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视域下高校资助有效路径研究

2018-11-09 10:52张照元吕志娟
科教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

张照元 吕志娟

摘 要 推进精准扶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高等院校是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主要基地。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通过挖掘高校学生精准化资助工作的深层含义,分析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进而提出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的有效路径。实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精准扶贫”,要以贫困生的需求为导向,瞄准资助的主要对象,聚焦贫困生的主要需求,挖掘高校资助潜力,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来建立“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学业帮扶”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的综合扶助体系。

关键词 精准扶贫 高校资助工作 贫困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05

Abstract Promot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is the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re the main bases for the country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alents. It is the most effective "hematopoietic" poverty alleviation to realize the precision of the work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excav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ecision of univers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funding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precision work. The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for the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needs of the poor students, aiming at the main target of the subsidy, focusing on the main needs of the poor students, digging up the potential of university funding, and establishing the "Internet +" and large data "Physical assistance" and "spiritual support", "economic assistance"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cademic help" and "individual growth" combination of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

Keywords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university financial assistance; management of poor students

自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国家对扶贫工作做出了新一轮的全面部署,在扶贫举措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考察时提出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 成为全国人民热议的话题。

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一直是国家教育扶贫工作的重点。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年)》,从顶层设计层面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新时期,在精准化视域下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已然成为新时期高校资助工作新的目标和任务。

1 精准化资助的内涵

“精准化”一词最早在管理学领域被提及。“精”主要指简化、易操作,“准”主要是指对象定位的清楚。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际,我们将精准化资助的内涵从对象、目标、方式、体系这四个方面解释:

一是资助对象的认定要做到“扶真贫”。即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识别出来,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实现资助对象的甄别的精准化。

二是资助目标要明确。即针对学生的需求,从物资、精神、心理、发展等方面对学生的资助目标进行细分,从而确定对学生最有意义的资助目标。

三是资助举措要适用。要根据学生致贫的原因、困难的等级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资助方式,确保不同需求学生群体资助措施的精准性。

四是资助体系要健全。完备的资助体系是资助意图贯彻可靠保障,健全的资助体系可以为实现资助目标提供方向指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精准化资助内涵界定为:在完备的资助体系保障下,对受助学生群体进行科学准确地甄别,并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施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助力其成长成才。

2 当前高校资助的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多通过现有的“奖、勤、补、助、贷、减(免)”相结合的资助体系,以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基础的生活需要,无物质方面的顾虑,从而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然而,由于受助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高校建设的不适性,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亟待解決。

2.1 高校資助工作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的通知》要求,高校资助部门原则上按学校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在现有编制内调剂落实编制,并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然而,虽然我国的高等院校都设有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多数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专职工作人员配备并没有达到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此外,高校资助工作又任务繁重,既要完成资助工作任务并确保工作的精确性,又要进行资助政策的宣传及资助育人等工作,工作任务之大可想而知。缺编运行势必会造成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不够,个性化服务不足。

2.2 资助对象的认定难以精准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基本流程为,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学校资助管理部门依据《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材料来了解其家庭经济状况。除此之外,一些高校为了补充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情况等,会组织学生对申请资助的同学进行民主评议。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资助对象认定的精准性。第一,相关政策用以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条件较为模糊,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高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认定办法。第二,在材料审核方面,家庭情况调查表内容的真实性难以保证。由于学校和当地民政部门都很难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逐一核实,无法辨别材料内容的准确性,不能保证认定结果的公平性。第三,由于评议小组未必对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完全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等,使得民主评议的精确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3 资助目标的制定难以精准

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目标主要集中在解决学生的物质困难,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帮扶以及受资助后的心理引导往往容易被忽视。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满足学生基本物资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同学更敏感,融入感较难建立,综合素养、社交技能和格局视野等相对欠缺,这些都很难单纯地利用物质资助来解决。而部分受助学生缺少自立自强的意识,缺少诚信意识,缺少感恩回报社会的意识,资助工作本身的育人诉求和人文关怀被弱化,无法实现物质资助和精神资助的有效结合。

2.4 帮扶措施的实施难以精准

由于家庭支持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不同类别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需求有所差别。对于不同年级或处于不同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个体发展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当前,各高校资助部门往往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从而忽略各类困难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导致资助工作缺乏及时有效的动态分析,帮扶的形式单一。这种片面地追求资助的广度而缺乏对不同类别或不同时期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换位思考,容易造成资助工作“供需”矛盾,将会导致资助工作缺少个性化和精细化,使得资助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2.5 资助工作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资助工作程序创新还处于低位。各高校还在采用传统的人工填写材料、审核数据,再导入信息平台的办法。这相当于把传统的工作模式搬到网上,将纸质版变为电子版,没有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由于受助人数较多、数据量庞大,这种办法不仅效率难以保证,还容易出现人为错误。使信息化平台的效率和效能大打折扣。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平台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机制,无法对资助目标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得资助目标的实现与否、资助效果的好坏难以评估,资助的时效性难以保证。

3 精准视域下高校资助的实现路径

3.1 规范资助制度,完备组织结构

规范的资助制度是有效资助的基础,完备的组织结构是精准资助的保障。为此,高校应全面准确理解把握国家资助相关的政策要求,多方面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状况,深刻剖析当前学生资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科学地修订和完善资助制度。一般来说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切实学懂弄通国家的资助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相关的配套制度。二是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助学制度。组织是目标的承接单位,也是目标的实现单位。完备的组织结构可以将繁重的高校资助工作按模块细分,以提高工作的精确性。此外,通过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专兼结合的资助工作队伍,可以充分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并为学生们提供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的服务,提高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3.2 精准甄别,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

精准客观地甄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前提。只有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甄别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资助工作的精准度。首先,在“互联网+”和云计算发展的帮助下,可以综合考虑学生的家庭收入、致贫原因、教育支出、健康状况、家庭人口数等因素,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模型以及学生贫困程度的量化评定公式,为资助工作提供可参照的统一标准。其次,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应充分征集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观察员即基层组织认定与辅导员意见,结合客观标准与学生主观需求,联系学生生源地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综合认定学生困难情况。再次,要建立动态的反馈机制。通过常态家庭经济困难认定与突发致贫认定相结合、学生受助情况和家庭经济变化情况相结合,以学生当前状况为基础,适时更新数据库,促进家庭经济情况常态认定的精细化、实时化。

3.3 靶向资助,施行多维度的帮扶举措

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开展资助工作是精准化资助工作的重点。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受助学生的需求差异和阶段差异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用丰富的内容和学生习惯接受的形式,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构筑以精准化的资助为核心、以共性的资助为根本、以个性的资助为突破的构建分层次、分阶段、分重点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最终实现受助学生群体的靶向资助。此外,通过改变现有单一的学生资助工作体制,将物资帮扶主导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转变为“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相结合、“学业帮扶”与“个性成长”相结合的多维度综合扶助体系。

3.4 科学评价,提升资助工作的实效

建立科学的资助绩效评价体系重在找出资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改进方式、提升工作品质。(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资助工作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助政策是否落细、落实;二是资助育人作用是否发挥;三是资助效果是否显著。因此,科学的资助绩效评价,应基于资助高校资助体制、机制的构成,更应关注受助个体的状况。既从整体层面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还应从个体层面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效果。这种个体层面的资助效果评价既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物质条件的提高、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精神文明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包括资助的宏观社会效应、对资助政策公正性的回应等隐形效果。通过建立科学的资助绩效评价体系,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正面的反馈,可以促进资助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使得资助服务精准及时、准确到位。

参考文献

[1] 刘晓杰.“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5.

[2] 董志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7(3):179-181.

[3] 张楠.“进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J].科技视界,2016(5):142.

[4] 张震宇,赵发荣.高校贫特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帮困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67-68.

[5] 杨红波.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有效性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4(7):70-73.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
精确理解“精准扶贫”
浅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精准扶贫问题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大学生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论高校“智库”扶贫工程的实施及推广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