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用体验性实验辅助解题培养实践能力*

2018-11-06 12:54牛红标
物理通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体验性机械能摩擦力

牛红标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河北 保定 071000)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验性实验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课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解题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经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真实的物理情境建构物理规律的过程,更能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可感受性.这样的物理实验为学生知识的建构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学生在深层上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一种非常实用而高效的学习方式.而体验性实验更是以器材获取方便,条件要求宽泛,操作过程相对简单,现象结论明显,有极好的教学效果,更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能够使在理论下不容易说清楚的现象和问题很快呈现出来,在练习题中加强有意识的体验性实验,会使学生根据物理情境的建模能力大提高,解题能力以及实践意识加强.下面以几个小例说明体验性实现在解题中的重要价值.

【例1】下列有关静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运动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C.摩擦力的方向不可能与物体速度方向垂直

D.物体间的正压力增大摩擦力将增大

分析:摩擦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可以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息息相关的.如果直接引导学生就地取材,进行实验体验,如图1所示.让学生握笔(当然可以是手边的任何一个物体,稍重一点更好),处于竖直状态,体会物体运动趋势,笔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握力增大,摩擦力大小怎样?为什么握紧后心里感觉更踏实?因为不容易掉落,学生会对最大静摩擦力大小及最大静摩擦力概念有更深刻领悟.下一步引导学生竖直向上,竖直向下,水平移动,甚至向任何一个方向运动,只要让笔保持竖直,学生自然会发现,笔受到的摩擦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上,摩擦力的方向只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关,而与物体的实际运动没有直接关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体验,将轻松得出答案,并深刻理解静摩擦力的特点及规律,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意识.

图1 体会物体运动趋势

【例2】如图2所示,长为L的轻直杆,一端通过转轴O固定,在中间及另一端分别固定质量为m的小球A和B,现将轻杆拉至水平位置由静止释放,轻杆摆动到竖直位置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落过程中小球B的机械能守恒

B.下落过程中A,B系统机械能守恒

C.下落过程中A的机械能减少

D.下落过程中A的机械能增加

图2 例2题图

分析:由于轻杆上作用力的复杂性,本题杆下落过程中不能轻易判断出A,B球之间的杆上有没有侧向弹力以及侧向弹力的方向,不能容易得出下落过程中是A带动B还是B带动A,所以只能直接得出A和B系统机械能是守恒的,而单独A或B是不是机械能守恒是不能判断的.但是如果用假设法,简单的做一个体验性的小实验,便一目了然,我们知道这个问题中A和B是一起下落的,那么如果单独A或B下落会哪一个更快呢?可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胶带(大多同学是备有的),拉出一段,拉平后让其下落观察摆动时间,模拟A的自由下落;再适当加长摆线长度,模拟B单独下落时间,和刚才模拟A的对比,如果两个长度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两次下落中B的时间要明显比A长,根本不用计时仪器,粗略到凭感觉就可能轻松得到.那么本题的答案就明了了,若单独下落A比B用时短,而现在通过杆连接后是一起下落的,所以下落过程中B对A有阻碍作用,B对A做负功,A的机械能减少B的机械能增加.这个小体验即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实验的强大作用,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物理问题源于实践.

【例3】(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使物理学习更加有趣和深入.例如平伸手掌托起物体,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直至将物体抛出.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受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超重状态

B.受托物体向上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始终处于失重状态

C.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D.在物体离开手的瞬间,手的加速度大于重力加速度

分析:本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解释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一下这个过程,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将一本尽量厚一点书平放到手上,根据题目叙述模拟抛书过程,模拟时抛出过程不要急,尽量用时长一些,这样便于体会,并让学生将体验进行交流.学生都能轻松体验出手上压力的变化,压力会先增大然后减小,当书离开手的瞬间,书对手的压力减小到零,所以书在手里的运动过程先加速后减速,离开手前有最大速度(压力等于重力),离开手的瞬间压力为零,此时书的加速度为g,手离开书,手的加速度一定大于g.学生经过这样一个亲自体验的过程,从感官上直接获得了相关知识的同时,在情感上也充满收获成功的喜悦,也增加了主动探究体验的意识,增强了实践意识,学生对于运动过程分析以及相关的超失重现象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习题往往是摆在学生面前的直接问题,而问题的解决无疑会给学生增强更多的自信,通过体验性的实验解决问题,不仅是一种解题的方法,更是一种学习经历,这种体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实验探索感受到的物理规律,通过亲身体验真实的物理情境建构物理规律的过程,引导学生使用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有很多的物理习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但是现在大多学生往往动手机会少,缺少观察和深入思考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难构建起相应的物理情境,对这些问题如果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推导解释,极有可能导致教师费尽口舌,学生仍然是云里雾里的结果.如果能借用简单的体验性的实现,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探究分析总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在实验的体验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最终自主解决问题.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认识知识、理解规律铺路搭桥.既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完成习题,又能培养学生习惯于有效思考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所蕴含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探究的实践意识和能力.

猜你喜欢
体验性机械能摩擦力
『机械能及其转化』知识巩固
功和机械能 理解要避坑
“功和机械能”知识拓展
浅谈小学数学的体验性学习
『摩擦力』知识巩固
理顺摩擦力
透析摩擦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体验性操作分析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的生活化教法
小学语文体验性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