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的比较

2018-11-02 06:15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拉米单克隆血常规

马 红 超

(襄城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许昌 452670)

在临床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大便隐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指标,其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及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对大便隐血常规测定的精度越来越高,而单克隆抗体法和改良的匹拉米洞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其中单克隆抗体法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精准度,且不受饮食限制,因此备受临床广泛关注[1]。本文主要分析和对比了改良的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在大便隐血常规测定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6年5月~2017年1月收治的31例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以及同期在院在50例正常医护人员的粪便作为研究对象。下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2.8±2.7)岁;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为(40.3±2.4)岁;正常医护人员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为(40.2±2.3)岁。所选研究对象的性别比例、年龄对比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将31例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粪便、31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粪便以及同期在院在50例正常医护人员的粪便标本每1例都取出完全相同的2份,分别采用改良的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每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测定,并统计和计算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检出率。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出的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单克隆抗体法对正常人体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0.0%)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12.0%)、单克隆抗体法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3.5%)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对比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克隆抗体法对下消化道肿瘤患者大便隐血的检出率(90.3%)明显高于匹拉米洞法检测出的大便隐血的检出率(71.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测方法对不同人体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情况对比

检测方法正常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下消化道肿瘤患者总例数(例)阳性例数(例)检出率(%)总例数(例)阳性例数(例)检出率(%)总例数(例)阳性例数(例)检出率(%)匹拉米洞法50612.0312890.3312271.0单克隆抗体法50510.0312993.5312890.3t值--0.624--0.452--2.527P值-->0.05-->0.05--<0.05

3 讨论

引发大便隐血的因素有多种,其中胃肠道出血是引发大便隐血最有可能的原因,而引发胃肠道出血的原因则可能与患者机体存在贫血、息肉、肠憩室、胃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等疾病有关,其中以结肠癌的发病率最高[3]。临床资料显示,若结肠癌病变属于局灶性,则70%的患者最多可存活5年,另外,90%的其他灶性的胃肠癌患者存活期限也只有5年,基于此,美国癌病协会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胃肠癌、直肠癌、结肠癌等胃肠道癌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每年将可挽救66.7%患者的生命,若人们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加做大便隐血检测,并配合相关的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检查,便可检出不少在可治愈阶段的乙状结肠癌病例[4]。这一结论说明,大便隐血指标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指标,原因是早期直肠、结肠癌唯一可以查出的异常现象便是粪便中带有癌肿的微量出血。

在以往的诊断过程中,临床采用的常规大便隐血测定方法,虽能发现部分患者的大便隐血症状,但是其检出阳性率较低,且为了保证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在检测前3天患者还不可使用含过氧化物的蔬菜和肉类,否则将会造成较多的误诊,这种诊断方式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局限性[5]。近年来,随着临床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临床已引进了改良的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进行大便隐血常规测定,其中采用单克隆抗体法对正常人或存在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其不必要求患者在取样前3d控制饮食,因为其不受大便中所含的其他动物的血红蛋白的影响,在这个层面可看出其检测过程较为方便,另外,单克隆抗体法对人体的血红蛋白还具有非常精准的检出功效,因此其对不同人体大便隐血的阳性率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而改良的匹拉米洞法测定大便隐血的常规,同样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在对正常人体、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检测中,其检出效果与单克隆抗体法相当,其存在的缺陷主要是不能准确地检测出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出血症状[6]。

本研究中,对正常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大便标本分别采用了改良的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检测方式对正常人和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大便隐血检出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但是对于下消化道肿瘤患者的大便隐血,单克隆抗体法的检出率高于匹拉米洞法,说明了两种检测方式相比,单克隆抗体法的诊断特异性更高。

综上所述,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两种不同的测定方法在大便隐血常规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单克隆抗体法检测的特异性高于匹拉米洞法,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拉米单克隆血常规
老狗拉米的弥留之际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单克隆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和其他人冠状病毒中的研究进展
“圣诞老人”来到叙利亚
抗HPV18 E6多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TSH受体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