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羌式民居建筑特征及稳固性探究
——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

2018-11-02 02:24孙小涛彭洪斌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羌寨羌族民居

孙小涛,彭洪斌,陈 洁

(四川文理学院生态旅游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1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但是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目前,农村贫穷、文化断层、建筑破败和空巢化现象比较突出.所以,乡村建设迫在眉睫.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凸显出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去挖掘乡村的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激活农村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民居是人类最早,最大量的建筑类型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文化性和最永恒的建筑类型.民族建筑是民族意识、伦理宗教信仰、地方文化经济、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方式和历史变迁的集中体现.[2]挖掘民居建筑是寻找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

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村寨城镇化和旅游化的快速推进,同时现代建筑意识的冲击,民族地区乡土景观遗产价值受到弱化,乡村文化与聚落遭到严重冲击,由此导致民族地区传统建筑保护乏力,大量传统民居破败不堪,拆掉民居建筑的现象也比较突出,[3]导致大量世界文化遗产损毁,乡村的文化根基慢慢失去稳固性.因此,如何保护传统民居建筑技术和艺术,让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得以继承和发展成为了学术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也是民族地区传统村寨乡村振兴的关键.

羌族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与华夏族、汉族长达2000年的斗争与融合.由于战争和生产生活习惯,羌族民居建筑大多布局在高半上,靠近泉水的台地.其建筑类型主要分为碉楼和石砌房这2类.四川理县桃坪羌寨地处川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地震活动比较频繁,1933年茂县叠溪发生里氏7.5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但是,在大地震中桃坪羌寨表现出非常强的抗震性,房屋整体结构良好,房屋受损并不严重.因此,传统羌式民居建筑建造技艺成为了学术界探讨的话题.李先逵等人从桃坪羌寨自然环境、羌人生活、军事和宗教等方面分析了建筑选址和建筑特征;[4]熊学玉等人通过实地调研,对桃坪羌寨碉房的场地、基础、结构进行考察,并分析建筑的受损情况;[5]丁春对桃坪乡碉楼和碉房进行调查,分析了其建筑特征.[6]从研究现状来看,研究主要在建筑的特征上,对桃坪羌寨建筑的稳固性分析较少,所以对桃坪羌寨建筑的稳固性分析,对其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揭示羌族民族文化资源,了解羌族建筑造型及特征、民居建造技艺、建筑抗震性和稳固性;文章以四川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勘考察和问卷调查,分析了桃坪羌寨选址布局和建筑特征,对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进行解读,从建筑材料、建筑建造技艺、房屋结构和防火性等方面探讨了羌族建筑的稳固性.

2 研究区概况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距离理县城区40km,汶川城区16km,成都139km(图1),是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距今有2000年历史,现存建筑大多是明、清建筑,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原始风貌;古寨东西长310m,南北长260m;建筑结构为城堡式,碉楼域民居共存;建筑材料基本上是以土、石、麻、木,雄伟坚固,是建筑史上的奇观.整个寨子98户,依山就势,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户户参差交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建筑群.

图1 桃坪羌寨区位分析图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与思路

文章主要采用田野调查法及实地踏勘考察、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主要是针对桃坪羌寨,通过3S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有目的、有计划、科学性地搜集其聚落特征和分布信息,包括建筑的功能布局、建造技艺,以及羌族历史,该过程是这次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本过程;此次研究,除开通过收集桃坪羌寨大量的建筑资料和数据的同时,还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源,基本了解羌寨传统文化,建筑特点,功能布局,为本次实证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参考;最后采取问卷调查法及田野调查,包括随机入户和当地有经验的工匠咨询,一是在桃坪村寨随机选择村民,对他们进行访问,获取桃坪羌寨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经济状况等信息,二是咨询当地羌寨建筑技术工匠王佳俊老人,了解民居建造的基本技巧.

3.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主要包括覆盖研究区的Google Earth三维立体影像及在线免费数据、照片和实地测量等数据;Google Earth影像主要用于提取建筑分布和建筑选址等基本信息,分析聚落特征;相机主要拍摄羌寨内部建筑的功能布局,墙体的基本结构等,同时结合激光测距仪测量楼层高度和墙体厚度等,找到其建筑在功能和结构上的独特性.

4 传统羌式民居建筑基本特征分析

4.1 建寨选址分析

四川阿坝州的羌族部落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山高谷深,受地形地势等地理环境的影响,羌族村寨均依山就势,大多村寨都建于高半坡,近泉水的区域.[7]同样,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选址也遵循同样的布局方式和规律(图2).整个桃坪羌寨位于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边缘坡度略微较少的高半山腰台地,靠近泉水,逐坡上垒,四周基本被高大的群山环绕,少数居高山河谷地带,整个村寨错落有致,非常壮观.[7]

从地形地势来看,整个村寨被群山环绕,峰峦重叠,建设用地高程在1496-1485m之间,相对高差达到11m,地形起伏较大,整个地势呈西高东低,适宜建设用地面积较少.桃坪羌寨“依山而居,垒石为室”的房屋建设布局是和羌族历史、生产生活方式、自然条件等因素分不开.

图2 桃坪羌寨基本布局形态示意图

羌寨人最初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后来由于战争原因,逐步内迁,迁移到岷江上游地区,由最初的游牧生活转变成以耕种为主的农业生活,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为什么居住不靠近河谷地区,主要是由于河流冲积作用,形成坡度较小、土层厚,土壤比较肥沃的平地,是宝贵的耕种区域.本来研究区域耕地少,为了保护耕地,房屋选址一般不会选址这些区域;另外,河道边缘与周围的高半山台地土层也比较肥沃、坡度起伏相对于前者略大,但是适宜于耕种和房屋建设;同时,河道边缘上部这类台地,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基本不会遭受洪水的危害;虽然,羌族人民由最初的游牧生活转向农业种植,但是大多数农户还保留一定的畜禽养殖,所以这类台地周围便于去山上放牧,便于生产生活.因此这类台地便成为居住的最佳场所.

羌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历史上经历过大的战争,羌族人选择在桃坪还考虑战争的需要,并且选择在地势略高的台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略地势.

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整个桃坪羌寨选择在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边缘,坡度略微较小的高半山腰台地,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便于生产生活,以及战略防御需要.

4.2 建筑的布局与功能分区

4.2.1 建筑的整体布局

整个桃坪羌寨的房屋个体上具有独立性,以户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但是整体上依山就势,以巷道和地形地势将各个独立的建筑单体进行相连.

从图3可以看出,一家的房屋墙体和另一家相连、从整体互为一体,这样既有相互独立性,又有整体关联性.另外各家与各家之间通过房屋墙体,形成巷道,成为整个羌寨的交通要道,便于互通.值得注意,在战争时期,这种巷道的防御性非常好,犹如迷宫.所以,这种房屋设计,无论是在抵御自然灾害还是在战争防御上都有相对的安全性,安全系数非常高.

图3 桃坪羌寨建筑特征现状图

4.2.2 房屋功能分区

由于自然环境和战争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桃坪羌寨建筑特点主要是依山而居,垒石为室.这样其实也是便于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目前,根据当地建筑的基本类型,从利用方式来看,主要分为碉楼和民居等两种.

桃坪羌寨的民居建筑的各个功能布局非常细致、明确.明朝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述:“威、茂古冉晚地,垒石为稠以居,如浮图数重,门内以辑木上下,货藏于上,人居其中,畜圈于下……”.[8]从调研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出,桃坪羌寨的民居一般只有3层(图4、表1),高度在11-12m之间,其功能分区为:一层为牲畜栖息空间及牛圈、猪圈和鸡圈等;第二层是整个房屋的核心区域即人类生活空间,卧室和堂屋,即居住空间,装修比较舒适;第三层是晒台和储存空间.这样的功能分区主要是由于桃坪羌寨山高谷深、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建设用地较少,所以居民建筑单体在平面山分区不明显,主要在立体方向上体现出空间的功能分区.

表1 桃坪羌寨民居建筑功能分区

图4 桃坪羌寨典型民居剖面图及功能分区示意图

5 羌式民居建筑稳固性探讨

5.1 建材的独特性

桃坪羌寨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即横断山区,这里山高谷深,在历史上交通不太便利.因此,在建材方面,主要体现出材料的在地性,所以,古羌人往往就地取材,民居建筑所有材料多为毛石、黄泥、木材,毛皮,树枝,竹类等地方材料,其主要的建筑材料还是当地的片石为主.高山上的片石往往是碳酸钙、石英,具有坚硬的特性、配上黄泥坚不可摧,所以桃坪羌寨民居建筑具有稳固性.

图5 片石与黄泥之间的结晶块示意图

图6 桃坪羌寨民居建筑墙体坡度示意图

经过调研发现,当地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表现如下:

(1)川西地区处于我国喀斯特山区,石材(片石)多为白云岩、碳酸盐、石英.特点:质地坚硬,耐受性强;

(2)石材中含有硝酸钾、泥土中也含有硝酸钾,石材与黄泥经过长时间的结合,产生化学作用,结晶、融为一体.整个房屋形成一个整体,坚固.

(3)泥土粘性好,(图5)与混泥土对比,混泥土易碎、脆性,没有自我修复能力,相反粘土的自我修复功能较强.

5.2 建筑结构的特殊性

(1)整体呈“四方锥形立体”,立面呈等腰梯形.寨房外形一律取堡垒形, 基部较宽,逐渐向上收缩,最高处为一方形之小石板堆,平顶, 故外形呈四方锥形立体.

① 四方锥及等腰梯形稳定性较好(水库大坝).各个墙体基本上按照(-5°),呈斜坡向楼顶收缩,即墙体与地面呈85°的坡形向上,各个面呈等腰梯形,整个房屋整体上呈现四方锥状,这种构筑方式各个墙体和部件整体受力,稳定性比较强(图6); ② 地震波(震源到震中是横波,震中到建筑物是横波,破坏性最强的是横波).四方锥上下受力(纵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力,避免了房屋的倒塌.

(2)片石墙面单体部件建造精湛.①在石墙的砌筑中,上下石块均错缝搭接,乱毛石块尺寸不小于墙垣的 1/3,不大于墙垣的 2/3,石块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同时犬牙交错分布.在墙体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一定距离均设与墙厚相等的拉结石;②各个片石之间结构一致,呈“品”字形结构,稳定性较好,和房屋整体结构具有一致性,进一步增强四方椎体建筑的稳固性(图7);③墙体厚度一般在 40cm 到 50cm之间,其厚度较大,具有相当强的稳定性.

图7 墙体建造“品”字形结构示意图

图8 梯形门窗现状图

5.3 其他因素

(1)整个羌寨门窗开口小,张力小,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也较好,减少地震波对建筑的破环力(图8);(2)桃坪羌寨在三五家、七八家聚住一起,石屋顺山排列,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各户之间有很小的巷道相连,呈一个整体,稳定性好;(3)石材防火性比较好,因此整个羌寨不像木制房屋容易烧毁,所以桃坪羌寨能够保存上千年.

结 语

(1)随着历史的变迁,整个桃坪羌寨不在是战略防御的需要,许多碉楼也开始渐渐褪去,失去了踪影,门窗开口也变大;同时,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选址、建筑特征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民居建筑的选址也发生巨大变化,由半山腰开始向河坝平地、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迁移,整个羌寨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在逐渐退化.居住空间也发生巨大变化,卫生条件也开始改善,居住用房和牲畜圈分离、厨房和居室隔开,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随着时间推移,许多现代建筑材料也取代传统的木、石、毛皮等.

(2)目前许多现代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设计慢慢开始进入桃坪,将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侵袭.我们如何去寻找传统羌族文化、建造技艺,需要我们大家思考.通过和许多建筑师探讨,结果是,保留传统羌族建筑的建造技艺、建筑外观和细部,在空间布局上整体提升,保证居住的舒适度.

(3)下一步将在桃坪羌寨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屋顶防水等方面进一步研究,论证其建筑的稳定性,说明古羌人建筑独特的建造技艺.

猜你喜欢
羌寨羌族民居
寒池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兜底扶贫成效探析——基于高山羌寨扶贫户的个案考察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有趣的羌寨婚礼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守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