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梅山文化园空间营造研究

2018-11-02 02:53李柏军
中华建设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园梅山建筑

李柏军

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要想长期保持乡村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挖掘其地域特色,以文化脉络为主线,重塑人们对地域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中国梅山文化园为例来探讨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以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一、梅山文化园的取域选址

从地理区位分析,古梅山属南楚蛮地,地势险要,交通阻塞。也正因为这独特的生境,使得梅山文化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始色彩。再加上梅山文化以巫文化为核心,融合了道教、佛教的内涵,并反映了族群变迁所引起的文化聚散、变异与重组过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梅山文化的传承缺少具体举措,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濒于灭绝。如何保护这一古老文化,使其重新绽放异彩,就需要在梅山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产业来拉动、整理和开发。梅山文化园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修建旨在对梅山文化的拯救和保护,复原“梅山文化”古环境,再造“梅山桐国”,使梅山文化再现人间和传承后世。

基于此,梅山文化园选址定于湖南省安化县仙溪镇山口富田林场,其所在位置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保留得十分完整。选址于此除了尊重历史学家对梅山文化的考古成果,还出于对自然风貌与建筑物之间关联性的考虑。通过现场考察,不难看出园区基址处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中,这跟古梅山人理想的风水模式相当吻合。同时,园区主体构筑位于山谷区域,被周边山脉围合成一个近似封闭的空间,这也与古梅山人居所多选地势险峻,呈现外部封闭、内部开敞,且易守难攻的山峦腹地作为聚居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梅山文化园的功能布局

场地的构成因子有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梅山文化园的规划设计根据功能需求,继而协同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挖掘进行布局。在自然要素方面,为了不破坏场地的原始生态性,其空间布局尊重基地已有的整体格局和肌理,使自然地形与建筑环境彼此融合。而在人文要素方面,为了呼应梅山的文化与记忆,以古戏台为中心其西北方向以及东南沿水系布局了哨所、夕照亭、碾坊、景牌楼、风雨桥、日月亭等一系列体现古梅山村寨聚落表征的公共建筑。此外,为了强调环境的场所性,采用散点式空间布局,力图让多个感情激发点和铺垫空间交互交错,而在布景处理上点面结合,顺次铺开,使自然景观中的天、地、山、水等景和人文景观中的楼、台、亭、阁交融一体。

三、梅山文化园的建筑形态图

1.残态模拟

建筑空间是高度习俗化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依托于大地载体的空间文化。基于民俗、文化的特点以及建筑功能和审美要求,梅山文化园的建筑形态采用了残缺美的造型语汇,通过夸张、简化、变形等手段模拟构筑物残态,以此来扰乱人的视觉秩序,从而让残缺形在完形过程中刺激审美主体去探求曾经在梅山地区所发生的历史故事,实现对古老梅山文化时空上的追忆。如园区寨门以不完整的形态造景,这些残缺形象的运用无不直白地诉说着梅山文化的悠久历史以及发展的坎坷历程。

2.原型提取

作为梅山文化主题性公园,其环境设计必然要融入梅山文化的精髓,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及相关资料的查阅,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对梅山文化园环境空间的营造采用“原型提取法”。所谓原型是一种凝聚历史信息的心理参照物,它蕴含了人类的集体记忆,反映了遗产的历史信息特征。它可以用风格与形式,组织与结构等来表征。而“原型提取”就是对本真元素进行分析、挖掘与提炼,再把这些元素进行重组与变异,延续到园区的建构上,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梅山文化园建筑形态的“原型提取”,主要体现在建筑结构、功能空间与建筑装饰等方面。

(1)结构。古梅山人认为竖向物体是通达上天神灵或祖先神力的“通道”,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梁”、“柱”的崇拜,认为用“梁”、“柱”造屋,能够赐福子孙,因此,建筑构造多由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

梅山文化园的建筑设计在延续本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多处运用了穿斗式木构架结构,如园区的吊脚楼群,农家小院,风雨桥等。这样不但有利于原有山体的保持,降低建设性破坏,而且也融入了传统的人工建造方式,使这种建造工艺技术得以传承。

(2)空间。对于功能空间的“原型提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民居的合院、山墙与吊脚楼的沿用。

①合院式。为通风采光和防止雨淋,古梅山地区民居屋檐相互搭接,栋栋相连,中间形成天井式的小院落。在园区建设中,无论是还原传统民居的农家小院,还是供游人饮食起居的吊脚楼群,以及集文化展示与参观为一体的梅山博物馆,都延续了古梅山“合院式”空间营造手法。

②山墙式。古梅山地区“山墙式”民居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防火。在梅山文化园内,封火山墙运用较多,并根据建筑功能的需要对传统形式进行了改造与提炼,使得建筑形制更富节奏感与韵律感。

③吊脚楼。梅山建筑中的吊脚是一种灵活利用山地地形创造的建筑符号,是原住居民自然形成的一种生态经验的积累,体现出对梅山地区地形特征以及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适应。梅山文化园的建筑设计多处运用了吊脚这一建筑符号。如沿水修建的吊脚楼群,住宿楼,农家小院等,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梅山地域特征。

(3)装饰。反映民俗心态的装饰是梅山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主要内容。在梅山地区对牛的崇拜情结十分突出,民居建筑常装饰有牛角形构建,甚至连铺地也用牛的图案。梅山文化园的建筑设计,为了更好地传递与表达地域文化,同样把对牛的崇拜转化为各种可视的装饰构建。如日月亭屋脊的翘角,商业街小店的门边装饰等都为牛角抽象的造型,以彰显梅山地区的地域性特色。

(4)材料。梅山文化园的建筑材料运用遵循“就地取材、因材施工”的原则,选择当地原生材料为主,如:木材、石材、土材、砖瓦材等,从视觉感官上强化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在地性表达,在地性材料的使用,表现出梅山建筑文化原始、古朴的特性。

梅山文化园建筑形态

综上所述,梅山文化园以一种回归的态势来组织和塑造空间,无论是构造方式还是意境营造,都被贴上了梅山文化基因的标签,带着时光的气息参与到场景之中,它不但反映了梅山地区生活独有的情节,同时也产生了一种特有文化氛围下的秩序和意义。因此,如何唤醒人们的感觉器官和场所精神,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对话,才是乡村旅游避免丧失本土化保持其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猜你喜欢
文化园梅山建筑
处方分析在中药房药学服务中的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惠和石文化园
为国而歌 逐梦前行 长沙县田汉文化园事务中心工作侧记
梅山
中华回乡文化园
许慎文化园简介
梅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