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学写传记

2018-11-06 06:06特邀主持王旭东
作文新天地 2018年29期
关键词:小传传记外公

特邀主持:王旭东

王旭东,杭州市建兰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杭州市学科带头人、市教坛新秀,全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专家团队成员,“省领雁工程”实践指导老师,省首届语文高端培训班学员,市首届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省电影家协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

(注:以下学生均来自浙江省杭州市建兰中学八(1010)班,篇中不再另署)

一 自我介绍

廖哥小传

◎廖旻昊

敝人姓廖,名旻昊,号廖哥,浙江杭州人氏,芸芸学子中寂寂一员。因乐于助人,善为同学排忧解难,故浪得此江湖名号。

廖哥喜静,且专注力颇高。自幼好观蚂蚁,每去乡下奶奶家,此必做之事也。晨起观蚁至日中,蹲而观,仰而思;或以叶阻其道,以食诱其往,以水灌其穴,乐在其中而不可止,全无饥乏之感。见者皆以为奇,盖不知投入者之乐之所乐也!

汝谓吾何能静尔?吾生于水乡,自幼即得水蕴滋养,性好水,及幼稚园乃擢为游泳苗子培养。夏日汗蒸日下,冬日风寒皲裂,蝶泳仰泳蛙泳,日日水中苦练。吾独爱做水中蛟龙,穿梭自如,闻汩汩流水,超芸芸泳者,悠然自得。始悟:惟坚持者方能成功也!

廖哥志破万卷书,亦不忘用脚丈量世界。游三山五岳,叹祖国山川之峻险灵秀;踏戈壁秦岭,遥想金戈铁马,诸葛三出祁山。祖国大地之辽阔,文化之精深,任遨游遐想!今八月,将朝圣西藏,登顶珠峰,净化心灵,锤炼意志,期盼已久!

此谓凡人廖哥也。

【老师评】

妙笔生花处处皆是。蹲而观蚁,仰而思己,为他人所不解之由皆在“投入”二字!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廖哥亦好水中蛟龙,超芸芸泳者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丈山河以锻意志、净心灵,壮哉少年!低调静者,蚂蚁观者,超凡泳者,四方游者,观文则知廖哥二三。

(罗金天)

记我的太外公

◎王一晴

二 家人小传

浙江中南的一个山区里,有个小县城。这里的人们经常会与我的家人谈起我的太外公。在我的心里,他有着伟岸的身躯,高贵的品格。尽管他在我刚出生不久就离我而去,而我却知道他的光辉一生。

太外公生于1917年,出生在浙江省浦江县的一个官宦之家。太外公的父亲早年曾在江苏省镇江警局任局长;太外公的母亲是个大家闺秀,家境富裕。童年与少年时代,太外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自从经历了父亲辞官、妈妈过世这些变故,家境便日趋没落。

1937年,太外公参了军,跟随军队走南闯北。他非常勤奋、好学,没过多久,就从卫生员晋升为上尉军医。抗日战争时期,随军驻扎在福建。1944年,福建沦陷后,就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了缙云。

当时,地处浙南山区的缙云非常落后,缺医少药。偌大ー个县城,没有一家医院。当时的县长是他的至交,在挚友的挽留下,他决定着手创办缙云县首家公立医院,并为此付出了他的毕生精力,这就是现在的缙云县人民医院。

在从医五十多年的漫长生涯里,太外公以救死扶伤为天职。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常有穷人没钱支付药费,太外公便拿自己的薪水垫上。在医院没钱进药时,他跑遍缙云几家私人药局,去赊药。有一回,为了筹集进药的钱款,太外公竟然典当了浦江老家的房子和太外婆的结婚戒指。

他经常背一个药箱,徒步或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出诊,风雨无阻。那时乡下的路崎岖险峻,在很多次出诊的途中,不知道走过多少山路、摔过多少跤,出诊归来时,有时摔得满身泥巴,有时伤痕累累。他的足迹遍布全县的每个乡村。曾有一次,差点殉职在出诊途中。

那是一个隆冬的早晨,本县最偏远的山区有一个产妇难产,情况紧急,急需出诊。太外公二话没说,拿上药箱就徒步出发了。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十多个小时后,オ到达产妇家。接着太外公又马不停蹄地对产妇实施救治。终于孩子降生,母子平安。此时,已是第二天黎明时分。

他对病人总是细致耐心、不厌其烦,他推崇“尊重生命,患者利益至上”的理念。为了抢救病人,他义无反顾。曾多次把自己的血输给急救的病人;曾在一次急救中,口对口地将堵塞在患者气管中的痰吸出……

不管院务多繁忙,太外公总会腾出时间,到门诊、病房看诊,也到乡下巡诊。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人们所钦佩赞誉。

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太外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直到退休。

他是一个儒雅的绅士,他是有名的“妻管严”,他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他还是一个调皮爱旅行的老头。在他89岁的那年,太外公永远离开了这个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小山城。

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幼年的富裕,青壮年的劳苦奔波,1949年后工作的辛劳,以及“文革”的辛酸,改革开放后的努力工作,起起落落,但总是宽厚、和蔼,微笑待人。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太外公,一个干净而慈祥的老人。

【老师评】

传记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史事为主的史传,另一类则属文学范畴的史传。作者在记述事迹过程中,大都会渗透自己的某些情感。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用事件塑造一个人物,用文字传递一份情感,是最考验作者的。很明显,这是一篇缅怀太外公的传记,聪明的小作者在一开始就为整篇文章埋下了伏笔——“刚出生不久就离我而去”。众所皆知,纪实、写真是传记最基本的要求,跟外太公没有任何接触的小作者,又是如何来完成这篇传记的呢?单看文章的具体描写部分是绝不会发现这点的,详细的家庭变故,复杂的职业变迁,高尚的医者品质,简单朴实的笔触下是小作者的脉脉温情,不长的篇幅道尽了太外公光辉的一生,却道不完小作者对太外公的仰慕和思念。小作者与太外公是“零接触”,但文字展示的,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鲜活的慈祥老人,一位怀念久逝长辈的孩童,侧面向读者暗示了太外公的事迹流传之广、流传之久,以至通过长辈的口口相传小作者便能写下如此一篇传记,实乃构思精巧之佳作。

(罗金天 王旭东)

三 同学小传

“穿越张”小传

◎朱相忆

张凯闻,乃笔者小学同桌、现初中同班者也。他系浙江钱塘人氏,长得人高马大,在哪里都惹人注目。因他博古通今,被喻为穿越时光隧道而来,故号“穿越张”!

论起张凯闻,人人都称赞他对历史的痴迷。一谈起历史,他就如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儒”,中华上下五千年,他几乎无所不知,犹如一位老者向你娓娓道来。

有歇后语曰,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别看张同学平时大大咧咧的,在历史方面,却比谁都心细。课余时间,总少不了他细心研读历史书籍的身影。喧闹的课间坐在椅上读《史记》,悠闲的假期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总是他。

记得有一次春游,我们走进西子湖畔,游历杭州古城。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杭州的历史、风光、名人故事,不知不觉,已走到钱王祠边。抬头,面对钱王祠古朴典雅的建筑楼阁,他止住讲解,怔怔地望着,眼中尽是敬仰与向往,思绪仿佛走进了千年前梦想的地方。见此情景,身旁的同学一脸的惊讶:“难道,他是穿越来的?”

到了初中,他对历史的狂热更是有增无减。这位满腹经纶的“穿越张”,每每谈及古代历史,如数家珍。听他的讲解,就如同听一段精彩绝伦的“脱口秀”。历史课的铃声一打响,教室便成了他的主场。看,他那谈及历史时自信而痴迷的神情,令我难忘。直到下课,他身边还不乏一脸羡慕敬仰的粉丝,继续和他百家争鸣,或者听他“洗涤灵魂”“刷新历史观”的讲述。这样的人,不是从古代穿越而来,还能从哪里来呢?

初中生活,于他而言既是一份礼物也是一份挑战。他在发展兴趣爱好同时,也必须顾及自己的学习。他在其他人眼中,已经不再是一位淘气贪玩、大大咧咧的男孩,而是一位既热爱历史又努力学习的“学霸”。

这就是“穿越张”张凯闻,不忘初心,为自己的兴趣和理想,执着地追求!我也希望自己能穿越未来,看到并祝贺已实现自己理想的张凯闻!

谨以此文记录他“穿越”的一段路途。

【老师评】

短短一篇小传,还原了真实,蕴含了情感,在达到传记的要求上,将“穿越张”尽数道来。一个鲜活的“穿越张”,透过生动的文字向我们走来,“博古通今的大儒”让我们看到他对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热爱;闲暇时间“细心研读历史书籍”的他,因读万卷书而通古今百事;在历史课上,上演精彩绝伦“脱口秀”的他,更是“凡出口,皆处处有依有据”。从为何称他为“穿越张”,到如何成为“穿越张”,再到“穿越张”的博古通今,好一个“穿越古今而通晓上下”者!

(罗金天)

猜你喜欢
小传传记外公
夏字小传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书坊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读失败者的传记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外公的呼噜
严师出高徒
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