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对比研究

2018-11-03 07:39侯兆铭姜乃煊李思言
山西建筑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肌理原住民

侯兆铭 姜乃煊 李思言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辽宁 大连 116650)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少数民族村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在给村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村落文化景观带来了巨大冲击。如何整合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如何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与价值,如何探寻不同地域环境下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过程中的异同,实现少数民族村落保护的可持续性,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构成

1.1 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的选点

少数民族村落的对比研究是认清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是针对少数民族村落发展过程中,因认识上、保护上、管理上的诸多问题导致少数民族村落文化特色缺失,而进行的针对性探讨。

为了增强不同地区跨文化村落比较研究的可比性,选点主要集中于东北及西南地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本文中所研究的东北地区村落主要以辽宁省的满族、蒙古族、朝鲜族村落为主;西南地区村落则主要以贵州省的苗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羌族等村落为主。这些典型村落,选址都是依山、择水、傍田,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并具有一定的防御性;都是由同一宗族发展起来的,宗族因素对村落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文化层面均体现出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民居形态融入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1.2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构成

按照文化生态学中文化生态系统结构的构成方式,以及保护研究的侧重,将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结构分解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本体系统和生境系统(见表1)。

表1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系统构成

本文研究针对不同民族的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对其本体系统中的生产、生活、空间文化景观进行充分对比。在村落的形成、发展与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这些村落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不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导致这些具有较大差异,发展趋势也不尽相同。

2 东北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现状对比

少数民族村落是居住、生活、生产活动的物质载体,综合体现地理环境、地域文化、乡土特色和独特的生活方式[2],是区域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凝聚。村落文化景观本体现状的对比主要从生产型文化景观、生活型文化景观和空间型文化景观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生产、生活型的文化景观是村落文化景观的核心与灵魂,空间型景观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2.1 生产型、生活型文化景观对比

表2所列的三个典型少数民族村落包括一个土家族村落、一个羌族村落和一个满族村落,尽管属于不同民族,又地处不同区域,但在生产型文化景观方面有很多相近之处,比如农耕田地、养殖场地均为生活景观的必备要素。

而在生活型文化景观方面,则具有较大差异,如民俗生活、信仰方面各有不同,展示出民族的独特性。取水方式是生活景观中的重要方面,如西南地区的村落为了生产生活的便捷,或是利用溪河支流的落差引水入寨,或是让水渠和道路走同一路线形成暗沟,这种取水的特色体现在水路流向的多功能考虑,这既有利于生活使用又有利于聚集人流,促进交往。

表2 部分选点调研村落中生产型、生活型文化景观现状

2.2 空间型文化景观对比

作为物质载体的空间型景观,不同民族又是各具特色(见表3)。如漆树坪羌寨建筑多为合院式建筑、布局紧凑,建筑肌理紧密且自由。斑鸠井的民居多为三合院和独栋长排建筑,有的没有院落和院墙,院落形式自由,建筑肌理相对分散。从整体上看,西南地区的这两个村落在建筑肌理上体现出与地形地貌的充分结合,这种建筑肌理形态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部分得到一定保护。与此相对,东北地区的腰站村,整个村落的2/3的民居为新建项目,建筑肌理整齐规则。在新建的过程中居民缺乏对本族建筑文化的认知,新建民居中普遍缺少对传统建筑特色的传承,原有的院落式的建筑肌理也未能得到充分和有效保留。

表3 部分选点调研村落中空间型文化景观现状

3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发展对策

3.1 强调多方参与原住民为主导的保护主体

在保护过程中提高对村落里原住民的关注,形成以原住民为主导的多方参与的保护主体。一方面原住民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文化景观中的生产景观与生活景观,是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中的灵魂与核心。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对生活、生产进行最少干预,真正保护村落的内在价值;另一方面原住民作为保护主体中的主要群体,应引导他们对本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态度,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成为民族文化保护的参与者与传播者,避免无意识的破坏。他们的自主参与和管理是少数民族村落保护的重要方面,是真正的活化保护。

3.2 强化民族文化基因为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传承“村落民族文化基因”,突显地域特色,展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生命力。明确地域与民族差异,认识与评价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是进行合理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建构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系统结构,建立合理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评价框架,回归民族文化特色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少数民族村落保护的重要方面。其中村落民族基因关注除物质景观如村落形态、格局、建筑结构、空间等方面内容,还关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探讨使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3 增强规划编制、政策扶持及资本投入力度

保护适合少数民族村落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环境,强化保护规划编制的合理性,增强国家、地方政策的扶持力度,同时引入社会资本,为村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改善自然地域环境所带来的限制条件,减少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制约因素,提升少数民族村落中的原住民生活环境的质量,提供原住民能够适居、宜居,并在其从事生产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健全保护法规与管理监督机制,避免对村落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占用;积极培育能够延续、传承民族文化,能够创新性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能够综合平衡多元效益,促使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走向可持续的文化生态环境。

4 结语

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是具有动态性和内在生命力的,在保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强调跨区域文化间村落保护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体现在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研究过程中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强调不同地区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要避免同一化的趋势,在比较研究中看清“问题”及其“根源”,建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结构体系,在保护中凸显地域差异、民族差异,保持特色发展,实现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活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肌理原住民
彻底改变殖民者和原住民关系的那一刻 精读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原住民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原住民村落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