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何多“为藏而伤”?

2018-11-06 23:12钱国宏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仿品收藏者收藏品

钱国宏

近读报章,看到很多老年收藏者上当受骗的报道。湖北一位退休民警花4万买回的金条、金币、玉器等收藏品,经鉴定全是现代仿品;江苏一位退休大妈花40多万元收藏的金条、十二生肖纪念币等“高档收藏品”,经鉴定也是现代仿品,总价值不过400元;陕西一位老人买“圣旨”等“藏品”遭骗,气病离世;一位花甲老人倾尽一生积蓄而购得一幅著名画家张大千的“真迹”,本以为可以一鸣惊人,却不料被专家现场鉴定为赝品,老人当场色变,血压上升……

为何在收藏领域,“中枪”的多是老年人,那些骗子为何独独盯上了老年人而上演了一幕幕“坑爷”的情节呢?

笔者认为,喜欢收藏的老年人之所以屡屡“中枪”,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宅翁”使然。一些老年人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年人,退归林下后,便“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冬夏与春秋”。平时“宅”在家中,与外界不交流,少沟通,不知道外面的行情,不了解外面的变化,不掌握收藏的走向,自己成了“宅翁”、“宅媪”。如此耳不聪目不明,自然对藏市的“坑爷”伎俩不甚了了,上当受骗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是“经验”作怪。一些老年收藏者思想固执,晚年搞收藏完全凭以往的“经验”,拿“老本”作战,对藏市新发生的情况、趋势、现状什么的,不闻不问,更不肯接受,总觉得“我吃过的饭比别人吃过的盐都多,走过的路比别人走的桥都多!”殊不知,藏市是瞬息万变的,以唐朝的视野去观望清代的物事,自然是落伍了,“同频共振”、与时俱进也就谈不到了。

三是获知面窄。一些老年收藏者平时很少与外界交流,获知的收藏知识和信息极为有限,仅仅限于网络、电视、书籍等渠道,缺乏“实战”历练,尤其是缺乏作伪技术、赝品的“实物教学”。因此,知识面较窄,信息储量有限,上当受骗时有发生。

四是炫耀虚荣。少数老年收藏者幻想“一夜暴富,一宿成名”,热衷于轰动效应,将收藏视野聚焦于名家名品、重器稀珍,恨不能以收藏一方砚、一瓶瓷、一幅画而名扬九州,声传乡里,博得众人的惊叹、青睐和仰视。在这种畸形心理的驱使下,贸然出手几率自然就多了起来。

五是贪财心理。这一点虽然难以启齿,但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有那么一些老年收藏者,总是梦想“捡天漏”、“一夜发大财”。殊不知,在日趋健全规范的收藏市场上,像昔日那种“捡天漏”、“以百换亿”的事情几无可能。

老年群体是当下国内收藏领域中不可小视的一股力量。那么,如何才能保持这股力量的旺盛生命力呢?笔者认为,当从四方面对老年收藏群体进行全员素质的提升:

一是校正理念。老年收藏者要放平自己的心态,树立起正确的收藏理念:弘扬文明,传承文化,愉悦身心,增长学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藏品的利润最大化,站在“钱眼儿”里搞收藏,收藏就失去了意义,更失去了兴趣,而沦落为一种生意了。人到老年,名利之心当以淡泊为贵,愉悦身心乃是养生上策,万不可“唯利是藏”。

二是抓紧“充电”。老年人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收藏知识,以弥补自身的知识欠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边看书一边接近藏品,在学中赏,在学中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从实践中、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也是最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

三是扩充“触角”。老年收藏者要走出家门,多接触社会,勤与同行沟通,多和同好交流藏品,探讨鉴赏,而不能再当“宅翁”、“宅媪”了。耳聪才能目明,知彼才握胜券,通过“纵横捭阖”,老年收藏者把自己打造成“千里眼”、“顺风耳”、“行里通”。

四是慎思慎断。在收藏过程中,老年人因财力有限,且多半是“过河钱”、“养老金”,因此在“重金购藏”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万不可一时性急而贸然出手。须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而老年人是输不起的,無论健康还是财力,抑或是心情。

日暮苍龙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希望老年收藏群体早些健壮、规范、强大起来,不要再让“坑爷”事件给老年收藏者的璀璨暮景蒙上一层阴影了。

猜你喜欢
仿品收藏者收藏品
明朝成化时期斗彩鸡缸杯研究
基于用户画像理论的艺术品市场客户群体初探
古玉的传统方法与科学技术鉴定的优劣势比较
艺术品市场误读
试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收藏品之异同
如何鉴定瓷器的真伪
古董惊变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Unit6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收藏品市场之老外眼光
武汉迅通集邮收藏品有限公司——售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