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之浅探

2018-11-06 07:51丁秀磊
山东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意识历史

丁秀磊

摘 要:高中历史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对环保的关注和可持续性教育有着重要作用,怎样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关键词:环境教育;素质教育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人类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所以高中历史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发展中必须经过的一个教学阶段。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一)环境问题引起全球关注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上人们缺乏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导致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和消耗,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全人类的重视。保护环境,减缓环境恶化速度,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改变行动模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从事者在向受育者传授环境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们拥有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生价值观的责任。在全球关注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形式下,把环保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中学历史具有实施环境教育的优势

历史可供今人追忆过往、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它涉及到各个领域的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就包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历经了依存、開发、掠夺、和谐的四个时期,在不同时期,人类在解决与自然的关系时往往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以及环境价值观的影响。

在本世纪50—60年代,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工业化,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扩大,乃至于现在还在偿还经济发展所欠下的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问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产物,要想预防或避免这种问题,就必须了解历史本源,历史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的过往,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还有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政治和环境问题的剖析,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环境价值观[2]。总之,历史与环境保护教育紧密相连,它为环保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史实依据,历史教育者应通过有机地渗透教育,发挥历史对实施环境教育的优势。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实施环境育的意义

我国已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教育对于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们解决环境问题时的行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正是形成人生观,世界价值观的关键期,环保意识一旦根深蒂固,对其未来的行为方式以及我国的经济发展甚至是全球的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解决增强环保意识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中表示:要根据大、中、小学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加强中、小学各科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3]。

在我国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对孩子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挖掘出历史中与环境相关的内容和史实,恰当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吸取历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教训,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忧患意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不仅丰富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学历史教育渗透环境教育策略

(一)讲解策略

老师在向学生讲解信息知识时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因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常会受到自身知识经验的影响,当他们不能完全领悟所学知识时,知识面也 不能得到有效扩展,这就体现了老师讲解的重要性,教师利用语言和肢体语言作为传授知识的途径,以新颖有趣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甚至未来环境质量的关怀意识,科学、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度,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待问题[4]。

例如罗斯福新政中在工程建筑方面的内容中提到“兴办筑路,市政、水利、军用设施等工程”是从经济政治的角度讲述的,若老师在讲解时对环境知识加以引用,我们就可以看到另一面:罗斯福在解决失业人口和经济危机问题时结合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实施了以工业振兴社会经济的救济措施。十九世纪以来,美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大量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中西部地区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罗斯福积极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通过有效的措施,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弊端得到了改善,并促进了田纳西河的航运和电力事业的发展。这说明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这也让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得可能。

(二)环境标准使用的策略

由于现有教学条件的影响,环境标准策略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并未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历史教学通常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作为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其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入对环境的评价标准很有必要,主要通过关键的社会施行效果做出相关的评价,这也是关乎人们生活质量的标准。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标准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文精神、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的优良品质[5]。比如,对“摊丁入亩”政策进行评价时,它客观上是放松了对劳动人民的控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该政策是很明智的。但仅从这一方面评价有失偏颇,还要从生态环境标准角度去评价,“摊丁入亩”政策实施前期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大量开垦荒地,砍伐森林,对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快。

(三)学生自主参与的策略

为了开展历史教学和环境教育,在教学中让孩子自主参与,树立环境意识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惯,是实现历史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探索,不怕困难,充满好奇和不满已知的心理意识和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学生可以更好的自主学习历史知识,感知历史事实,扩展视野,加深对环境保护、生态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知。

三、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取得的成效

(一)有利于学生对良好环境意识的养成

古人说“学史可以使人明智”,的确如此,学习历史不仅可以获取人类以往积累的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还可以开阔我们的視野,学会多方面思考问题。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培养学生认知环境历史本源,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自主参与意识。

(二)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

实现环境教育与高中历史新课程结合的学习方式,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尽可能多的创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领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增强学生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以及自主发现问题和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课本知识技能的传授,这种授课方式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适当的渗透环境教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环境的认知,同时也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涵。历史教师自己也要加强环保意识,明确环保教育的意义,开发历史教学中环境教育的资源,学生也要将环境知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提高解决生活中环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娟. 高中历史生态化教学现状与实施策略[D].扬州大学,2016.

[2]钟华. 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3]宋丙秀.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刘瑜.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詹耀强. 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淮南二十一中,安徽 淮南 232000)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意识历史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新历史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