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1-05 10:15马登学夏其英
科教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马登学 夏其英

摘 要 在分析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对社会需求导向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学分制改革和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等改革措施,构建了新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29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university talents training mode, we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 of Linyi University. The new training mod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has been constructed by the revising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reform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social needs,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s, credit system reform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double teacher dual ability" teachers, et al, which has leaded to encouraging results.

Keywords social needs; innovative talents; the training mode of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s

1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不少于82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再加上超过30万海归和待业状态的往届毕业生,至少有1000万毕业生同时竞争岗位。

在大学生纷纷感叹“就业难”同时,一些企业老总也在抱怨“招人难,合适的人才很难招到”。为什么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的合适的人才?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的“供大于求”,看似相互矛盾的两者,其实并不矛盾,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求职者与企业的条件和要求不相符合。一方面,毕业的大学生一批接一批的离开校园,认为只要有一纸文凭就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位;另一方面,却是企业却越来越看重应聘者的创新能力和素质。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与麦肯锡中国分公司的一份共同报告《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却称,“只有10%的大学生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这种矛盾恰好凸显出中国大学生为就业准备不足。[1-3]

严峻的就业形势归根结底是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造成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率不足40%,所学过的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甚者刚毕业所学专业知识就已经过时。“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能转化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4]这就需要高校适应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校所学知识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1.2 学校的自身功能定位不明确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功能。不少高校在确定自身的功能定位时,往往只是口头提出要服务社会、走创新应用型之路,实际教学运行中不能舍弃老旧“重学轻术”的思想观念。追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但不能预测社会需求未来的变化趋势,更有甚者明明出现了人才培养过剩的现象,却不能及时调整学校的功能定位。

1.3 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很多高校根据学校现有软硬件条件开办专业,没有切实到企事业等毕业生一线工作岗位进行考察,而是闭门造车,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社会需要。设置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设计。

1.4 学校不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

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一支功底深厚、熟悉企业生产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更需要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与企事业的合作,完成大学生的培养。不少高校的教师尤其是近几年各个高校加大了对高水平博士的引进,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先进的生产工艺更是一无所知,再加上学校对校企合作不重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纸上,这必然导致社会需要的人才缺乏。[5]

2 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从社会需求发展来看,目前社会更注重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渴求招到可以短时间内熟悉并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临沂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改革。

2.1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山东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山东珠岳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山东亿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力扬塑业等相关高校及企业进行了专业调研,顺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行业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修正培养目标。为全面适应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修订培養方案。在培养计划中增加特色选修课程2~3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应学生兴趣的选择余地。加强毕业实习及设计环节,使学生更充分地掌握专业课题的研究思想、步骤和技能。突出行业特色和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辅导员、学业导师、学业班主任等多种教育途径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更多的实习、实验、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等机会,以多种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协调发展,成为宽口径、重实践,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工程师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矩阵,明确培养目标实现的方法,把能力培养的任务分解到每门课程,使任课教师了解所授课程的任务,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2 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面向临沂区域经济企业一线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为培养目标,适应临沂乃至山东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和企业探索在行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深入合作,实现人才培养的课堂與实践统一、实践与市场融合的培养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既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创新能力,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础上,实施应用型院级创新创业项目培养计划。拟从大二开始,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和兴趣,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制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经学生自愿报名、学院审核,对入选学生,实施以特色发展为核心的重点培育计划、科研训练计划,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遵循“需求导向、突出应用、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原则,深入推进以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效构建了“3平台+3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实践教学)教学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3个平台组成,通识教育平台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设置主要考虑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满足专业学习所需理论基础的基本需求,二是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类教学的要求;专业限选课程平台的设置以满足岗位群对专业知识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考虑现有专业课程资源的充分共享的需求;专业选修课程平台按照满足深化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就业的要求进行设置。

2.4 根据学分制改革要求,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为参照,根据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的性质、特点,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爱好特长,因材施教;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适当减少修习总学分,加大选修课程比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2.5 强化“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支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临沂大学用人机制灵活的特点,借助临沂大学校院两级董事会成立的东风,每年从合作实习、实训的山东华宇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临沂思科瑞聚氨酯材料有限公司和山田研磨材料有限公司等临沂市著名企业聘请3~5名实习实训兼职教师,通过多种聘用形式,建立了校院两级兼职教师队伍聘任长效机制,每年派出1~2名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进修。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此成立,促进了本专业持续而又稳定的发展。[6]

3 结语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临沂大学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不断改革与实践,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水平已逐步升高,以2015级为例,全班45人,全部参加了学业导师的科研训练,25人参加了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2人次在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奖,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5篇。在以后的培养过程中将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继续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秋娟.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失衡的原因与对策[J].价值工程,2012(25):262-263.

[2] 赵科理,傅伟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J].科教导刊,2013(4):14,54.

[3] 冯国华.就业导向型的高职院校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4] 白玉芳.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比较为例[D].太原:山西大学,2007.

[5] 曹问,高丹.桂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物业管理专业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4):224-229.

[6] 马满英,刘有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三本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13(10):82-84.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