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体验:阅读民族志经典和走进田野

2018-11-01 07:03崔莉马成明
现代交际 2018年14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族志人类学

崔莉 马成明

摘要: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类学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思维吸引了很多的专业学习者,通过阅读经典人类学著作、体味人类学家的做学著述思想、进行田野实地调研,并书写新的民族志。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各有所感、各有所得。本文在回顾分享自身学习实践人类学经历的基础上,尝试对一些相关话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人类学 民族志 田野调查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224-02

人类学是一门很独特的学科,不熟悉不了解的人对它持有一种奇特的、神秘的陌生感。而当一个人真正尝试走进这门学科的大门,它又会引领你进入一个又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在人类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往往是对于陌生事物的兴趣造就了一种朴旧之美,这种美既很具体又很实在,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之心引导着人类学初学者去深挖一切想要知道的东西。人类学不是玄之又玄的摸不著握不住的东西,而是可以真真切切一览无遗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让你去感受它触摸它。在最开始阅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时,读者总会感觉到不适应,会对里面不同于自己所处环境的事物感到疑惑,会百思不得其解,而至后来慢慢习惯紧凑的节奏后,会喜欢上那种节奏,乃至达到一日可以无肉但不可无书的境地。

一、阅读经典人类学著作,感知人类学家的田野经历

雷蒙德·费思著《人书类型》(2002)[1]一书中,费思用不太长的篇幅介绍“土著”这个词,在英语语境中,“土著”一词是指当地出生的人,习得地方性知识,与当地人享有当时特有的文化。在特殊语境下,这个词与“传统的”一词同义。但是说某人是某地的土著和不指明地点而说某人是“土著”,二者是有区别的。后者主要是一个鉴定词,不仅指当地的知识和文化,还含有外来的观察者认为当地的知识和文化程度不高的意思。因此,特别是各地的殖民主义者说“一个土著”或“这个土著”时,这个词就成了贬义词,所以不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就具有不同的含义,人类学家在著述时,就要让这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清晰。

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2009)[2]一书中,运用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其书中的“库拉圈”开创了礼物交换研究的先河,库拉宝物在这一点上迥异于祖传遗物,但它又和另一类贵重物品相类似,那就是代表胜利的锦标,体育比赛中获胜的奖杯,而作为优胜一方,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对这类物品都只能暂时保管一段时间。虽然只是托管性质,而且只能拥有一段时间,虽然这个东西从来不会派上任何实际用场,但拥有者还是会获得一种特殊的乐趣,这种乐趣仅仅源于如下一种纯粹的事实,即他拥有这件物品,他有资格拥有这件物品。高云翔著《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2017)[3],他以中国东北的下呷村为田野调查点,深入剖析了人类学中的礼物与中国社会、人类学话语中的礼物、中国社会中的礼物馈赠与人际关系。

保罗·拉比诺著《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2008)[4],是一本专门叙述个人田野经历和反思的实验性书本。在田野作业中,“主客体”的反思足以让笔者们意识到:笔者们自身的经验、情感正是洞察他者的中介,日记、信件、关于田野工作本身的自传和传记都具有独特的民族志价值。因此,现今田野作业研究者的个人叙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坦然地出现在民族志中,“通过对他者的理解,绕道来理解自笔者”,因而他始终着力突出“事实”如何在人类学家与资讯人双向互动中得以被“制造”出来,在拉比诺将他的民族志扩展到对资讯人马里克的财富进行评定时,拉比诺通过比较研究,找出他所在社区与马里克所在人书环境里书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学家拉比诺揭露的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问题是:在田野中人类学家的规则是必须使自己成为“非人”从而得以进入异书化。拉比诺用了多个“必须”来描述这种状况,如果人类学家在某些时候拒绝服从,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对于生活于此地的资讯人,根本也从未想过 “悬置他的基本假定”,他们会本能地采用自己的理解方式来与人类学家交往。这也提前告知了人类学者在做田野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玛丽·道格拉斯在她的代表著作《洁净与危险》(2008)[5]一书中,讲到洁净的反面是“脏”,“脏”是什么,是污秽(impurity),是危险(danger)。玛丽·道格拉斯从人类对污秽的看法中发现了人类思维结构的特点,建立了一种对污秽的象征的分析方法:人类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分类系统,污秽(肮脏)就是不处于某种分类系统中(out of place)的东西。又如在《人书类型》一书中举了大量的实证,去阐释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惯和风俗的理解。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融入别人的生活,实现各民族更好地交流交往交融。格雷戈里·贝特森著《纳书——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展开的民族志实验》(2008)[6],叙述了新几内亚的雅特穆尔人的纳书仪式,分析了几种雅特穆尔人特有的书化认同,从这些认同中可以窥见雅特穆尔人独特的分类系统,运用大量书献从社会学的、精神气质的、认知的角度梳理纳书仪式,从各个视角论述纳书仪式。每一本著作都能带给笔者们一个新的世界,让笔者们看到不同的他者,不同的社会的政治、经济、书化形态。感知多样的世界书化,走进一个人类学家的独特的思想精华之中。普里查德在其著作《努尔人》[7](2014)一书中,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普里查德将努尔人的时间观念分成生态时间和结构时间,生态时间表示努尔人与环境的关系,结构时间则表示努尔人在社会结构中彼此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的家乡也没有小时的概念,“清早”时人们去水田里插秧,太阳高过对面的山峰时,在田里劳作的人陆续回家吃早饭,“晌午”是中饭时间,太阳落山、天全黑时是晚饭时间等等,小时在这里是没有用的,一切都和太阳、月亮、天色等自然时钟相关。人类学所能做的就是多做田野,去发现不同书化中一个符号所具有的地方性意义,从而为不熟悉当地书化的人答疑解惑。

二、做田野调查,走进真实的他者

田野調查(Field Work),由马林诺夫斯基所开创,是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成人礼”。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前,需要先查阅相关书献、列出调查大纲和做好调查计划,以免错过一些重要信息和不易看见的社会现象。参与观察所调查人群,仔细观察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使用所调查人群的语言去理解和记录他们的叙述。

2017年夏天,笔者在贵州一个民族村落做田野调查时,通过与一家女主人访谈得知其丈夫生病去世,自己带着四个孩子继续讨生活。其丈夫的弟弟想要娶嫂子组成家庭。但是遭到了其母亲(父亲已过世)的强烈反对。弟弟娶嫂子这样的婚姻模式,常见于其他书化,原因大都是为了不让家庭财富外流。而这户人家为何没有采纳此种婚姻模式,后来笔者通过跟其他邻居交谈得知,隔壁村里有一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境况,其哥哥因病去世,嫂子过房给弟弟,自从弟弟娶了嫂子以后,第二任丈夫(弟弟)婚后疾病缠身,几年以后就去世了。当地人背后称第二次丧偶为“八字太硬,专克丈夫”。这位母亲害怕自己的小儿子也会遭遇此种情况,故坚决不同意她的小儿子与大儿媳组成家庭。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无论是再嫁,还是别人来当“上门女婿”都基本不可能实现。当地是喀斯特地貌,地无三里平,没有实现机械化耕作,干农活全靠人力,家里没有壮劳动力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在应该收割的季节,如果没有劳动力,一旦下雨农作物就会烂在地里。笔者进行田野调查的时间正好是掰玉米的季节,当地中午地表温度接近四十一二度,这位丧偶的妇女还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在地里掰玉米(孩子们在地里一个个地把玉米掰下来,她再用背篼将玉米背回家),从地里背玉米回家单程就要两个小时,其娘家的母亲(63岁)和一个未成家的弟弟(38),会在忙完自己家的农活时来帮她干一些农活。

不做田野,就不会得知为何其他书化适用的弟弟娶嫂子的婚姻模式,不适用于这个家庭。所以人类学需要田野调查,需要多做田野调查,需要我们多问为什么,要去“熟悉化”,善于挖掘背后的隐含意义,多与当地人交谈,在做调查时,运用“主位”的研究方法去理解当地书化,尽可能地以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书化。在阐释时,运用“客位”的研究方法,以书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去理解当地书化,尽可能客观地对原因和结果进行阐释。人类学家尤其注重挖掘当地人的观念,并强调与研究对象的互动,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了解人们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与想法。人类学者能做的就是进行长期的田野调查,从主位与客位的角度将当地的各种自然与人书环境录入脑海,在田野调查中与受访者开始结构或半结构式的访谈,去建立一些联结,分享当地的地方性知识,将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从而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三、结语

人类学以其独特的学科视角和思维吸引了很多的专业习学者,阅读经典人类学著作,体味人类学家的做学著述思想,走进田野进行实地调研,尝试书写表达、客观呈现事物面貌。每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各有所感,各有所得。人类学的大门为每个人敞开着,走进异文化的他者存在,感知世界的多样无穷,会在潜移默化中启迪笔者们关于生命的真谛。人类学的文化视野,带给笔者们更多反思自己与创造更好生活的空间,正因为通过阅读他者,对他者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可将理论、社会状况变成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英)弗思.人书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张云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4](美)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M].高丙中,康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柳博赟,卢忱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英)格雷戈里·贝特森.纳书——围绕一个新几内亚部落的一项仪式所展开的民族志实验[M].李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褚建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民族志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志摄影、保存和传播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从梅里亚姆的界定看民族音乐学的学科本质
印度老牌民族主义组织“穿上长裤”
民间文书与民间智慧
自传式民族志:概念、实施与特点
什么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