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探究

2018-11-05 09:57郭衍良
科教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双一流校企合作

郭衍良

摘 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面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基础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关键任务。加强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学加快实现内涵式发展、培养基础拔尖创新人才、保证创新能力可持续、更好更全面地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需要。研究型大学的校企合作,必须紧扣“一流”这个前提提升层次和质量,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培养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坚持自主创新作为突破口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关键词 双一流 研究型大学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02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research universities are faced with the key task of cultivating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leading basic and origi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the need for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celerate the realization of intensive development,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perform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bett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must be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double first-class" to enhance the level and quality, adhere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s the core to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adhere to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a breakthrough to seize the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high point.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research-oriented universiti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结合点,引领国家基础研究和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高校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号角,对正处于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关键期的研究型大学而言,既是加快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机遇,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必然使命。

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和水平,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紧紧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基础理论创新的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明晰研究型大学在推进校企合作中的工作重点和误区,提升校企合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加快推进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主要相较于应用型大学而言。《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層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该分类主要依据人才培养层次和科学研究面向对象和性质进行分类。研究型大学侧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开展基础性科研。应用型大学侧重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开展应用性科研。技职型大学侧重培养技职型人才和技能性科研。

研究型大学是高校分类分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知识创新、生产、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发源地。相应地,研究型大学应拥有完善、先进的教学及科研设施、高水平人才师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及基础研究为中心,以输出高素质人才和原创性科研成果为主要目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水平大学,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引领人类社会进步。

2 校企合作的发展与模式

校企合作指大学与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追求双赢的交互过程。高校具有教育、人才和科技优势,企业具有资金、需求等方面优势。通过合作,双方优势可以实现最佳互补和配置,使科学研究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更好地促进大学、企业发展和科技经济进步。

校企合作发祥于美国。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大学的研究项目便开始得到企业资金和设备支持,大学回报以服务和技术指导,并逐渐形成以大学科学园区模式、企业孵化器模式、教学一科研一生产联合体模式、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大学一工业合作研究中心及工程研究中心模式为主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为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与新技术开发做了重要贡献,如加州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等受益于成功的产学研合作。

英国由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贸易和工业局、科学和工程委员会、北爱尔兰经济发展局联合资助研究基金会组建全国性的教学公司,由教学公司组织高校、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协作项目,在高校、企业之间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合作联系,在多年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德国的研究型大学秉承了柏林大学建校以来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既承担人才培养的功能,还服务于基础和应用领域的科技创新。相应地,德国产业界为研究型大学提供了20%以上的研究经费,校企合作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动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刺激更多先进科研成果的涌现,为企业在竞争中赢得技术优势。

日本高度重视“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要求研究型大学与企业认真实施,在立法、投入、政策支持和激励、成果转化等方面支持校企深度合作。大学广泛建立科学院和研究中心以促进合作,大量高科技企业与大学共建研发中心,如东京大学的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富士电气实验室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深化和信息化发展,国内校企合作逐渐成为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优势互补、共享双赢基础上的自发行为。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打造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协同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格局。十九大报告中,校企合作被定位到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综合当前研究,国内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有: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模式,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模式,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课题模式,共建研发机构模式,共同培养高层次人才模式,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模式等。

国内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主要沿用美国模式,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仍然需要高校、企业、政府等共同做出更大努力,不断探索适合“双一流”建设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 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的现实需要

研究型大学面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基础性、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关键任务,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任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推动校企合作,也有了更加迫切和重大的意义。

3.1 实现内涵集约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合理配置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领域的资源,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优化大学资源的结构、协作方式,提高资源效能,实现集约发展显得日益迫切。一方面,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集聚,科研水平高、研究设施完备、技术力量和方法领先、学术思维超前,创新成果质量和规模优势明显,但缺乏大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而同时,大批企业资金力量强大,但研发力量不足,基础性、全局性核心知识产权的储备匮乏,核心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技术支撑。校企合作可以有效的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使研究型大学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将科技创新行为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实现内涵发展。

3.2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要

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工作和核心目标。校企合作高效地组织、发动协同育人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和育人主体,释放全方位育人平台的张力,在科学、优化的育人体系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关系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课题、社会和行业前沿引领技术,激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和抱负,深化对社会和人类未来发展的认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提供了重要平台、牵引和支撑。

3.3 保证创新能力可持续的需要

持续的前瞻性、先导性高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标志性特征。在特定领域领先的创新能力是研究型大学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加快建成“双一流”的重要保证。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需巨额的经费支持。当前,中央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科技计划也将更多依靠企业牵头,研究型大学直接来自国家的科研资助力度将大幅降低。即使由大学牵头,由于国家科技计划及专项管理中引入后补助机制,先期投入的经费来源必须找到支持渠道。而与企业有效合作,参与企业牵头的国家科技计划中,既能保证研究型大学对基础性、先导性、前沿性重大科研问题保证敏感和充分参与,也能持续间接获得国家的经费扶持,直接获得企业资助,使研究型大学在“双一流”竞争中不落下风,在未来科技创新体系竞争中不失先机。

3.4 全面履行社會服务功能的需要

研究型大学是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重要策源地,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校企合作是研究型大学面向社会、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形式。研究型大学发挥人才、技术、学科、国际交往等方面的优势,直接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支持、管理咨询服务,在紧密的校企合作中,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攻克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帮助企业逐步成为科研计划的组织者、科研活动的参与者及实施者,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在校企合作的舞台切实履行社会服务功能。

4 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实践建议

4.1 紧扣“一流”提升合作层次与质量

国家“双一流”战略的总体目标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对研究型大学而言,“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建成“一流”的质量,达到“一流”的水平。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聚焦一流,就要在主要合作内容、合作层次上与应用型大学、职业技能型大学区分开来,除一般技术开发、普通技术人员培养和常规管理创新咨询外,更多的关注行业基础性关键核心技术 的研发,着眼于企业、行业及社会整体性长远性问题研究与规划,着眼于培养关键前沿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与企业建立起更长期的、稳定的、密切的合作,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和对“双一流”建设的持续贡献能力。

4.2 坚持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

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流人才。虽然校企合作本身承担着大学的多项功能,但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推动校企合作的初始动机和根本动力应在于发挥企业的资金、市场、需求优势,提高基础拔尖创新人才培養的质量。在研究型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和评估考核过程中,要避免偏重科研和成果、忽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情况,要控制学生重复性、技能性操作课程时长,杜绝将学生当做“临时工”“廉价劳动力”来管理和使用,将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学生探索性创新能力培养和拓展上,以问题为中心,以需求为牵引,将更多的关注聚焦在塑造学生科学理念和创新、创造、创业精神上,聚焦在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的国际拔尖创新人才上。

4.3 推动自主创新实现原创性储备和突破

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源泉。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重大战略机遇,敏锐抓住科技革命方向,推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研究,是研究性大学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发力点和驱动力。研究型大学在与企业开展研究合作时,要改变片面追求经费、论文、专利、项目数量等显性指标的做法,减少生产性、重复性合作项目,摒弃“短平快”的合作模式,要更多地以创新创造的质量、生产效率贡献度作为开展科研合作的价值追求,既要着眼于回应当前社会需求,更要聚焦于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储备研究,在更长的历史维度和更广的全球视野下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在关系行业性、长远性科学问题、管理制度上谋划创新,在制约企业、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构筑先发优势,有计划得“先谋”、“先飞”,既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支撑,也助力提升国家强化科技创新体系能力,为科技惠民、利民、富民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用军,赵雪.中国“双一流”战略:概念框架、分类特征和评估标准[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18.

[2] 王红军.我国研究型大学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3] 何红媛,郑小莉,何涛.研究型大学科研项目与企业研发有效结合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32):60-63.

[4] 贺璐.校企合作创新动力机制与利益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 王志,王希普,郝丽.强化校企互动发展,创新协同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8(7):56-58.

[6]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

猜你喜欢
研究型大学双一流校企合作
建设高水平大学数学教学团队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研究型大学中教师角色分析
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