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文化在武汉城市建筑艺术中的设计表现

2018-11-09 12:00杨黎王锟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武汉

杨黎 王锟

摘 要:楚元素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形式留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系之中,并对其自身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统一具有深远意义。建筑与文化的紧密联系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课题,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发展现象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着文化的特质与根基。以湖北地区的楚文化孕育出来的建筑为例,通过分析其建筑特点、风格、形式等,从而探讨楚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楚地文化;武汉;建筑艺术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农村社区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身处长江沿岸的都市武汉,在多元化的楚文化影响下呈现出充满地域性和多样性的建筑风格特点,而在这其中的现代建筑与楚文化的融合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黄鹤楼仿古建筑的开始,到湖北省博物馆保留了古建筑的形式并以楚建筑符号丰富其内容,后来又有了武昌火车站、湖北省博物馆、湖北出版文化城等更具楚风楚韵的建筑。

一、楚建筑中的元素

楚文化起源于以湖北荆州为中心的长江流域,在荆州城西南部和城东北部区域相继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都表现出早期古代文明的历史序列。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国力强盛且发展稳定,为楚文化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楚国疆域的扩张和民族类型的交融,楚文化在集权统治和开放政策的促进下,在春秋中期以后(公元前4-5世纪)形成了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蛮夷文化为客体的多元文化发展体系;在与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以长江为轴线的南部地区,并日渐发展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建筑的风貌与形式可从当今考古的楚地民俗、文学艺术和绘画雕塑等方面得以体现。其起源于东周,于春秋时期发展到顶峰,形式繁复,气势恢宏,是中华民族建筑文化宝库中的精髓。楚国建筑没有像青铜器皿、陶等物质文化一样遗存,随着朝代的更替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楚国的建筑,我们只能通过历史记载与考古挖掘出的遗迹和遗物领略其风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相关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观阙、堂等不同功能的建筑。《楚辞》中有“高唐之观”的说法。观阙是宫廷大门外的建筑,称观,是因为人可以站在上面瞭望、防御和守卫。有专著对其解释是:“阙,观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以此可知阙是放置在门两旁的,用来衬托主体建筑。阙是观式建筑的一种,立于宫殿大门的左右两侧。

第二,建筑单体本身形态具有恢弘的气势,多种营造手法的结合呈现出其壮观的艺术形象,同时要求进深较大。在建筑风格上,崇尚先筑高台,再于高台的基础上构建建筑单体或进行单体的组合,多层屋顶的采用也进一步展现了建筑厚重高大的形态特征。此外,楚建筑丰富的装饰手法为楚建筑的富丽堂皇增色不少。

第三,建筑中檐口瓦当的装饰纹样也进一步反映了楚人好装饰喜华美的审美特征。楚国屋顶与明柱、围栏等呈垂直相交之势。此外,楚式屋顶造型中层层叠加的屋檐强化了建筑的厚重感与动势,同时,在屋脊、局部的装饰上使用曲线,避免了整体视觉形态上的呆板。从设计手法来看,层台累榭在视觉效果上体现出错位手法叠加出的灵动之美。其屋顶追求着深广的视觉效果,结合穿斗式、抬梁式的房梁木构形式扩展屋檐的面积,屋顶彰显大气之美,所以重檐是楚式建筑的又一大特征。

第四,建筑粉饰的楹框,楚建筑章华台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红色。在《大招》中 有“夏屋广大,沙堂秀只”的描述,这里,沙堂指的是用丹沙涂抹的楹楣。从这些历史文献中我们得以了解楚建筑装饰的色彩倾向。最具代表性的楚国建筑之一便数楚章华了,章华台是东周时期楚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是专供楚国国王及高级贵族出行游乐而居栖的离宫。

二、荊楚风格建筑的尝试与探索

武汉作为中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其不同时期的建筑都是城市发展丰富的载体,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岁月。目前能够继承荆楚文化特色的建筑物虽然很少,但能够完整保留下来的那些代表着极具有深刻人文意义的建筑代表作,则使荆楚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焕发了生机。现代建筑中加入楚元素的在武汉地区也有许多,正是通过这种传承历史文化的方式,使其现代城市注入了传统文化的血液,同时也为后人学习和传承荆楚文化指引了方向。其中坐落于武汉市的几个地标性建筑中,楚元素的艺术特色尤为突出,例如:

(一)武昌火车站

武昌火车站作为武汉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既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又是重要的城市窗口和聚集区。在总体布局上,整个建筑呈中轴对称布置,倾斜的石材与玻璃墙面结合突出的大坡顶,以强烈向上的趋势表现楚建筑挺拔的美感,呈现出丰富的美学特征以及荆楚建筑群的布局特点;在整体造型上,以叠台的形式去重组站房和高架平台的对话关系,并采用了当代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荆楚文化的元素来体现“层台”的效果,就像楚建筑中的台筑,充满着恢弘大气的空间意识形态,这正体现了楚人强调建筑形式整体性的美感,认为使用体量较大的块面可以使得建筑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特点,从而形成“层台累榭”的荆楚建筑特征;在屋顶样式方面,其四角望楼的屋顶型制蕴含着汉阙的建筑理念,而楚文化对于汉代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采用汉代屋顶型制则是在武昌独特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脉基础上体现出强烈的象征性意义;在主站房的外立面的设计上,为了避免造型的呆板,以现代的装饰形式和材质与虚实相间的沿墙立柱,来营造出一种饱含节奏美的韵律感,这种中轴对称的美学特点和层次丰富的建筑语言表现出了楚建筑气势恢宏的形式特征,并使建筑细部得以凸显从而强调其作为交通建筑的功能性。

(二)湖北省出版文化城

凤作为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汉代《白虎通·五行》中就提到楚人的祖先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这里的鸾代表的就是凤,故楚人有尊凤、拜火和拜日的习俗。凤作为楚人想象出的吉祥物,在楚建筑中常以充满艺术性和抽象性的凤纹形象作为装饰纹样。凤纹特征多样,在形态各异的凤鸟形象基础上还伴有各种几何纹、波浪纹和祥云纹形成独特的形式符号。湖北出版文化城(崇文书城)主体建筑中双塔顶部的飞檐造型取意于楚文化中凤的意象,表达楚凤宽阔飞出的灵动感和力量感;而双塔的玻璃幕墙则宛如蛟龙腾空而起,动感十足;双塔中部对于功能性设施的布局处理也体现出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的设计思路,这着重表现在将设备间和电梯间升高并取圆形收边的设计手法,取意于火与日对于楚人的特殊含义。整座建筑以简洁但不失细节的造型,对于荆楚符号的细节进行抽象再生成,其中造型设计来源于“编钟”,其中建筑窗形为编钟上的突起形态,不仅可以展现荆楚文化元素的原本风貌,而且以引用丰富的历史艺术元素引发人们的千古悠思,营造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而表达对荆楚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

(三)湖北剧院

湖北剧院与武汉古建筑代表之作——黄鹤楼遥相呼应,又坐落于充满革命色彩的首义广场对面。建筑主体为鼓形,并与其屋顶图案相结合,营造出鼓琴合奏的浪漫典雅之氛围;建筑立面丰富的层次变化形成中国古代歇山屋顶的轮廓。整个建筑体量的设计体现了均衡的布局特性,在《楚辞》中“登苍天而高举兮,历众山而日远,观江河之纡曲兮,离四海之霑濡”就体现出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楚文化的宏大气势,而对于恢弘的建筑体量与空间表达则是楚建筑形神之美的体现,从而使得湖北剧院同周边的黄鹤楼、白云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形成古今相融的历史脉络。建筑造型设计以“黄鹤、鼓琴、歇山”为理念,采用传统楚建筑的特色局部和装饰细节以体现建筑空间的文化韵味;侧面外观有如黄鹤般展翅腾飞,表现了楚人对于尊凤崇鸟的传统;而楚文化中有着趋吉避邪的传统,故在建筑造型方面多雕刻黄鹤、凤凰以求吉利,展示了荆楚风俗中“人神杂糅、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而存在于建筑形式背后的文化特质,正是体现了楚文化在神话传说时代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楚辞》《离骚》中充满活力的神话浪漫想象和楚建筑艺术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以及老庄的“自然、朴素”的美学思想。

(四)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作为弘扬历史文化的功能性建筑。运用了荆楚文化中的红黑色构件及独特的图样装饰,而红色与黑色作为荆楚文化中的代表色,源于楚人尊祖的习俗和对于图腾信仰的观念;红黑两色的相融有着阴阳调和之意,《国语·楚语上》中提到,灵王所筑章华台有“彤镂”之美,说明著名的章华台也以红色为主基调。在楚建筑颜色装饰中常以“天玄地黄”为设计基调,其中玄为黑,即屋顶以黑色为主,其他装饰图案以红色为主,二者相互协调。在整体建筑设计上运用了丰富的外部形式语言,如荆楚建筑的中轴对称、多层宽屋檐、大坡式屋顶等形式,体现了楚式建筑中的屋檐构件等设计以精致巧妙的结构美感呈现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屋顶设计方面以各式房梁木构样式并结合其特点,形成造型优美且装饰样式丰富的大体量的屋顶形式,形成以重檐为主要的建筑特征。这些元素在许多史料及出土的文物中都得以考证,湖北省博物馆在设计上通过这些楚文化特有的形象符号向世人展示了楚文化的丰富内容,叙述着楚文化的悠久历史,从而体现出荆楚文化的地域性特色。而建筑室外环境以自然园林的特点进行布局,与建筑主体相融并营造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五)洪山广场

洪山广场的设计上从荆楚文化的角度出发,楚人自古就有尊凤的历史,其影响渗透到诸多领域,故在城市广场景观中使用具有历史文脉的符号,有利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洪山广场在设计上就是将楚人图腾凤鸟的形象进行简化抽象,提炼成符合现代审美观的形象,并将其运用在整个造型上。在建筑功能上,设计者巧妙地将美观性与功能性融为一体,即将凤鸟浪漫又变化莫测的形象规整为均匀对称的样式;且在浮雕设计中将凤图腾这一意象作为中心,并结合车马出行图、击鼓舞蹈图和撞钟击磬图,向世人展示了荆楚文化风俗的丰富内容;而以浮雕和壁画同“凤鸟”形象的结合,更在传承凸显荆楚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重构了传统荆楚建筑的形式;下沉式广场的中心地面以4458块花岗石重新将楚人图腾凤鸟的图案展现在世人面前,整块铺装面积占地2500平方米,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广场花岗岩铺装,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城市广场上留下了荆楚文化的烙印。

三、楚文化藝术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研究与了解,总结出楚式建筑好装饰、深出檐、高筑台的形态特征,归纳出其恢弘壮丽之美;其视觉特征在形态的个性化异变与组合中将得到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楚建筑喜用红色进行装饰,黄色同样引入到色彩方案中,同红色与黑色并列为荆楚风格建筑探索中的三大色彩方案。

在武汉的城市化建设中,荆楚文化的元素也在不断融入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之中,同时在以全新的设计方向去展现楚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在武汉城市建筑的变迁历程就可以看出,荆楚文化与当代城市建筑艺术的融合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武汉文化的象征黄鹤楼的仿古建筑模式,再到湖北省博物馆所体现出的楚建筑符号和仿古建筑模式的双重特点,后来出现的湖北省出版文化城、武昌火车站等都是楚风楚韵与当代建筑得以自然融合的建筑范例。

荆楚文化是华夏文明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武汉城市建筑文化的灵魂所在,对武汉建筑设计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对于当代的武汉城市建筑创作而言,一方面要继承荆楚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对外来文化和建筑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学习和继承,以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为基础,辩证去看待荆楚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从而丰富我们的城市建筑设计思维。因此,未来设计者依据城市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资源条件等方面,确定城市性质的定位,提炼荆楚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将荆楚建筑语言中的空间格局以及装饰艺术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加以运用,从而为当代城市建设注入文化的血液,实现传统荆楚文化意识形态的创新。

荆楚文化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繁盛的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完整的建筑系统,到当今的现代建筑体系对地域性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都体现出楚建筑艺术的丰富延续性和强大的影响力,对后世中国建筑艺术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我们创造当代荆楚建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陈金栓.楚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典型元素应用[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02).

[2]王琨.浅议武汉建筑与楚文化[J].四川建筑,2005,(12).

[3]张振宇.武汉现代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表达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09).

[4]郭和平.当代荆楚建筑的设计方向[J].长江建设,2004,(04).

[5]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武汉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挺住
决战武汉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