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牛娃简历”给自己添堵

2018-11-07 03:40吴刚
现代家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名校上海幼儿园

吴刚

【编者按】

长期以来,幼儿园小学化、培训机构超前教育等问题是我国学前教育的痼疾,不仅使幼儿早早背上了学业竞争的包袱,而且浪费了家长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对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予以纠偏,局面仍得不到扭转。今年上海幼升小,某名校报名人数8000多人,经过网选、机考、面试三轮,最终只录取6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为了给自家孩子争得一个名额,不少家长精心为孩子代笔简历,内容不乏“三个半月开口说话”“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学过微积分”“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等雷人内容。经媒体报道,“牛娃简历”一时成为热词,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群体引起轩然大波。超前教育真的能培养出天才吗?上名校对孩子的成长真的那么重要吗?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展开新闻采访。

上海牛娃不得了

每年春季是上海小学入学报名时间,网上总少不了相关的各种话题,今年抢眼球的是一篇题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爱因斯坦转世》的文章。文章提到,上海某名校小学接受报名8000多人,经过网选、机考、面试三轮,最终只录取60人,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为了给自家孩子争得一个名额,不少家长精心为孩子代笔简历,内容极尽夸耀之能事,摘录如下:

“生物博士妈妈和工程师爸爸,认识超过2000个汉字,会画心肺循环、神经传递……”

“复旦硕士老妈和清华博士老爸,18个月熟背《弟子规》,3岁会潜水……”

“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旅途中还会主动和美国游客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

“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也知道小数、分数和负数……”

“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

简历中频频出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甚至让人心生惭愧的学术名词。这些“牛娃简历”遭到了众多网友的吐槽,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了许多家长的声讨之声。

重庆家长谭先生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简历,恐怕爱因斯坦都自叹弗如!这哪里是幼儿园的孩子,分明是科幻片中外太空来的生物!”

南京儿科医生宋先生直言不讳:“三个半月就开口说话?不可能!我从业25年,从未见过如此早慧的婴儿,也没看到国外有这样的报道,恐怕是家长的夸张吧?我认为夸张得太过分了,违反人类发展规律。”

广州家长何女士接受采访时说:“幼儿园阶段就会这么多,那还读什么小学?这不是难为老师吗?直接上中学得了。强烈建议媒体介入,验证牛娃简历的真伪,以免耽误这些天才孩子的前途。”

北京教育观察家关先生认为:“牛娃简历的真实性不需要验证,就像有人说1+1=3,难道我们还要煞有介事地论证一番吗?通过牛娃简历,我们能看到年轻一代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焦虑是如此的强烈。这是牛娃简历的真实性所在。与中国大多数城市相比,经济发达的上海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即便如此,名校依然是稀缺商品。为了让孩子冲一冲名校,很多上海家长不惜一切,也是可以理解的。”

苏州家长刘先生奚落道:“真牛!别人家的孩子从未让我失望过!不把普通人家的孩子逼死,他们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郑州退休教师杨女士笑道:“真是太疯狂了,疯狂到了让人哭笑不得的程度。转念一想,这些简历频繁炫耀父母的高学历和名校背景,而这么有学问的父母居然相信老师会相信孩子有这些特异功能,证明什么?恰恰证明这些父母智商、情商都不高。”

上海家长龚先生向记者透露:“牛娃简历成了全国家长的笑柄,作为上海人感觉脸红。不过,在上海,家长们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超前教育从来就没有收敛过。比如,每年5月是很多上海民办小学招生的最后面试阶段,不少家长为了赢得这最后一搏,花8000元为孩子报名‘面试冲刺班,突击补习面试能力。至于为孩子购买价值几百万、上千萬元的学区房,则是另一种疯狂。在这样的残酷氛围中,撰写一篇荒唐的牛娃简历,还显得荒唐吗?”

为什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上海,家长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仍如此激烈?上海的媒体针对“牛娃简历”现象分析道:“中产阶层是最焦虑的群体,他们最怕跌出中产阶层,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在社会阶层的梯台上站稳脚跟,甚至取得社会经济地位的进一步跃迁。中国经济这些年迅猛发展,这个群体的队伍在快速壮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也更加激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牛娃简历”现象虽属个案,但违背自然规律的抢跑学习、超前教育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各类“牛娃”层出不穷,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本刊认为,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超前教育、名校效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理智的家长。

抢跑就能领先吗

幼儿园孩子需要学拼音吗?需要背唐诗吗?需要学奥数吗?教育部的回答是斩钉截铁的否定,认为这种超前学习违背成长规则,属于拔苗助长行为,不利于小学教学。但是在家长看来,零基础入学是一件恐怖的事,没人敢去尝试。

太原家长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我女儿今年幼升小,我家附近没有像样的公立小学,我只好带她去传说中的民办名校碰碰运气,结果被狠狠地雷到了。第一所名校,招生名额只有150个,3个班,报名的孩子却有5000多个。要想通过初试环节,就要把孩子的特长、参加过的活动、获得的证书及奖励一个个摆出来,学校择优录取。第二所名校学费贵得吓人,我积蓄不够。我很后悔没有从小培养女儿的才艺,但生活中没有后悔药可吃,只能对女儿说声对不起了!”

九江家长沈女士告诉记者:“幼儿园里教的东西太少了,小班只让孩子从1数到5,这样怎么去和别的孩子竞争?更不敢跟上海的牛娃过招儿了。”从儿子上幼儿园小班开始,沈女士就给他报了各种补习班,英语、钢琴、围棋、机器人,“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研究生学历,平时在家教孩子汉语拼音、数学、唐诗、文言文。在幼儿园,我儿子不算牛娃,只能算普娃。”

沈女士所说的“普娃”,即普通孩子,与“牛娃”相对。何为普娃?何为牛娃?

有家长告诉记者,网上流传的一份“普娃”“牛娃”“超级牛娃”的“能力表格”,已成为不少家长让孩子学习的参照表。记者看到,其中普娃“识字量700,背诵100字的故事,会20以内加减法,简单的英语能阅读”,而“超级牛娃”则需要“识字量1500,背诵300字故事,拼音熟练,会乘除法,用英语熟练交流”。这些让幼儿园儿童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超纲”了,部分儿童竟然学到了小学高年级、中学内容。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进入名校,纷纷将孩子送入培训班。

洛阳家长周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超前学习,我们也不能落后。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时,我就在家用小学教材给她上课,入学前已经学到了第四册。除此之外,还要为孩子打造一两样特长。可惜,我女儿对音乐、舞蹈、美术、棋类都不感兴趣,学两天就放弃了,好在孩子的爸爸在高校搞科研,他经常带孩子去实验室,让她初步了解实验的原理,培养她的科研能力。所以,我觉得上海的‘牛娃简历没什么可牛的,我也可以炮制一份,说孩子‘能熟练操作化学实验,独自制造氮气,是不是挺吓人?其实是唬人,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

天津家长霍先生向记者抱怨:“都说超前教育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但环境因素我们做家长的也不能不考虑啊!比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学了钢琴,拿到了级别证书,谁都能上去弹奏两首名曲,而我女儿只能当听众,她会不会自卑?别的孩子都提前学了小学课程,等我女儿入了学,成绩会不会落后?成绩落后了她会不会厌学?所以,我明明知道超前学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也只能顺应升学规则。唉,孩子可怜啊!”

哈尔滨家长甘先生颇为无奈地对记者说:“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课程,所以,孩子在上小学之前的亮眼成绩,都是课外培训而来,这需要家长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父母如果没有强大的知识能力、殷实的经济基础,在这么残酷的竞争中恐怕连敲门砖都找不到。”

抢跑式学习能帮助孩子在成绩上领先吗?上海特级教师韩先生接受采访时说:“宏观上看,上海的‘牛娃简历闹剧说明了一件事:尽管政府一再出台措施给孩子减压,但家长的焦虑还是加重了。很多家长指望通过超前教育让孩子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说穿了这是家长的意愿,绝不是孩子的意愿。孩子在本该无忧无虑的年龄被灌输各类带着功利性的知识,这种拔苗助长肯定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已有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调查论证,家长让孩子早于同龄人掌握更多技能,孩子的领跑优势不会一直保持下去,在小学四年级后就会逐渐丧失。到那时,接受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所以,普通家长不必焦虑,牛娃的‘神功早晚会前功尽弃。”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渐渐地开始支配他们的学习效果。接受超前教育的儿童,在早年所体现出来的智商优势并非他们真实能力的体现,而是建立在他们比其他孩子学习了更多知识的基础上。教育部明令禁止幼儿园教拼音等内容,坚决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是因为很多知识在孩子成长到一定年纪时再学本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刻意超前学习,会让孩子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死板的机械记忆上,从而错失了个性发展和品质培养的机会。孩子年紀小,理解能力、专注度有限,如果超负荷安排学习任务,孩子就会产生逆反、排斥心理,不仅学不好,还会产生厌学情绪,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即使貌似学会了,也容易造成一些知识掌握浮于表面、不求甚解,这样的学习习惯也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家长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玩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对考试不一定有用,但对他未来的发展一定有用。”

名校那么重要吗

家长之所以热衷于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有希望进入名校,即升学率最好的小学。家长望子成龙,希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跟风,非名校不上,就有浮躁之嫌了。

珠海家长倪女士和丈夫都是国企中层管理干部,薪水丰厚,儿子今年5岁,准备明年报考著名民办小学。接受采访时,倪女士说:“或许,我也有名校情结吧?我希望孩子走名校路线:民办小学—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等国内名校—美国常青藤名校研究生。从儿子3岁起,我就狠下心来,让他放下咿咿呀呀的汉语,去培训班学起了ABC。说实话,我不是在培养牛娃,而是让他避免被牛娃欺负得太狠。”

武汉教育专家聂先生认为,家长一味追求名校弊大于利。接受采访时他分析道:“首先,何谓名校?升学率高的就是名校吗?还是看对孩子终身的影响?学校升学率高低看一眼便知,但学校对学生真正的教化影响,却要待多年后方见高下。其次,家长心目中的名校,是否适合所有孩子?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名校如鱼得水,但也有孩子无法适应名校快进度、高强度的学习要求,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塞进去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沦为学习困难生,自信心受打击,求学之路充满曲折和痛苦。”他认为,社会日益多元化,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来说,按升学率区分名校和非名校已显局限,追求个性、特色发展才是转型之道。”

家长对名校的追捧,使得名校在招生时处于绝对有利的一方,录取标准越来越高。上海基础教育研究专家黄博士认为,这是导致“牛娃简历”出现的直接原因。接受采访时他说:“近几年,上海最出名的四所民办小学,录取率都低于5%,而学校的考核内容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奇葩。比如,让6岁的孩子回答‘唐宋八大家都有谁,是不是有点变态?还有一道更变态的,‘崇明岛在上海的哪个位置,听说好多孩子回答得不着边际,‘上面‘下面‘中间之类,还有的孩子回答‘在发光的地方,完全不知所云,不知道考官怎么给分,这样的考试又有什么意义?”

上海家长戴先生气愤地向记者吐槽:“现在的所谓名校太不人性化了,很像被宠坏的孩子!我孙子今年幼升小,报了一所名校,接受校方考核的时候全家人都十分紧张,孩子的爸爸妈妈居然要痛苦地减肥,因为校方要求孩子的父母提供自己的体重数据,以此判断孩子有没有‘自律基因。听说学校还要调查孩子父母的学历和工作背景,以此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规划。可是到了最后,我孙子还是落选了,竟然是因为我!学校暗示,因为我孙子有隔代教育嫌疑,于是在与别的孩子竞争过程中处于‘微弱劣势。恕我直言,这样的理由简直混账!我是来上海治病的,跟孙子相处不过半个月,怎么就成了隔代教育?再说了,隔代教育怎么了?真的一无是处吗?这种以偏概全的所谓‘科学评价,无疑是难以服众的,但家长能到哪里去投诉?只能吃哑巴亏!”

对于家长的名校情结,郑州特级教师常女士表示理解。接受采访时她说:“名校情结可以理解为选择环境,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方面有强烈诉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等,都被传为佳话。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说:‘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也是同样的意思。《孔子家语》则说得更直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这些名言都是在讲环境的重要性。现在的小学名校在师资、生源等方面有优势,所以家长趋之若鹜。但是,名校真的能与优质环境画等号吗?我看未必。比如,对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来说,名校的学习压力会让他们受不了。我带的学生中,每届都有心理崩溃的学生。所以,希望家长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是最好的学校。”

本刊认为,无论是“超前教育”还是“名校情结”,都是家长心理焦虑的表现,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许多潜在的危害,应该予以克制和消除。对“牛娃简历”,大家一笑置之即可,不必嘲笑,不必愤怒,更不必因攀比而添堵。成才的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又何苦羡慕嫉妒恨呢?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名校上海幼儿园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爱“上”幼儿园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欢乐上海迪士尼
想念幼儿园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