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科院创新入馆培训模式,助力阅读习惯养成

2018-11-09 10:22施小青
卷宗 2018年22期

摘 要:智能手机方便快捷到各个区域轻轻一触一扫的使用感受,物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被限制在手机上成为手机奴,每天在手机上消耗相当多时间;手机更是广大学生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很多学生经常只带手机进教室,作为学生最起码的书本笔记本与笔的标配都消失了,从形象上看实在让人恐怖,从实质上说通过手机获取的更多的是碎片化信息,不是系统的知识。全面数字化时代,我们不能抹杀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但是绝不能让手机成为唯一的娱乐消遣工具而寸步不离。我们既需要现代化的大众阅读碎片化阅读,也需要传统的教育阅读专业模式的深度阅读。本文是对在新生入馆培训中融合阅读推广,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不要让手机磨灭学生的理想和热情的一次经验总结。

关键词:新生入馆培训;资源推广;阅读习惯养成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在2018年2月1的《图书馆杂志》上发文:无论社会、经济和技术如何发展,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传统意义上阅读就可以分为大众阅读、教育阅读、专业阅读等,阅读的目的也可以分为功利性、专业性、休闲性等多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阅读,这是一个大阅读的时代。

我国高职教育提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抓好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推行三全育人:组织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时间包含从学生进校到离校的每一天,即学校倡导的“千日计划”,全面引导学生树立踏实努力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教师和学生无疑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既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属性。几十年前有梅贻琦校长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是大师之谓。今有习主席在十九大会议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等。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无愧于心......永远是不过时的座右铭。要培养有人格有担当有理想的学生,必须从日常小事做起,点点滴滴渗透进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从以上角度出发,我们学校为争创双优双高,在思政方面已经创建了思政精品课。我们图书馆作为学校非常重要的提供学术资源、传播文化正能量、创造学校良好风貌的特殊服务窗口,是学校环境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工作人员处于服务的第一线,可以说是落实服务育人的直接代言人,更应从自身的工作角度出发秉行不忘初心的决心与宗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新生快速有效地熟悉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馆从2012年开始每年10月份都举办新生入馆培训,同时不断进行改革,从服务水平、服务层次、服务质量上努力向精品化靠拢,以更好地贴合学校关于三全育人的宗旨与千日计划的目标。图书馆从自身特点出发,从学生进校的那一天开始从第一次进图书馆开始,广泛宣扬阅读习惯的养成,从纸质书到数字资源,全方面推广阅读自治,不要让手机消灭了梦想与战斗力。2017年的新生入馆培训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在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实践考试等环节进行全面改革,着重体现可操作性,将面授、学生自助学习、考试、阅读推广作全方位贯通,巩固学习内容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以及阅读习惯的顺利养成。

具体亮点总结

1 全员参与,体现三全育人,激发工作人员的强烈责任性

在蔡吸礼、冯康新两位领导的牵头下,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动员图书馆的每位同事,开研讨会、小组讨论,每个人从自身掌管的工作角度出发出谋划策,编写题目,汇总后筛选修改,题目标准化,最后建成培训考试题库。

2 在校园网及微信、微博發布培训通知(见附件)

由张泽华、傅莹两位老师负责,充分利用校园数字网及图书馆微信微博平台(博学易知考试平台),发布培训通知及上传相关培训材料,并多次测验整个流程,确保学生能在微信微博上看到与培训有关的通知及所有材料信息,确保顺利完成测试环节。

3 培训形式与内容的改变

本次新生培训在形式与内容上改变最大。

根据图书馆最新的数字资源购买情况与可使用情况对培训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培训方式改为“上一堂课→考一次试→刷卡进馆借一本书”的流线操作。通过对各学院新生的面授与当场考试,以及每个学生进馆借书等环节相结合,把新生培训落实到以学生实际操作、真正掌握对图书馆资源的了解与运用作为培训目标。上传的内容包括:1、入馆指南2、开馆时间3、馆藏分布4、入馆须知5、借阅须知6、图书检索流程7自助打印复印使用说明8、免费无线上网细则9、楼层与设备介绍10、题库

4 图书馆与学院信息互通、协调配合

通知中详细说明学生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了解先前已经上传在微信微博的有关图书馆的1到10的内容;考前认证;备足电池与流量;熟悉微信平台测试的页面流程等等。

比如工作人员把每个学院的培训与测试情况反馈给各学院负责人,对于因某种原因未能准时参与培训、测试、借书的同学,请各学院通知学生择时完成。

5 设立场外指导老师

除了讲课的老师外,针对新生不熟悉校园及图书馆周边场地设立场外指导老师,保证每场培训有序地进行,同时从心理学角度讲也能让新生感受到老师的细心周到与关心,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并产生亲切感归属感,把离家的不适感降低到最低。

6 在计划时间内分14个场次完成对3500人次左右新生的培训。

7 培训效果

7.1 确保新生快速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培训前新生来图书馆普遍存在“很盲目又费时”的现象,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个阅览室?怎么才能借到想要的书?如何借阅?怎么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等等。

这次培训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训效果比以往更理想。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培训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极大提高了应用图书馆各种资源的能力,比如每个馆按专业并按书号排列,数字资源的种类,各类考证考试的培训,数字报刊等等,其它还有对图书馆微信,移动图书馆等功能的了解,知道这些资源都可以免费使用并知道该如何使用,这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图书教学资源应有的作用,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从进校到毕业不同阶段充电学习的培训资源,非常有价值。

7.2 进馆人数与图书借阅数量大幅度上升

本次培训是面授、考试、进馆借书三个步骤一次性到位,图书馆的人气很高涨,从另一侧面也促进新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3 可以确保评估指标及时在平台发布并反馈给二级学院

从整个流程和我们的预期目标来看,这样的操作比以前的做法要理想很多很多,因为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所有操作,便利又快速,符合学生的愿望;又能在第一时间从后台看到学生的参与情况,并在图书馆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同时反馈给二级学院的负责老师,让学院老师及时了解本学院新生的培训情况并能对照其他学院的情况,对未能按时参与培训和考试或借书的学生提供后续完成的机会。

7.4 通过完整的一轮培训,新生体验到了图书馆理想的学习环境,从而选择图书馆作为晚自习场所,提升了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

艺术、工商、信息等学院把新生周二、三、四的晚自习安排在图书馆,这是一个新的举措,也是图书馆发挥自身价值的有效方式,不仅有助于图书馆资源被更广泛有效的利用,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继续保持或养成良好的学习阅读习惯,不至于在进入大学后让手机消灭了热情与理想。

新生培训若要能走得更远更理想,就要和学校的大思政及千日计划结合得更完善一些,利用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把文化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日常的事务当中。

参考文献

[1][1]陈超. 用设计思维建设,用连接战略发展——大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思考[J]. 图书馆杂志, 2018, 37(1):4-7.

作者简介

施小青(196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