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棉花画的艺术特色与发展现状初探

2018-11-06 05:50黄荣波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传承保护艺术特色

黄荣波

摘 要:

漳州棉花画是福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见证时代变迁的活化石。本文通过探究漳州棉花画的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分析新时代以来的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契机,并对漳州棉花画的传承保护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漳州棉花画;艺术特色;困境与发展对策;传承保护

一、漳州棉花画的形成与发展

漳州棉花画原名“棉絮堆画”,是福建漳州首创的一种工艺美术形式,同时也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中的一个新兴代表。

漳州棉花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据《漳州二轻工业志》记载:“清代,漳州城、石码镇的棉被店比较集中,大都是夫妻父子店,有的开设弹棉工厂,专为棉杂店加工棉被。”当时漳州城一带聚集着许多弹棉被高手,为了满足当地百姓的日常装饰需求,他们利用彩色棉花,创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缀字、镶嵌,制作了繁简不一的吉祥纹样图案或纪念性祝福文字。清朝末期,东门街武秀才唐古蓬为其母做寿时,有人便以一件《天官》棉包画作为贺礼为其祝寿。到了民国时期,漳州城已经发展到九家棉被店,从业人员达到30多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每年春节期间便有手工艺人在游春园等庙会活动上卖艺,用棉花做成惟妙惟肖的小鸟粘贴在树枝上作为小孩子的玩具。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弹棉行业经历了拆并的遭遇,原本渐成规模的弹棉工厂企业纷纷被并入被服厂、纺织厂等国营企业或人民公社进行统一生产管理,加之后来国家对棉花实行收购控制,弹棉行业生产遭受严重挫折。1963年,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黄家声和游秋源等优秀弹棉师傅为了寻找弹棉行业的新出路,大胆创作,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精美平面纹样图案单独分离出来,以脱脂棉花为原料,运用彩扎、彩塑、粘贴等特殊工艺手法,辅以无光纺布制成的山水画作背景,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棉花画工艺品,并定名为“棉絮堆画”,漳州棉花画由此诞生。1964年,漳州市手管局工艺联社开始招收学徒,扩大生产棉絮堆画,在不断的发展下,棉絮堆画制作工艺从平面堆塑逐步改进为较有立体感的浮雕造型,在镶嵌完精致的玻璃框后,产品渐趋精美,外商订货源源不断,漳州棉花画声名鹊起。然而好景不长,十年文革动荡期间,漳州棉花画一度濒临消亡,1972年,周恩来总理发出恢复和发展工艺美术的重要讲话,才重振棉花画从业人员的创作热情。

1983年,漳州棉花画厂成立,主要生产“创始牌”棉花画,翌年。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棉花画二厂也紧接着成立,主要生产“家声牌”棉花画,此外还有民政工艺厂、镜艺厂等十几家专营、兼营棉花画的企业。随着棉花画热销和创作工艺日臻完善,棉花画艺人不再只满足于制作单纯的作品,而是开始与各种生活用品相结合,出现了各种各样配以时钟镜面、奖状的棉花画摆件,以及结合光源等电子元件制作的电子声光棉花画装饰品,大大拓展了棉花画的实用性。产品远销海内外40多个国家,受到海内外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好评,本地市民每逢乔迁新厝、庆贺新婚,便把新房子中挂有一幅棉花画当作无比荣耀的事。

八十年代末经济大潮过后,由于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民间美术的市场规律,加之品位低下、品质良莠不齐的产品大量生产销售,造成棉花画形象的扭曲,致使棉花画这种原本象征着中华民族祈慕吉祥、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沦落为流行文化的杂合体,棉花画逐渐失去市场,棉花画行业也慢慢衰落,很多棉花画厂纷纷倒闭,九十年代初甚至一度停止生产制作,工艺美术史和从业人员迫于生计,也纷纷改行,另谋生路,漳州棉花画几乎到了人散艺绝的境地。2004年,为挽救濒临失传的棉花画,在漳州市政文化部门的鼓励劝说下,二十世纪七八年代漳州棉花畫初创时期的“五朵金花”——郭美瑜女士重振旗鼓,毅然关闭了祖传近百年的“璇宫”照相馆,肩负起传承漳州棉花画的职责,几近消失的棉花画在郭美瑜的努力下终于开云见日。

二、漳州棉花画的艺术特色

漳州棉花画萌芽于漳州民俗文化,具有构图新颖、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立体感强等特点。最初主要以优质原棉作为原材料,利用无光纺、金丝绒、桃胶、水粉笔、油画笔、铜丝、剪刀、镊子以及不同浓度的胶水等工具材料进行制作。以原棉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具有易得、不易褪色、容易保存等特点,但由于原棉纤维较长,需要经过漂洗和高温处理后才能使用,而脱脂棉已使纤维与棉籽分离,洁白富有弹性且易于分层,十分适合棉花画的制作,因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便改用脱脂棉进行制作。在棉花画的制作上,有时为了适应画面的需要,要先将染料熬煮,然后加入棉花以及少量的盐和醋,经冷却、漂洗,把脱脂棉花染成各种颜色。由于棉花画极少使用无规则的乱棉,作画之前,就需要对棉花先进行抽丝,沿着棉花的纹理进行反复拉丝,使棉花纹理顺畅,然后再在拉平的棉花上蘸上胶水,按压成平整的棉片,然后巧妙利用棉花的自然肌理,综合运用按压、捏、搓、扎、剪、叠贴和刷胶固化等基本手法,以纯色棉花或着色棉花部件进行底色层粘贴和覆着色层粘贴,制成大小不一的部件,最后再结合彩扎、国画、浮雕、圆雕等艺术技法将部件粘贴于背景布或制成立体作品。

漳州棉花画规格各异,品种繁多,从原材料上分,主要有绸扎画、绒线画、银线画、金丝绒画、绒布画和花绫画等多种表现材质;从功能上分,主要有石英钟棉花画和珠镜棉花画两种表现规格,有时也会将多种功能合并到一件棉花画作品当中,如珠镜石英钟棉花画等;从表现手法上分,主要有分平面棉花画、半立体棉花画、全立体棉花画、电子声光棉花画和双层棉花画等五种表现形式。其中,平面棉花画作为棉花画的原始形态,是用彩色棉花在棉被胎面上揉线、铺花和缀字而成的;半立体棉花画是先用棉花创作出半立体的模型,再粘贴到无纺布的底板上,综合运用了彩扎、浮雕和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塑制而成,具有构图新颖、立体感强等特点,是现在棉花画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全立体棉花画综合运用了彩扎和雕塑等技法,将棉花塑制成类似于雕塑的全立体作品,造型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电子声光棉花画则是在半立体棉花画的基础上加入二极发光管和电子发声装置,使画中形象意趣盎然;双层棉花画是以无光纺布作为背景,在做好一部分后于上面铺设丝绸网,然后以此丝绸网为底继续创作,具有轻薄透明、若隐若现的视觉效果。

三、漳州棉花画的现状与保护策略

风雨兼程,漳州棉花画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在漳州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广大非遗爱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漳州棉花画迈进了稳定繁荣发展的道路, 2010年,漳州市政府将漳州棉花画列入“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201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郭美瑜女士“工艺美术大师”和“福建省技能大师”等荣誉称号,并设立了“郭美瑜棉花画技能大师工作室”,棉花画作品不断出现在福建省各项文体展览活动中,也在全国性工艺美术展览上重放异彩、屡获佳绩,收获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虽然漳州棉花画的影响不断在扩大,但由于棉花画制作技法的复杂性和濒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导致了在漳州棉花画在客观上处于市场边缘,难以形成产业化,如何将漳州棉花画和市场经济相结合,重新赋予漳州棉花画经济价值以实现它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保护与传承便是当下政府部门值得思索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社会各界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通过宣传引导民众深入了解漳州棉花画技艺,提高漳州棉花画的社会认知度。同时,还可以将棉花画技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通过把棉花画带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在学生中开展普及教育,培养新生代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然后,积极协同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美术馆、艺术馆的资源平台,定期开设漳州棉花画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举办工艺美术作品展覽及文创产品设计竞赛,增强棉花画的社会影响力。最后,要以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代表为核心,持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作品注重与本土文化结合,通过把乡土记忆和流行时尚带进棉花画制作,促进传统手工艺与时代发展相交融,从而更好地发挥漳州棉花画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

[参考文献]

[1]黄立成.试论漳州棉花画的艺术特征[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2]姚兆羽,余珊珊.漳州棉花画的守望者——郭美瑜[N].闽南日报,2006.3(10).

[3]《福建风物志》编写组,福建风物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1版,第295页.

[4]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志 福建省志 二轻工业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04月第1版,第46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猜你喜欢
传承保护艺术特色
隆尧招子鼓传承保护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古村镇调查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