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香巴河金矿床地质特征分析及其启示

2018-11-06 10:30汪小勇潘启权王泽鹏
西部资源 2018年5期

汪小勇 潘启权 王泽鹏

摘要:黔西南香巴河金矿为贵州西南部兴仁一安龙金矿带灰家堡金矿田西段一中型金矿床,西与紫木凼、太平洞大型金矿床相邻,东与水银洞超大型金矿接壤。勘查实践表明,该金矿床为一“断裂型”金矿体为主、“层控型”为辅的卡林型金矿床。矿区主干构造为灰家堡背斜,沿背斜核部及两翼200米范围为“层控型”金矿体的就位空间,发育于背斜近核部且平行于背斜的F1断层严格控制了“断裂型”金矿体的产出。矿体形态特征简单,主要为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热液蚀变主要为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金的沉淀与这三种热液蚀变组合密切相关。金矿体主要就位在上二叠统龙潭组第二亚段、第三亚段的不纯碳酸岩及细碎屑岩中,水银洞金矿中含矿性较好的构造蚀变体(SBT)在香巴河金矿床中仅具矿化显示或偶构成金矿化体。分析认为,香巴河金矿床的主要含金构造F1应具有向东继续延展的可能,沿背斜两翼具有一定的找金空间。

关键词:卡林型金矿;灰家堡金矿田;层控型;断裂型;热液蚀变;矿体特征

1.区域地质概况

黔西南香巴河金矿床地处贵州西南部兴仁县境内,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是滇黔桂“金三角”之兴仁-安龙金矿带灰家堡金矿田一中型卡林型金矿床。区域上发育有东西向个旧一宾阳深断裂、北西向南丹-昆仑关深断裂及北东向弥勒一师宗深断裂三组断裂构造,三者围限形成了滇黔桂“金三角”金矿集中区。

区域上自泥盆系至三叠系地层均有出露,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泥盆系至中二叠统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夹细碎屑岩和硅质岩,反映出台地和盆地的交替沉积环境;至上二叠统形成了明显分区的台地相和盆地相沉积环境,因此台地相沉积了一套潮滩相的含煤岩系碎屑岩地层,盆地相区依然接受碳酸盐沉积,从而形成一套碳酸盐岩地层。研究表明,台盆交互相形成的相对隔水的碎屑岩与透水良好的生物碎屑灰岩互层成为金矿有利的岩性组合。

区域上出露偏碱性小规模超基性侵入岩体及喷出岩峨眉山玄武岩,均在香巴河金矿床外围出露。区域上未出露变质岩。

2.矿床地质特征

2.1地层

矿区出露及钻遇的地层有中二叠统茅口组(P2m)、上二叠统龙潭组(P3l)、长兴组(P3c)、大龙组(P3d)、下三叠统夜郎组(T1y)及SBT(产于P2m与P3l间沉积间断面一不整合界面的一套由区域构造作用形成的并经热液蚀变的产物)。自P3l至T1y地层均为金矿富矿地层,“断裂型”金矿体主要沿F1断裂展布(图2);“层控型”金矿体主要产于构造蚀变体(SBT)与上二叠统龙潭组(P31)不纯灰岩及细碎屑岩中。

2.2构造

矿区构造主要为灰家堡背斜、控制香巴河金矿“断裂型”金矿体产出的东西向F1断层及两条北东向的边界断层F11和F16

灰家堡背斜为整个灰家堡金矿田的主干构造,香巴河金矿床位于灰家堡背斜核部近西段,矿床西与太平洞金矿相接,东与贵州省水银洞超大型金矿床相邻,自西向东沿灰家堡背斜呈近等距展布的紫木凼大型金矿、太平洞大型金矿、香巴河中型金矿床、水银洞超大型金矿等构成了灰家堡金矿田。沿背斜轴近似平行的东西向断层及后期改造背斜展布的一系列北东向断层(见图1)一并构成了整个灰家堡金矿田的构造格架。

F1断层:为香巴河金矿床主要含金断裂,呈近东西向展布,性质为逆冲断层,在矿区范围内,延伸近850米长,向东具象深部隐伏可能,倾向近南,沿倾向方向深部具顺层滑移(见图2)。

2.3热液蚀变

主要热液蚀变有:黄铁矿化、毒沙化、白云石化、硅化和雄(雌)黄化等。文献研究表明,金矿与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关系十分密切,但凡金矿产出部位皆具这“三化”组合。

据文献物相分析数据表明,金主要分布在硫化物中,占金总含量的62.80%;其次在硅酸盐矿物中金占33.71%,游离金和碳酸盐矿物中的金含量总共占金总量的2.42%。这充分佐证了金与硅化、黄铁矿化的密切关系。

2.4矿体特征

香巴河金矿为一断裂型为主、层控型为辅的复合型金矿床,“层控型”金矿体走向上严格受南北向F11、F16控制,限制了金矿体沿东西方向的展布;“断裂型”金矿体主要沿平行于灰家堡背斜近核部的东西向F1断裂控制,仅局限于F1断裂破碎带展布(图2)。

“断裂型”VI号矿体主要呈透镜状沿F1断层展布,分布于矿区范围内主干构造灰家堡背斜北翼,矿体具分支复合现象,沿断层陡缓变化处有厚大膨胀现象,为香巴河金矿床主要金矿体,占详查工业矿石总量的53.41%。

“层控型”金矿体分别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纵向上呈不等间距自构造蚀变体(SBT)至龙潭组顶部(P3l3)自下而上沿背斜核部及两翼300米范围内叠置展布,单个矿体规模均较小,长度几十米不等,宽几十米至上百米不等。“层控型”金矿体主要分布在龙潭组第二亚段、第三亚段碎屑岩或不纯碳酸岩中,在SBT仅具矿化显示。

3.分析及其启示

3.1SBT对成矿的指示

刘建中等研究表明,SBT在贵州西南部分布广阔,为一区域构造蚀变产物,普遍具金(锑)矿化。水银洞金矿产于构造蚀变体(SBT)中的Ia矿体单矿体已达到大型矿床规模,但在香巴河金矿床中仅具矿化现象,这反映出热液蚀变的不均匀性,同时可能反映出金沉淀环境的变化,应加强香巴河金矿SBT中稀土元素特征与水银洞金矿的对比分析,寻找其成矿物质来源的相似性。探求其是否具有金富集成为工业矿体的可能。

3.2 F1含金断层向东的展布

F1断层为香巴河金矿主要就位空间,在紫木凼金矿床范围走向上延伸大于2000米,为紫木凼大型金矿主矿体的容矿构造,控制的金矿体已达到大型规模;在香巴河矿床范围内F1断层沿走向延展仅850余米长,至330勘探线以东突然尖灭,应充分考虑后期构造对其改造切错在平面上的位移,受地表第四系覆盖等条件限制,结合有效的物探、遥感等手段进行解译分析,并加强地表查证及对以往成果资料进行二次开发利用,解剖其在走向上沿东的延展情况,有望扩大找寻“断裂型”金矿体的找矿空间。

3.3金礦体在背斜核部空间的拓展

灰家堡金矿田勘查实践表明,“层控型”金矿体有利的就位空间在背斜核部及两翼2000米范围内,香巴河金矿目前控制的金矿体展布范围在背斜核部及两翼仅300米范围内,应加强与邻区金矿地质特征分析对比,向背斜两翼扩展可能还有一定找寻“层控型”金矿体的找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