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山佛雕:把灵魂刻进木头的鬼斧神工

2018-11-08 01:19○采
学生天地 2018年31期
关键词:佛像匠人手艺

○采 薇

“冲山”这个名字可能大家很少听闻,可你知道吗?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四大佛教圣地,甚至全国各地大小寺庙的神佛雕像几乎都来自这个太湖边上的小渔村,在日本、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等地也有冲山佛雕的作品。现为国家级文物的上海龙华寺的千手观音像,更是冲山人的杰作。

在苏州冲山村有百十来户人家祖祖辈辈以雕刻佛像为业,从以前家庭的小作坊到现在满街的工厂。如今,虽然不少年轻人都走出村庄做桃核雕刻等赚钱多的营生,但是老一辈雕刻师们仍在坚守着祖辈们留下来的佛雕手艺,而冲山佛雕也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冲山的佛像是活的。都说女娲仿照自己用泥土捏出了人,吹了一口仙气泥人就活过来了,而佛雕恰好相反。冲山的匠人把心中的众生相刻成了佛像,匠心赋予了佛像一种人的灵性。

见自己

漫步在冲山,鼻子嗅到的是淡淡的樟木香,耳朵里听到的是叮叮咚咚的敲凿声,湖岸边上、草丛里、小院里到处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佛像。生意好的时候,佛像比村里的人还多。午后,阳光透过天窗投影到光线暗淡的工棚,木屑扬尘在阳光中。阳光投影在佛雕身上,犹如神光镀金。

在冲山,许多工匠从小就跟着父辈在樟木堆里长大,小佛手、小佛头就是他们儿时的玩具。生长在江南一带的香樟木质地坚韧、轻柔、细密,纹理细腻,花纹精美,非常适合用来木雕,香樟树干散发出的香味还能防止虫蛀。木料一般能存放3~5年以上,让其自然风干,这样雕刻的物件不会收缩和开裂。佛雕工匠们将厚实的木板按照不同比例切割成大小不一的木块,有的用来制作佛头,有的则做成佛身,那些枝桠部分则用来雕刻成佛手。

佛雕这个行当从入门到出师要花很多的功夫和时间。每个工匠要达到出师独立完成一件作品至少要花个三年五载。很多雕佛匠人基本都是从年少起就师承父母。从最开始的原木剖板材到加工、搭架子、雕刻等每个环节都要烂熟于心。

匠人们既要弄懂桌面上大小不一的刻刀、斧子、凿子的具体用途,还要把每尊佛像的容貌和服饰都烂熟于心。心中有了佛,才能跟木头对话,一刀一凿子就是佛像的一颦一笑。

虽然有切割机这样的现代化工具,但匠人们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手工雕刻,在这个充满香樟树的刨花香、木屑的工棚里按照自己的节奏雕刻佛像。他们用平刀刻画佛身上的纹饰,无需借助外力捶打,全凭腕力控制平刀将轮廓粗狂的原木雕琢成慈眉善目的佛像模样。

雕佛如同修佛。修佛就是从一个无知无觉的混沌状态,通过修行一点一点地放下心中各种的纷扰和执念,最后悟出生命的本真。

做佛雕也是一门减法学问,一刀一凿地削掉多余的木料,从模糊的雏形到渐显佛相,本来无知无觉的木头在匠人们的琢磨下变成了充满灵气的佛像。

有人问佛雕匠人信不信佛,那人回答说:“我们天天跟佛在一起,你说信不信?”佛早在不知不觉间刻进了每个冲山人的心里。他们这辈子对佛雕手艺的尊重和虔诚在每天的雕刻劳作中,潜移默化地变成了对佛的信仰和敬畏。

雕佛让冲山人慢慢雕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心态,只想沉下心来把整个人交给这门手艺。当把一块木头雕琢成一尊有灵魂的佛像,匠人看到成品的那一刹那,仿佛觉得自己用慈悲感化了众生。

用一辈子时间去表达对一门手艺的尊重,这种坚持比得上对任何一种信仰的虔诚。

见天地

冲山佛雕虽然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但以前冲山人大多以捕鱼为生。到了解放后,陈翰彪才把这门手艺带回了冲山。

因为躲避战乱又为了生计,冲山的许多佛雕艺人都离开了家乡。陈翰彪12岁就离开了这个小渔村到苏州学艺谋生。以前拜师学艺比现在耗的功夫和时间要多得多。“帮三年、学三年、干三年”,意思是说头三年给师傅当下人、伺候师傅一家,之后才能真的开始学功夫。

陈翰彪很珍视“帮三年”那段日子,因为在雕佛的时候十分讲究心境平和,一旦心有杂念,那一刀下去就会过重,或者线条就会刻歪,一块珍贵的好木材就被废了。少小就离家的少年,生活的学问、做人的礼仪和做事的态度都在这三年中慢慢培养出来。

陈翰彪经常跟徒弟们讲一件趣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他被日本兵拦下了,看到他带着刀具立马对他生疑,后来又看到他手上的老茧,那个日本兵认定他是当兵的,就把他抓回去审问。陈翰彪希望晚辈们在和平的年代能练出更厚的茧来。

这虽然已经是上一代人的故事了,但现在许多冲山的年轻工匠在家里学有所成之后,都乐意像他们那样到外面闯闯。南下福建去学习武派佛雕的尘世味,甚至到东南亚学习那里佛像的素雅。

或许,只有天地的宽广才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格局。

见众生

一个做佛雕40年的冲山老工匠说:“尤其是老一辈的师傅们,最初选择进这个行当都是为了生计,哪有这么多想法。都是做久了,看多了,才知道这门手艺的讲究。”

这位老工匠当初跟了师傅10年,师傅总觉得他不够火候,不让他出师独立做作品。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师傅,自立门户以后他比以前更勤奋。可是忽然有一天他发现,自己根本不会雕了。看着佛头模糊的雏形,他心里就是想不出佛的面相。

于是,他厚着脸皮回去请教师傅,师傅看见他很开心。他看见师傅那张慈祥的笑脸后,心里很清晰地浮现出了一张佛脸。师傅告诉他,一尊佛像好不好,就看你想不想跟他说话。老匠人说:“佛像的面相和规格只有一个,要让每个人看到你的佛像都会感动。这靠的不全是手艺,而是自己的感悟。我现在雕弥勒佛的时候就想着我父亲,他很有福相,村里谁都愿意跟他说话。”

匠人在为佛像开相时,心里除了模型,还有那一张张在自己生命中留下过痕迹的众生相。他们通过佛像在跟我们对话,他们把对生活的感悟刻进佛像,佛像抚慰芸芸众生。

佛雕是机器难以取代的一门手工艺,机器的速度再快、工艺再精湛,都刻不出谁都想跟他说话的相。没有人的灵性,造出来的佛像终归还是一堆没有温度的木头。

佛像微微俯视的眼神和慈祥端庄的微笑会让我们感到,佛对众生的尊重远远超过了众生对他的尊重。冲山的工匠对待佛像的那种专注和讲究,似乎也远远超出了我们对这门手艺的尊重。

猜你喜欢
佛像匠人手艺
方学斌:以匠人之心 著华彩金银
流动的壁画 匠人的传承
老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佛像面前的 菩萨
青年匠人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神级”匠人
王子学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