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让“心”与“新”距离更近

2018-11-06 02:52向煜
现代苏州 2018年20期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当代艺术苏州

○记者 向煜

走过了24年的历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典范。随着“硬实力”的逐步巩固增强,“软实力”的发展也正成为另一道值得期待的风景。

近几年,苏州工业园区在文艺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每年上演各类高水平的演出超过300场;新成立的苏州交响乐团,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音乐会;今年的第四届金鸡湖双年展活动,聚集500余位中外艺术家,展示作品达3000余件。

事实上,20多年来,中新两国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中新文化艺术交流机制常态化,园区举行的“新加坡文化周”活动、新加坡华乐团“鱼尾狮传奇”访华音乐会、新加坡书展,园区也曾获邀参加新加坡“妆艺大游行”、“翰墨丹青书盛世”吴门书画作品也走进了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等等活动都充分展现了中新两国的文化魅力,也更好地拉近了彼此距离。

“第一次”相遇在金鸡湖畔“对话”新加坡当代艺术

2013年,一场名为“镜中之境•像外之象——新加坡当代艺术展”亮相金鸡湖美术馆,展览是“2013年新加坡文化周”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苏州工业园区成立十九周年的贺礼,旨在进一步促进中新两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学习,更好地借鉴新加坡的文化发展经验。

展览现场,来自新加坡的15位本土艺术家用近50幅作品为苏州的观众呈现了一系列与新加坡当代艺术有关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艺术展也是中国首次举办的新加坡当代艺术大展。

这次展览立足于“交流”的概念,以中国策展人“隔海相望”的“目光所及”于新加坡当代艺术的认知,强调的是从“在地”的文化、学术背景,以及策展经验,获得对“异地”当代艺术生态的考察、选择和判断,并提出策展理念和挑选参展艺术家和作品,使其成为一个艺术展览。

“交流”意味着沟通与了解。国际之间平等的艺术交流,不是坚守自己的地盘,坚持自己的理念并施加影响。对于中国的观众和艺术家来说,可以借此鉴赏新加坡的当代艺术,透过新加坡当代艺术的“镜、像”,让苏州的观众直接感知新加坡当代社会文化的处境与生态现象;对于新加坡艺术家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参加由中国的美术馆、中国的策展人主办、策划的展览,或许还是第一次到中国的苏州,感受其中的异域文化和当下日常的市井生活。从而,具有更广泛的视域和交流的多种可能性。

“这是我第二次来苏州工业园区。第一次是十年前,当时园区的发展还不完全,还有农村和稻田,但现在的园区已经非常城市化和现代化。”韩少芙是此次参展的艺术家之一,她此次带来的是一组以“黑森林”为主题的雕塑与绘画装置作品,“我希望通过这组作品,让观众能更好地思考和处理人、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除了绘画和装置,这次的艺术展还涵盖了摄影、雕塑、新媒体、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态。“我们试图挑选出有代表性的新加坡艺术家,选择更丰富的作品形态,让苏州的观众能从全面的角度认识新加坡当代艺术。”策展人冯博一如是说。

艺术是需要交流的,把新加坡当代艺术搬进金鸡湖美术馆,让艺术构建起两地的新关联,这种文化的互动也是必须的。在冯博一看来,这种交流带来的互动也是相互的,“苏州的观众有机会了解新加坡当代艺术,反之,苏州的城市也能为新加坡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不一样的灵感。”

“西施”为园区代言!苏芭舞剧《西施》惊艳新加坡

2016年,苏州芭蕾舞团赴新加坡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并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上演了原创芭蕾舞剧《西施》,让精湛的中国芭蕾艺术在新加坡绽放光芒,也让新加坡对中国传统文化、苏州名城底蕴以及现代化园区有了进一步了解。

苏芭版《西施》以中国古代吴越文化故事为素材,配合现代芭蕾的创编,并糅合西方经典音乐,用融合创新的手法和国际化现代化的符号首次重新演绎西施传奇故事。在新加坡的滨海艺术中心演出时,莲花灯、团扇、红绸等传统民族元素,把江南水乡、吴地文化中秀气、灵动的风韵融会在细节中,营造出一个多层次、多角度、恢弘浩大的历史时空,把吴越两国战争期间人物的悲欢离合以芭蕾舞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部芭蕾充满了中国风,我知道苏州盛产丝绸,剧中用丝绸来展现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中西文化的融合让我觉得很有创意。”这是一位新加坡观众对来自苏州《西施》的赞誉。苏州芭蕾舞团用精彩的表演,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艺术完美融合,把“西施”这位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历史人物带到了异国他乡。

这场中西合璧、古今“混搭”的芭蕾舞剧表演,不仅给新加坡市民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也让极具中国传统和苏州内涵的这一文化“名片”跨出国门,为海外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芭蕾提供了绝佳体验。据悉,演出还邀请了一百多名曾经参与过园区开发建设的新加坡官员、投资商和相关人士前来观演。在两个小时的演出中,引来全城近2000名观众阵阵热烈掌声。

演出结束后,新加坡观众久久不愿离场。沉醉在表演中的观众意犹未尽,纷纷在海报前合影留念。同时,为配合苏芭赴新演出,苏州工业园区还融入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其中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芭蕾讲座《做自己芭蕾,讲中国故事》深受当地市民喜欢。鱼尾狮广场举行的“快闪”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表演当天新加坡下起了蒙蒙细雨,“快闪”一下变成了“快伞”,在附近躲雨的新加坡市民及游客纷纷为来自苏州的舞者点赞。

事实上,这种文化交流的方式也正展现了园区“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独具特色的发展理念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经济繁荣与生活宜居相得益彰的新天堂形象。

再一次惊喜!苏城“交响新乐章”奏响狮城

2018年6月,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再次创造了历史,在音乐总监陈燮阳的带领下,首次登上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音乐厅舞台,为狮城观众带来一场“中西结合”的交响音乐盛宴。

“哇!这个乐团的乐手都好年轻啊!”演出开始,乐手陆续登台时,新加坡观众林先生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他和妻子两个人都很喜欢古典音乐,平时也带女儿听过不少新加坡当地乐团的音乐会,但是基本上以西方的曲目为主,“看到这次苏交带来了中国作曲家朱践耳的《第二交响曲》,就想带孩子来听一下,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风格,另外我网上看到这首曲子里还有一样叫做锯琴的奇特乐器,感觉蛮有意思的,场听了之后,让我想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句话,感觉还蛮奇妙的。”

这是苏交成立后,第一次到访新加坡,在团长陈光宪看来,这场演出除了是乐团2018亚洲巡演的首演之外,还有着更深层面的“特殊意义”——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今年适逢其开发建设24周年,而苏交诞生于金鸡湖畔、成长于金鸡湖畔,是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整个苏州一张文化新名片。

陈光宪表示,乐团的首次新加坡之行,既希望与当地同行切磋学习,期待在专业领域更进一步,同时也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使命,“在狮城奏响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新乐章’,让更多当地市民能够感受到一个传统印象之外,不一样的苏州。”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洪小勇在演出答谢酒会的致辞中表示,“他高兴地了解到,经过一年多的快速发展,苏州交响乐团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了展示苏州文化艺术魅力的一张靓丽名片,既提升了苏州的城市品位,也展示了苏州的开放包容。”

你来我往教育交流机制已经常态化

2017年10月,新加坡圣婴女子中学师生一行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展为期三天的随堂交流活动,园区二中为每位同学安排一位高一女生全程陪同学习,无间隔互动,更好地让来访学生融入其中,减少文化和语言带来的隔阂。为了让来访同学深入感受课堂教学,中新学生在同一课堂同时上课,零距离课堂互动。他们不仅可以和本校的学生实现直接对话,同时也可以和学校的老师交流沟通,真正走进中国高中生课堂,走进苏式特色课堂。

据了解,如今园区二中出国学习、交流日趋活跃,相继与新加坡博伟国际教育学院、新西兰阿德摩尔国际飞行学院开展合作,积极构建对接国际教育的新模式。而从一穷二白的乡村学校到现代化高中质的飞跃,依托的正是苏州工业园区国际教育平台。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实地互访、或是网络书信交流活动,已经成为了苏州工业园区学校与新加坡学校的日常。在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园区多所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展游学活动,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国外语言与文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力,国际不断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目前,园区已有多家学校与新加坡等国的海外学校签署了友好学校协议,定期开展师生互访、修学研讨等活动。去年,园区有几百位师生出国访问和培训交流,并多次接待了海外来访师生团组。丰富频繁的国际交流活动使园区教师始终保持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带动教育水平在高平台上前行。

开放的园区呼唤开放的教育。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国际合作的旗舰项目,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以教育国际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是苏州工业园区与生俱来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为文化小使者们点赞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献演新加坡

2017年7月,应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联合早报等邀请,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一行30名师生踏上狮城的土地,开启“首届新中青少年艺术节”之旅。

从体现姑苏历史人文之美的舞蹈《姑苏情》,到展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韵的昆曲《牡丹亭》,再到艺术团近年来编排的原创精品节目舞蹈《中国年》、二胡重奏《战马奔腾》……来自园区的文化小使者们以出众的艺术才华,为新加坡的民众呈现了一出“大戏”。 对于圆融•花季青少年艺术团精心策划的专场演出,新加坡许多主流媒体给出了评价——惊艳。而对于很多新加坡民众来说,这一场由园区青少年呈现的演出,为他们打开了认识中国、了解苏州的大门。

艺术团总监高菊珍介绍,在专场演出中,开场舞蹈《中国年》用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淋漓尽致地呈现给新加坡民众。“新年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中国年》表现了中国孩子们过年时团聚的喜悦心情,同时展现了中国年的各种风俗情景。我们希望用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苏州元素的节目,让新加坡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苏州。”

值得一提的是,演出中,中新两国青少年共同排演了歌舞《我们的春天》。节目选择了中新两国最具本国文化代表元素的曲目,由两国青少年共同演绎,展现两国文化同源,共同传承与传播东方文化的愿景。而在极具代表性的昆曲和二胡重奏演出后,新加坡的孩子们也被邀请上舞台,进行昆曲和二胡的互动体验。

通过专场演出和一系列活动,园区青少年在新加坡的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也让丰富的中国传统艺术在新加坡绽放光芒,增强新加坡人民对中国文化及苏州底蕴的了解,加强两国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友谊。

猜你喜欢
苏州工业园区当代艺术苏州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上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