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区影响成人上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相关因素的CBCT研究

2018-11-09 06:02王小明张博王晶邹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骨面矢状切牙

王小明 张博 王晶 邹敏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2012~2015 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100 例(均为西安地区汉族),女性55 例,年龄18~35 岁,平均年龄为26.6 岁(表 1)。

表 1 100 例样本分布情况

1.2 CBCT扫描

采用韩国怡友pax-zenith3D DCT PRO型CBCT机,扫描参数:电压90 kV、电流7 mA,层间距0.2 mm,曝光时间15 s。拍摄时取坐位,两眼平视前方,瞳孔连线及眶耳平面与地面平行,正中矢状面重合于机器正中参考线,嘱患者平稳呼吸,勿吞咽,正中咬合。

1.3 定点及数据测量

将数据导入Dolphin 11.0软件生成头颅侧位片并头影测量。经Invivo 5软件截取测量矢状面,参考林璐等的方法[4],三维调整使待测牙正中矢状面与牙长轴重合,牙齿切缘垂直于正中矢状截面参考线(图 1)。

图 1 矢状截面的获取

由同一年级硕士研究生2 次定点测量,间隔2 周,取均值。参考夏文倩等的研究[2]定义各标志点及线距的方法,a点:中切牙切缘点;b点:中切牙根尖点;BCEJ(LCEJ)点:唇(舌)侧釉牙骨质界点;o点:唇舌侧釉牙骨质界点连线与牙长轴ab之交点;m点:牙根长轴bo之中点;B1(L1)点:前牙唇(舌)侧牙槽嵴顶点;B2(L2)点:过m点的B1L1平行线,与唇(舌)侧牙槽骨骨皮质外缘相交点;B3(L3)点:过b点的B1L1平行线,与唇(舌)侧牙槽骨骨皮质外缘相交点;B1’(B2’)点:B1L1(B2L2)连线与唇侧牙根表面的交点;L1’(L2’)点:B1L1(B2L2)连线与舌侧牙根表面的交点;B1B1’(B2B2’、B3b):唇侧牙槽嵴顶(根中、根尖)部牙槽骨厚度;L1L1’(L2L2’、L3b):舌侧牙槽嵴顶(根中、根尖)部牙槽骨厚度;B1L1(B2L2、B3L3):牙槽嵴顶(根中、根尖)部牙槽骨总厚度,如:B1L1=B1B1’+L1L1’(图 2)。

图 2 上中切牙矢状截面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13.0软件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各部位牙槽骨厚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为自变量,通过变量赋值使其在数值变量的基础上分析。设定F检验当P<0.05时,变量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当P>0.10时,从线性模型中剔除[5]。各相关因素赋值:①矢状骨面型:骨I类0,骨II类1;②性别:女性0,男性1;③垂直骨面型:均角0,高角1。

2 结 果

研究发现,唇侧根中部位牙槽骨厚度与矢状骨面型及垂直骨面型显著负相关;舌侧根中和根尖部位牙槽骨厚度与性别显著正相关;根中和根尖部位牙槽骨总厚度也与性别显著正相关,此外,根中牙槽骨总厚度还与矢状骨面型和垂直骨面型显著负相关(表 2)。

表 2 上中切牙区不同部位牙槽骨厚度与相关因素的线性回归结果

注: ①P<0.05; ②P<0.01; ③P<0.001

单因素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唇侧根中部,无论性别:相同垂直骨面型条件下,骨I类患者该处牙槽骨厚度均值显著大于骨II类;若矢状骨面型相同,骨II类患者组均角患者牙槽骨厚度均值显著大于高角,而骨I类均角患者牙槽骨厚度均值与高角患者却无明显差异。在舌侧根中及舌侧根尖部:无论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如何,男性患者牙槽骨厚度均值都显著大于女性。关于根中部牙槽骨总厚度:若矢状骨面型和垂直骨面型相同,女性牙槽骨厚度均值显著小于男性;若性别及垂直骨面型相同,除女性均角组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组骨I类牙槽骨厚度均值普遍显著大于骨II类;若性别及矢状骨面型相同,男性骨I类,女性骨II类患者都出现均角牙槽骨厚度均值显著大于高角,而女性骨I类,男性骨II类组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最后,在根尖部:无论垂直骨面型和矢状骨面型如何,女性患者牙槽骨总厚度均值显著小于男性(表 3)。

3 讨 论

3.1 实验方法及结果的可靠性

本次研究进行了上中切牙区牙槽嵴顶、根中、根尖部位唇舌侧以及总的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性别间的关联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剔除了无关因素,仅归纳不同部位牙槽骨厚度与以上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求直观,舍去了对常量这一显著相关因素的罗列,这并不影响实验结果及分析。

本实验在纳入实验对象时,严格执行纳入标准,排除了前牙重度拥挤,过度前倾或直立的病例,因这些因素和前牙牙槽骨厚度紧密相关[6-7],为减小结果偏差,仅筛选轻度拥挤和正常牙齿倾斜度范围的病例。

本研究参考了以往学者的定点测量方法,但除根尖处,还进行牙槽嵴顶、根中处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的测量,较以往进一步延伸,其依据是牙内收时不同部位应力集中不同,造成牙槽骨生物力学反应存在差异[8]。同时,本研究同样使用高空间分辨率的CBCT配合相应的数字化软件,力求实现三维精确测量,大量的学者也证实CBCT在用于牙槽骨厚度及形态的测量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

3.2 实验结果的分析评价

表 3 单个显著相关因素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各部位牙槽骨厚度的差异性

注: ①P<0.05; ②P<0.01; ③P<0.001

本研究还发现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上中切牙区牙槽骨厚度也存在明显差异。Lau等[11]通过研究170 例患者的CT 影像, 将上中切牙根中部唇舌侧牙槽骨的厚度将其分为3 类:B型:偏颊侧, M型:位于牙槽中央,P 型:偏舌侧,并指出多数患者的中切牙牙根是偏向唇侧的,本研究也发现同一牙根水平处舌侧牙槽骨厚度普遍大于唇侧,进一步证实了该学者的结论,说明牙根向舌侧移动的空间大于唇侧。Lee等[12]使用CBCT对韩国成人上前牙区唇舌侧牙槽骨厚度研究发现,上颌前牙区唇侧骨板平均厚度均较菲薄,多小于1 mm,在临床治疗中,相当一部分骨II类患者需要上前牙较大幅度内收以掩饰II类面型,故骨II类患者上前牙区骨板的薄厚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显示,上中切牙根中唇侧牙槽骨厚度以及根中部牙槽骨总厚度均有骨I类>骨II类的情况,这提示骨II类患者本身牙槽骨厚度较同条件的骨I类偏薄,加上需要更大的内收设计,可能加大了骨开窗等不良后果的隐患。孟彤等[1]研究发现骨Ⅱ类病人的上前牙区根中部唇侧牙槽骨较薄,获得相同的研究结论。

有关于舌侧牙槽骨厚度的研究认为,较厚的舌侧骨壁,特别是根尖部充足的骨量,为控根移动提供了保障。本研究发现,在根尖、根中处,上切牙舌侧牙槽骨的厚度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及垂直骨面型无显著相关性,这与孟桐等[1]的研究结果相反,其研究认为骨Ⅱ类舌侧牙槽骨普遍薄于Ⅰ类,结果差异原因可能在于其样本量较小且全部为年轻女性,筛选时并未排除前牙倾斜度过大或者过小,拥挤度过大的病例,定点测量方法也不同于本实验。总的来说,即便上切牙舌侧牙槽骨的厚度在骨I类、骨II类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中,对于骨II类掩饰性矫治患者,医师仍要谨慎因为过大的内收而加载过大的根舌向转矩,进而造成牙根提前与舌侧骨皮质接触。

需要指出的是,牙槽骨板较薄并不是造成骨开窗等问题的唯一因素,操作者内收力度及转矩控制不当也是危险因素。此外,不同个体的牙槽骨在正畸过程中改建的速度和量本身就存在差异,如牙周病患者,其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这些自身因素也不应忽略[16]。但无论如何,不同性别及生长型患者之间牙槽骨薄厚的差异性分布对术前正确矫治计划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次研究对象并未包含低角及骨III类的病例,后期将继续收集更多病例,从而实现更加完善系统的上中切牙不同部位牙槽骨厚度的评估。

综上所述,成人上中切牙牙槽骨厚度受垂直骨面型、矢状骨面型等因素的影响,男性、均角患者前牙内收较为安全,骨II类较I类具有较小内收空间,鉴于其较大的上前牙内收设计更需要谨慎操作。

猜你喜欢
骨面矢状切牙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头顶中间有道棱
——该叫矢状脊还是矢状隆起?
成人不同垂直及矢状骨面型髁突特征的研究
骨性Ⅰ类女性下切牙先天缺失者颏部形态的三维研究
超声测量最小矢状肌厚度在诊治剖宫产瘢痕妊娠中的应用价值
成年骨性Ⅱ类错患者上颌中切牙牙根与切牙管的位置关系研究
运用模型外科治疗上颌骨矢状骨折1例并文献回顾
紫地榆不同提取物对脱矿牛切牙再矿化的影响
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上气道的CBCT研究
微种植体与J钩内收上前牙后的切牙位置变化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