义

摘要:本文以立德树人目标为基础,继续深化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认识,探究课外活动存在的活动过程的普适性问题、活动主体的自主性问题,提出应当扩大活动过程的普适性、增加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等优化与创新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立德树人目标 大学生课外活动 问题 优化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164-02

课外活动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中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专业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参照,继续深化认识课外活动中的问题与不足,对其加以优化与创新。

一、再析大学生课外活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对大学生课外活动认识的继续深化,课外活动存在的过程普适性问题、主体的自主性问题继续逐渐显露。

(一)活动过程缺乏普适性

普适性,即普遍适用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群体的数量普遍增长,参与课外活动的单位数量也相应增加。传统的活动组织与管理模式已越来越不适用于新时期立德树人目标下课外活动的现实状况,活动过程的评价越来越难以细致地触及每一单位个体。在这一情况下,那一少部分相对主动和突出的学生群体便占据了评价机制的主动,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评价和指导,从而更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相对基数较大的最广大学生群体则面临更难以获得更细致有效关注和评价机会的状况。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久而久之便会引发两种趋向之间的矛盾:课外活动为大多数人服务内涵的偏离和为少部分人服务现象的凸显之间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解,会伤害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长此以往甚至会演变为少部分人“邀功请赏”“追求政绩”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活动主体缺乏自主性

自主性可以理解为自我选择性,活动主体缺乏自主性的问题在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活动主体缺乏自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我选择能力的缺乏。中学阶段,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自身对课外活动的需求與鉴别能力。进入大学,面对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对于课外活动于自身发展的作用、自身所需要课外活动的类型等无法明确,这种自我选择能力的缺乏就表现得尤为明显。自我选择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在中学与大学的学习之间缺乏有效的过渡,高校对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启发引导不足以及大学生自身缺乏对大学生活的积极融入。第二,自我选择权利的缺乏。自我选择权利的缺乏即大学生的“被活动”现象,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我选择参与活动类型的权利。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对活动的选择能力,同时不排除活动组织者对参与人员要求的一刀切,要求所有大学生全部参与,并且与量化分挂钩,采用点名的方式考勤,无形中弱化了大学生自我选择参与何种类型活动的权利。

二、再析大学生课外活动问题的优化与创新

针对活动过程的普适性问题以及活动主体的自主性问题,应当扩大活动过程的普适性,增加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一)扩大活动过程的普适性

针对活动存在缺乏普遍适用性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提高活动的普遍适用性,即面对高校学生人数增加、活动参与人数相应增加的状况,如何使活动过程和评价过程尽可能地顾及每一个体,最大限度地使最广大学生群体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一,从理论上来讲,组织者应当继续坚持活动为大多数人服务的理念,避免活动走向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现象。第二,从具体操作上来讲,首先,组织者应当提前做好更为详尽的活动规划。在活动开始前,要明确活动目的和活动方式,对活动参与人数、活动突发状况、活动预期效果做好应有的认知和预估。其次,组织者应当做好对活动过程的有效把握。活动过程是整个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过程的好坏决定着活动能否达到预期,也影响着活动后期的评价与总结。对于活动过程的把握,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确保每个人都能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整个活动过程中来。对于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可以采取“整体+部分”的结构模式,将全部参与群体分为若干小组,将完整的活动过程贯穿到每一具体的小组。同时,单个小组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各个小组的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组织者应当做好活动的评价与总结。既包括对活动整体的评价与总结,也包括对单个参与个体的评价与总结。对活动整体的评价与总结由活动组织者在充分听取参与者意见的基础上完成,对后期的活动开展具有查缺补漏的作用。对单个个体的评价与总结是评价总结环节的中心,可以采取“单个个体自评自结”“小组内成员间互评互结”“小组之间互评互结”“组织者总结评价”这样几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保证每一个体都能得到有效的评价总结,促进单个个体的均衡发展。每一位参与者也应该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在活动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增加活动主体的自主性

增加活动主体自主性的关键,在于提高活动主体自我选择的能力和保证活动主体自我选择的权利两个方面,其中活动主体自我选择能力是保证活动主体自我选择权利的重要因素。第一,提高活动主体自我选择的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的有效衔接。在这一方面,主要针对的是大一新生。要利用好迎新、开学典礼、新生交流会等可以利用的方式和渠道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到大学在学习内容尤其是学习方式上的显著变化。其次,要帮助学生做好不同年级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组织者要帮助不同年级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本年级本阶段学习需要的活动。再次,要帮助学生提升对参与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课外活动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无论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大学阶段自身的成长,还是今后的发展而言,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自身需要及需求的能力。大学课外活动形式多样,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自身所需要的。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全面地分析自身对课外活动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第二,保证活动主体自我选择的权利。首先,组织者要科学合理地丰富活动类型,对参与人员的要求避免“一刀切”现象。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对活动的筛选和管理,科学合理地制定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真正使每一项活动都符合现实需要。同时,要允许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自身需要的活动类型予以参加,不搞“一刀切”模式。其次,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增强活动时间安排的灵活性。要在保证活动质量的基础上科学精减活动时间,增强活动实施时间的灵活性,尽可能避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安排,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三、结语

总之,应在立德树人目标下继续深化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认识,客观分析课外活动中存在的活动过程的普适性、活动主体的自主性问题,提出扩大活动过程的普适性、增加活动主体的自主性的具体对策建议,与时俱进地分析和解决其中显露出的问题和不足,使其在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中继续得以优化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京彬,李敬儒.“三位一体”大学生课外活动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2]王文琦.高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积极性及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7(4).

[3]李潇君.课外活动: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4]关彦来.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J].教育时空,2016(1).

[5]邵珍珍,彭波,李慧.浅析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优化创新问题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