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彪悍廖新华

2018-11-07 07:08姜博西邢玉婧
军营文化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战区新华研究

文/姜博西 游 尧 本刊记者 邢玉婧

廖新华有两枚印章,一枚刻着他的意志胆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另一枚刻着他的战斗作风——忠勇彪悍。

因军事领域知识广博,即便跨军种、跨领域、跨专业也“一口清、问不倒”,战友们钦佩地称他为作战问题“新华字典”;

以“明天就打仗”的姿态潜心谋战务战,短短两年多取得攻关成果20余项,9项成果填补我军某研究领域空白,同行们惊呼这是“新华速度”;

坚持以“算”制胜,一组组精确数据屡屡为“中军帐”联合作战指挥提供精准支撑,参谋团队信服地称之为“新华数据”;

倾心锻造专业一流联合作战人才,先后向军委和战区机关输送优秀参谋人员10多名,育人理念和方法独到管用,其中有一种招数名曰“新华点评”……

忠勇彪悍——这四个字,南部战区某部部队长廖新华,担得起。

2016年2月1日,中央军委举行战区成立大会,拉开了我军联合作战体系构建的序幕。

当时在北京某部工作的廖新华,聆听着习主席在战区成立大会上的训令,对战区心驰神往。不久后,得知南部战区亟须联合作战人才,任现职快满两年的他,第一个报了名。

对于廖新华的抉择,很多人不理解——

在大机关工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而平职交流到基层分队任职,一切都得从头起步;作为公认业务骨干,已被列入后备人选,提升机会大,而到战区能不能干出点名堂不好说。

“战区担负经略一方、镇守一方、稳定一方的神圣使命,是打赢未来战争的指挥中枢,打胜仗就该到战区主战的岗位去!”面对亲朋好友的提醒,廖新华义无反顾。

对于这个决定,廖新华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受家庭环境熏陶,他从小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上小学开始订阅《舰船知识》等军事杂志,读高中时“啃”完了1500多页的《中外海战大全》。多年来,一直保持阅读军事杂志、研究地图、预设战场、绘制军事题材画的习惯,是有名的“骨灰级”军事迷。

2001年,廖新华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到“五分钟内完成战备”的应急作战部队摔打,先后参加全军重大演习20余次,完成军事理论专著3部,获得某军事理论研究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万事开头难。战区组建之初,就如同一张白纸绘蓝图,直接考验着第一代战区人的使命与担当。

廖新华所在的部队作为战区联指中心的重要支撑,在我军还是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经验可循。职能定位是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一连串的问号,首当其冲考问着这位部队长。

“战区本来就是全新的事业,什么都有了还要我们干吗?作为第一代战区人,就是要当好‘奠基人’、跑好‘第一棒’!”廖新华暗下决心,率领大家向全新领域发起冲锋。

拼了!廖新华叫响“战争就在明天,必须快马加鞭”的口号,带领团队住通铺、吃泡面、加夜班,带头钻研梳理外军在该领域专业做法,整理编写案例库和专业手册,研究提出核心能力框架……

欲精其算,必先利其“器”。为开发专业系统工具,廖新华不等不靠,带领团队核心骨干围绕数据积累、模型研究、关键技术等问题,深入展开研究论证,开创性地提出战区联合仿真试验构想。在此基础上,与多家军工单位和院校联手攻关,建起了我军第一家战区联合作战实验室。

正是凭着这股闯劲,廖新华带领大家一次次掀起“头脑风暴”,一次次向全新领域发起“原始创业”,开发专业系统软件13套,开创了全军同领域先河。

南部战区某联合作战研究室,唇枪舌剑,“硝烟”弥漫。一场红蓝对抗演习方案推演,一时间陷入僵局。

大家争论的焦点是:按照既定的作战方案,红方能否有效应对蓝方火力突击?

“方案可不可行,让数据来说话吧?”在争论中一直保持沉默的廖新华站起身来,向现场指挥员建议道。

随后,一场缜密的“数据战”在联合作战实验室打响。廖新华带领团队以蓝方空袭兵器总体参数和飞行方案为依据,精细推算弹道参数曲线,反复推演红方防空兵器火力通道、杀伤概率……

翌日,一份关于红方作战方案的可行性报告及优化调整建议,在推演论证中“一锤定音”,得到大家普遍认可。

不久后,红蓝对抗演习如期举行。廖新华和团队成员计算论证的红方作战方案大显神威,一举挫败蓝方企图,赢得演习胜利。

此役,廖新华一战成名,“首席精算师”的称号不胫而走。

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效能如何量化?怎么评估?这是困扰已久的难题。

一次作战研讨会上,廖新华大胆提出:战役设计可以通过兵棋推演,部队行动可以依托系统仿真,装备性能可以使用模型计算,体系效能也可以用工程化方法实现量化和评估。

话音刚落,语惊四座。为了充分论证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廖新华和团队一起进行了数十轮讨论、争吵,查阅了大量中外专业理论文献,反复征询各方面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将战区联合作战体系抽象为多类模型进行计算研究,为体系优化提供工程化支撑。

通过专家初步论证后,廖新华随即奉命领衔攻关。短短两个月时间,一系列课题攻关成果“出炉”。诸如“体系怎么建”“力量怎么统”“作战行动由谁管”等以往难以量化决策的问题,全部在精确计算中找到了“度量衡”。

暮春时节,南部战区组织的一场战备拉动演练拉开战幕。

伴随着等级部署转进,廖新华带领参谋团队在精确计算基础上,迅速提出联合作战体系构建和优化调整建议,为战区联指统筹作战力量、分配作战资源、部署作战行动、评估作战效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有力参考。

演练复盘中,列席的多名联合作战专家一致认为,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有效提升了联合作战的科学性,也为战区基于定量分析的体系效能评估探索了路子。

两年多来,廖新华带领团队先后取得攻关成果20余项,两大类9项成果填补我军相关领域空白。

在廖新华办公室的书架上,整齐陈列的数瓶沙土格外引人注目。仔细一看,瓶身上的小纸条上,还分别写着采集地点、采集时间等信息。

在常人看来,这是一瓶瓶别出心裁的“纪念沙”。但在廖新华眼里,它们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纪念的意义。

“不同区域沙土的漫反射系数也会有细微差别,而这种差别,可能影响激光制导弹药打击精确度……”廖新华向记者介绍,这些采集回来的沙子,都是准备送往专业研究机构进行测试的标本。

这些年,廖新华无论是出差还是休假,每到一地都将其作为预定战场审视一番,爬上制高点,看看四周环境;察看现有设施,算算抗毁能力和打击能力;收集气象资料,计算对作战的影响;踩踩路面沙石,评估适合什么装备行进。

在廖新华团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事“算”为先,不算不张口,不算不行文,不算不筹划。

说起这条“铁规”,参谋吴朝波感触特别深刻。刚到队里不久,廖新华要求他对某课题进行研究。吴朝波一看是本专业领域的问题,心中不由增添了几分自信,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基本没怎么计算推演便递交了一份研究报告。

“这些结论经过计算了吗?”没想到,廖新华一眼识破报告“有水分”,直奔主题问道。确认缺乏深入演算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吴朝波:“没有经过精细计算得来的结论,是没有说服力的,到了战场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

吴朝波拿回去重新演算,发现有的结论果然站不住脚,个别数据与实际还偏差甚远。“现在想想都后怕,要是战时就按之前的结论干,后果不堪设想!”吴朝波心有余悸地说。

“打赢现代高科技战争,须臾离不开精准的数据支撑,精算细算才有胜算!”廖新华教导大家树立“以算制胜”理念,每次任务都必须精算细算深算,每个数据都要经得起实战检验推敲。

去年深秋,一场以联合作战为背景的红蓝对抗演练进入“白热化”。突然,蓝方派出多艘战机和舰艇,在某海域看似毫无目的地绕飞、游弋。

“敌”指挥所在重新排兵布阵?难道要偷袭某地域?……面对蓝方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阵仗,一时间,红方指挥所人员有些一筹莫展。

一直密切关注战场态势的廖新华,带领参谋团队迅速打开专业软件,对“敌”舰机相对位置、搭载武器性能、航迹阵位等数据展开深入计算,反复进行模拟推演,甄别查找每个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

在一组组精确数据前,在一次次攻防对垒中,“敌”真实企图逐渐浮出水面。廖新华迅即对“敌”展开行动研判、作出威胁评估,同时向我指挥所提出应对策略建议,为红方及时有力挫败“敌”作战企图提供了有力参考和支撑。

“打赢这一仗,廖新华当记头功!”硝烟散尽,现场指挥员紧紧握住廖新华的双手,对他的出色表现赞叹不已。

“算的功夫越深,胜的几率越大。”两年多来,廖新华带领团队经典战例常态开展复盘作业,依托全流程、体系化、背靠背的红蓝对抗体系一遍遍进行推演验证,从一组组庞杂的数据中分析原因对策,在一个个细微的动作中探寻制胜规律,先后完成16类任务、70多个动作的仿真推演,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探索积累了实在管用的经验成果。

2018年4月的一个深夜,时针悄然划过零点,某部作战研究室依旧灯火通明。

对于廖新华和他的团队来说,今天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七八个小时后,他们将向军委和战区首长专题汇报某重大问题研究成果。

“我们要不要准备一下汇报稿?”参谋邓杰试探着问道。果不其然,廖新华不屑的白了他一眼,又埋下头在地图上专心演算起来。

廖新华坚决向和平积弊开刀,一切工作与打仗对表,干什么事都要讲“战场贡献率”。大家跟着廖新华的时间一长,就摸清了他的“套路”:有没有汇报稿没关系,关键要把技术问题研究透。

和以往一样,廖新华在当天半小时的专题汇报中,自然没有念稿子,但他仿佛把地图装在脑子里,把敌情刻在心上,对关键数据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那都是经过反复演算论证过的,早已烂熟于心了。”团队同志说。

助理工程师赵金山,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课题研究。刚到队里不久,他信心十足地交了一份33页的研究报告。原以为能一次过关,没想到递到廖新华案头,几十页的报告被删改得只剩下薄薄6页纸——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被删了个干净,多处累赘繁琐的表述被大幅压缩。

“要讲 ‘战场贡献率’,与打仗无关的就别浪费时间和精力。”看着廖新华在报告上作的批注,赵金山感到羞愧之余,对廖新华顿时肃然起敬。从那以后,团队的文风更实了。战区机关评价说,廖新华队里出手的研究报告,每句话里都透着“硝烟味”。

廖新华经常告诫大家:“备战打仗作风重于生命,概略瞄准要误事,虚头巴脑害死人。”去年8月,队里组织演练复盘,一名参谋由于经验不足,导入数据不是原始数据。平时很少发火的廖新华较起了真:我们要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实数据,不是理论数据,否则算出来的东西最多是个大概,能用于实战吗?!

还有一回,廖新华在组织对某精确制导弹药末制导流程问题研究时,有同志建议参照现成的流程“依葫芦画瓢”,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廖新华当即严肃地说:“打仗不是儿戏,不切实际的生吞活剥肯定死路一条!”大家表示不服:“专家都是这么干的!”廖新华一拍桌子发火:“打仗是我们上战场,又不是专家上,按他们似是而非的来,你确认能活着回来和专家再讨论对错?”随后,廖新华通过精确计算和模拟仿真向大家证明,原流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行,但一些关键流程与当前体系不兼容,如果生搬硬套肯定煮成“夹生饭”。

去年5月,廖新华让参谋王行军重点研究某前沿作战课题。受领任务时,王行军感到不理解:这题目确实重要,但目前各级关注重点不在这方面,我们何必管那么多;这活危险性高,就算研究出来了,咋验证?

“实战需要就是研究重点!”一向和颜悦色的廖新华,毫不客气地批评王行军犯了“和平病”:如果等到战争打响才去做,必将导致将士们无辜流血牺牲!虽然风险高,但细化分解,结合平时演训,逐步验证,最后再“合拢”,是可以规避的。

王行军深受震动,抓紧组织人手,开展课题攻关。在不久后的指挥演练中,幸亏他们对这一问题预有研究、早有准备,才及时化解危机、扭转战局。

“现代战争对军人岗位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主战链’上的一员,只有每个人都成为本专业领域的精英,才能胜任未来联合作战。”廖新华中肯地说。★

猜你喜欢
战区新华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信息流评价模型
乱发脾气的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