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特色小镇”的源起、发展及启示

2018-11-09 06:07盖艺方尹豪
风景园林 2018年8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小城镇城市化

盖艺方 尹豪

培育和发展特色小镇是在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如今,特色小镇在全国各地建设的态势如火如荼,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密切关注与研究。为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获得更多的借鉴与启示,许多学者对国外“特色小镇”的特点和建设经验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事实上,中国学者研究分析的国外“特色小镇”大多数是发达国家因产业特色而闻名的小城镇。探寻国外“特色小镇”的根源即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历程,能更好地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宝贵经验。

1 英国“特色小镇”的源起与发展

1.1 “特色小镇”与小城镇

英国等发达国家本地并无特色小镇的说法,从人口规模来看,中国学者所研究的英国的“特色小镇”,如英国的温莎小镇有约3.2万人,凯西克小镇仅有约5 000人。对比其他发达国家的“特色小镇”,如美国的格林威治小镇有7万人,法国的格拉斯小镇有6万人。可以看出“特色小镇”没有固定的人口规模,但大部分在10万以内。

通过查阅不同国家对于小城镇(small town)人口规模的规定可知,1997年英国学者斯万认为小城镇人口规模在0.2万~3万人之间,2011年英国皇家统计局将1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聚集地定义为乡村,人口1万~3万之间的部分小城镇为中心镇(Hub town)[1]。德国是一个联邦国家,人口达到 8 180万,德国学者Gatzweiler将德国人口在0.5万~10万之间的聚集地定义为中小城镇[2-3]。美国人口普查局(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定义的小城镇人口为2.5万~10 万人之间。符合这个标准的美国小城镇有 1 023座[4]。法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全国共有3.6万个市镇,其中人口不足3 500人的有3.4万个,人口超过3万人的市镇有231个,人口超过10万的市镇有37个[5]。可以发现,中国学者所研究的“特色小镇”按照各国城镇体系的人口规模衡量,大部分都属于小城镇的范畴,其特色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形成,是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的自然成果。这些被称为“特色小镇”的小城镇更像是一种特色鲜明、功能完整、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城市聚集中心。

1.2 英国小城镇的建设发展

近代城市的发展伴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而产生,也由此开启了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以英国为例,根据城市人口特征的变化,其城市化进程大体可分为2个主要阶段:1)从18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即工业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早期工业化时期,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的“人口集中化”阶段;2)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在应对城市建设的战后恢复时,为了解决城市问题而将过度集中的人口向周边疏散,即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人口分散化”阶段。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两个城市化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1.2.1 “人口集中化”阶段的小城镇建设

工业革命率先从英国开始,工厂企业迅速向城市地区集聚,人口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周边形成了许多城镇群。随着城镇人口增长,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与城市连绵成片,最终被城市吸收,使城市空间快速扩张。从176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1851年,仅仅90年的时间,英国的城市化率就达到了50%,基本实现了城市化[6]。随后,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先后在1900年左右达到了50%的城市化率[7]。

工业化之前英国小城镇的类型主要有3种:1)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拥有良好社区和多样功能的小城镇,如谢菲尔德(Sheffield)、奇切斯特(Chichester)、斯坦福德(Stamford)、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等;2)中等规模的市场集镇,有着复杂的贸易和手工业和内陆贸易区;3)规模较小的一些微型城镇,在17世纪末人口数量还不到800人。

在工业化时期这些小城镇的规模迅速扩大,大致有3种发展情况:第1种情况是小城镇的规模由于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而超越了城镇的范畴,甚至成为中心城市。其中大部分是历史悠久的市场中心,比如谢菲尔德、布拉德福德(Bradford)等,工业化进程加速了他们的发展;还包括一些以港口为主的城镇,如利物浦(Liverpool)、卡迪夫(Cardiff)以及一些度假中心,还有较少的一部分是原生的工业城镇。第2种情况,小城镇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大城市,而在大城市的扩张中被吞并,成为大城市的一部分,如伦敦周边城镇群的人口迅速增长,城镇面积不断扩大,被伦敦吸收,连绵成伦敦的大都市区(图1)。

这两类小城镇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城镇的属性,这也说明城镇随时都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或被大城市吞并。第3种情况的小城镇则在城市化的带动下,虽然未超过城镇范畴,但在规模、功能、产业特色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发展[8]。同时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18世纪也产生了许多工业化的小城镇,包括纺织类小城镇、煤矿类小城镇、冶金类小城镇、交通类小城镇等几种类型。这些小城镇经过发展都具有自己的产业特色,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冶金类小镇斯温西(Swansea)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制铜业在当地的发展,这使斯温西从1798年的一个肮脏、贫穷的小城镇经历了15年的发展而成为了一个拥有旅馆、图书馆以及陶业、肥皂业的优美海滨疗养地。

1 1840—1900年间伦敦规模扩展变化图London scale expansion change (1840-1900)

表1反映了18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50年代英国小城镇的发展变化情况。首先,英国大部分地区小城镇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这表明“人口集中化”阶段,工业化进程促进了一系列小城镇的出现与发展;其次,通过对比18世纪90年代与19世纪50年代具有单一市场功能的小城镇数量,可以发现所有地区具有单一市场功能的小城镇数量大幅下降,小城镇的功能开始向多元化发展;最后,通过对具有多元功能的小城镇的功能占比统计可以发现,大部分区域市场功能仍占主导地位,如东安格利亚地区(East Anglia)、英国中部地区(Midlands),而在受到工业化影响较大的英国北部地区(North),尤其是北部(northern)、西北部(North-West)和约克夏(Yorkshire),工业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表1)[8]。

因此小城镇向着功能更加多元和完善的方向发展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功能的多元化对人口产生的吸引力也进一步促进了小城镇规模的扩大。以1851年莱斯特郡4个主要的城镇—欣克利(Hinckley)、科尔维尔(Coalville)、拉特沃斯(Lutterworth)、梅尔顿莫布雷(Melton Mowbray)为例,通过分析其1851年的职业结构和1801—1951年人口数量的变化特征,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对于小城镇规模的扩大起到重要作用。这使欣克利和梅尔顿莫布雷的人口在100年的时间内超过了1万人,超越了小城镇的范畴①。据1851—1951年的英国小城镇数据统计,有175个小镇的人数突破了1万人(表2、3)[9]。

“人口集中化”阶段可以说是小城镇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小城镇在此阶段与城市系统整合,形成了明确的城镇网络,以英格兰地区尤为明显。同时,小城镇的经济也随着服务性、零售性功能以及制造业的发展而变得更为多元,而多元化的发展也为小城镇吸引了更多的人口,使小城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19世纪小城镇的社会文化发展也更加具有城市属性,它向人们展示着被重新定义的新城镇风貌以及新型娱乐活动的繁荣。总的来说,英国大部分的乡村小城镇在这一时期打开了通往现代城市生活的大门。

但是,发展到20世纪中叶,传统小镇的分布网络已经被城市化、工业化和交通的发展所打破,与乡村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因此小镇的自然属性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的地域性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发展摧毁了英国小镇的乡村属性,让它们从一个独立的小城镇变成了附属层级的、规模更大的城市中心[9]。这使人们开始向往田园生活,城市化进程也开始步入“人口分散化”的阶段。

表1 1790s与1850s年间英国小城镇基本功能变化对比Tab. 1 Comparison of basic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 in Britain between 1790s and 1850s

1.2.2 “人口分散化”阶段的小城镇建设

20世纪中叶,英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0%,“人口集中化”时期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发展,使一批小城镇繁荣起来,但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为了换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牺牲了社会公平、国民利益、生态环境、资源、乡村及农民的利益等[6]。此时大都市连绵区面临着环境质量差、住房拥挤、生活贫穷等城市问题。此时的小城镇也逐渐失去乡村的属性,规模不断扩大,曾经的农田被开垦为住宅、工厂,这使人们开始向往从前的田园生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英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小城镇的下一步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是新城建设,另一方面则是城乡规划相关法规的完善和资金的支持。

1)新城建设对小城镇的影响。

在人们寻求城市新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一些理论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括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伊·马塔提出的带形城市及法国青年建筑师戛涅提出的工业城市等。其中,霍华德于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对发达国家战后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霍华德提出的“城乡磁体”的概念,认为理想的城市应兼有城与乡二者的优点,即城市可以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乡村则有极好的自然环境。根据霍华德的描述可总结出田园城市的特征为:城镇规模和尺度小;城市功能自给自足;生活节奏慢;生态环境可持续;组团布局为田园式;交通网络便捷;社会服务公平;城乡发展一体化[10]。并且每一个“田园城市”之间将通过便捷的交通进行连接,以提供更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服务机会。

表2 1851年莱斯特郡部分小城镇职业结构Tab. 2 Occupationalt structure of selected Leicestershire towns1851

表3 莱斯特郡部分城镇人口数量Tab. 3 Population figures selected

在当时的英国,这种模式实施起来虽然困难,但在田园城市理论提出后,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的探索和实践并未停歇,他通过与开发公司的合作,建设了一批田园城市,如莱奇沃斯、韦林等。

随着政府的介入,英国共进行了3代新城建设。由表4[11]可以看出,第1代新城的建设规模最接近于“田园城市”的定义,但功能上却没有达到“田园城市”的目标:人口规模偏小使新城的公共设施运营困难;人口与建筑的低密度使人们感到生活氛围的缺失;建设的主要目的为了吸纳大城市人口而没有注重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完善。从第2代新城的建设到第3代新城的建设,城镇功能开始逐渐完善,但在规模上却不再是霍华德所描述的小规模小尺度的小城镇,如第3代新城的规划人口已经达到20万人以上,其中英国新城开发最成功的典范密尔顿·凯恩斯规划人口有25万人。

新城的建设与霍华德所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虽然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但新城建设在疏解大城市人口的作用上无疑是成功的。其在远郊区规划设置的新城以及对原有城镇的扩建推动了人口从中心城市向郊外小城镇和新城的迁移,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加快了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小城镇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使更多的城镇通过正常的成长过程和规划系统的正常运转发展起来。

2)国家立法与政府支持对小城镇的影响。

从田园城市到新城建设期间,英国政府开始着手颁布一些指导性的法规来指导城市、城镇及乡村的建设发展。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1909年颁布了《住宅、城镇规划法》(Housing,Town Planning Act)。1932年和1947年的《城乡规划法》(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Act)开始把城市与乡村都放入规划领域的初步尝试[12]。1947年的立法,确立了控制城市向乡村蔓延的法规,把英国小城镇建设纳入了规划的渠道,其第1次明确提出,要遏制城市向乡村扩张,确保乡村的农业和林业用地不受发展规划的影响,同时还明确要对乡村地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进行保护[13],这对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2004年,新修订的《城乡规划法》(Planning and Compulsory Purchase Act 2004)将原来的指导性法规上升为强制性立法,确保了政府可以对规划进行宏观调控。一系列的法律措施使小城镇开始向可持续的状态发展,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注重生态环境和农田的保护,在城镇周围留下绿带,重新将小城镇与乡村结合起来,改善乡村的生活,使城乡一体化在法治的环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表4 英国新城建设情况Tab. 4 Construction of new towns in Britain

在这一阶段,英国已经达到了高度城市化,在之前牺牲了生态环境、农田、乡村等而得到繁荣发展的经济,此时开始反哺小城镇公共设施以及乡村环境的建设。21世纪初,政府不断推动和资助城镇更新,增强小镇活力。2000年起,英国政府在3年内“用3 700万英镑的资金增强对城镇市场的更新,通过100个城镇的1亿英镑项目,以增强作为经济机遇、交通枢纽、休闲与服务聚集点的角色”[14]。因此可以说国家立法和政府支持是小城镇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状态发展的重要动因。

2 英国小城镇建设对“特色小镇”特色形成的影响

随着英国城镇化的推进,小城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有不少小城镇成为了国际上耳熟能详的“特色小镇”的范例,如伦敦附近的温莎小镇(Windsor)以温莎古堡和英国王室文化旅游为主要特色,交通便利,慢行系统完善,环境优美;伯明翰附近的伯恩威尔小镇(Bournville)是著名的基金社区,有着完善的养老社区,功能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小镇”的特征的形成与小城镇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1)交通区位具有优势。英国“特色小镇”的交通优势一方面得益于工业化时期煤矿等资源运输的需要,位于交通枢纽的小城镇在此时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人口分散化”时期由人们对以前田园生活的向往所引发的对城市新发展模式的探索,新城的建设也促进了城镇内部及之间交通的发展,铁路网、公共交通开始逐渐完善。

2)产业的聚集性和主题性。“特色小镇”产业的高聚集性与主题性得益于“人口集中化”时期的工业化发展,使小镇开始摆脱传统的单一市场功能,涌现出一批多元化的小城镇,为产业的聚集性和主题性奠定基础。

3)环境优美,景观风貌具有历史特点,产业与旅游业结合。“特色小镇”乡村风光的保留与历史文脉的延续得益于“人口分散化”时期,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促使英国开启了“田园城市”和“新城建设”的运动,这使人们开始注重城镇的现代生活与乡村的美丽风貌的融合。除此之外,此时期政府对于乡村环境问题的重视,也使小城镇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的保护和乡村农田景观风貌的保护走向了规范的道路,因此英国的“特色小镇”向着更加具有特色的方向发展。这也为现在英国“特色小镇”的产业旅游业结合奠定了基础。

4)配套设施完善,具有功能综合性。“特色小镇”能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得益于“人口分散化”时期,随着人口向小镇和郊区的迁移,小城镇住宅区以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如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住宅为人们提供住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来缩小城乡差距。

3 对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3.1 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

截至2013年底,中国13.6亿人口中有53.73% 居住在城市[15]。因此特色小镇是在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始于2014年12月国家在浙江的实践。特色小镇在浙江的成功实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16年国家三部委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并提出至2020年,将培育1 000个左右特色小镇。同年10月,住建部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的名单进行了公示。2017年8月28日,住建部又公示了276个被认定为第2批全国特色小镇的名单。到目前为止,全国总计有403个特色小镇通过了审核。目前大部分学者以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概念为研究基础,即“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16]。但国家考虑到块状经济的发展结构是浙江省独有的地域特点,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盲目的复制照搬,因此三部委又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

虽然目前中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但中国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尚存在很大的模糊性。浙江省对特色小镇的规划面积要求为一般不超过3km²,而全国特色小镇建成区的用地规模有大有小,最大可达56km²,最小仅有0.24km²。浙江省未对特色小镇的人口规模提出具体要求,但通过对全国第一批特色小镇镇区人口的统计可以得出,小镇人口规模有的低至500人,有的则高达16万人[17]。所以盲目的借鉴与模仿国外“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产业结构和城镇规模是不可取的。

3.2 启示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的阶段,相当于英国的“人口集中化”阶段逐渐向“人口分散化”阶段过渡的时期,借鉴英国小城镇建设的经验教训有助于避免特色小镇建设进入误区。

1)重视特色小镇建设规模规划与小镇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英国第一代新城建设的失败以及新城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的趋势反映出城镇功能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人口规模的支撑。同时,城镇的生活氛围以及功能的综合性在对外来人口的吸引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重视产业特色的发展。英国的“特色小镇”是小城镇经历了工业化的积累、产业转型以及在达到高度城市化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逐渐形成的。而中国虽然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50%,但是由于缺乏原始积累的过程,缺少工业化的积累,中国小城镇的特色本身并不鲜明,因此特色小镇的核心“产业特色”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并不是引入部分公司企业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形成完整产业链,才能够健康的运转。

3)重视小镇的历史风貌与地域性特点的塑造。由于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在历史遗迹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公众意识上相对薄弱。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要起到指导作用,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时候避免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只有在保护好地域性特色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才有机会将产业与文化相结合,共同促进特色小镇的发展。

注释:

①《剑桥英国城市史》中将18世纪小城镇的人口限制在10 000人以下。

② 图1引用自参考文献[4],表格引自参考文献[8][9][11]。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小城镇城市化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特色小镇”切莫成为“房地产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