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山东鼓子秧歌传统艺术特色

2018-11-10 08:40杨思思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
关键词:重温艺术特色

杨思思

【摘 要】笔者从事民间舞教学工作多年,对地域秧歌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山东鼓子秧歌,一直力求通过对鼓子秧歌的反复学习和研究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鼓子秧歌不仅是民间舞课堂中的重要部分,近些年随着社会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宣扬与关注,鼓子秧歌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甚至在港澳地区也留下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印记。本文再次对鼓子秧歌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在温故而知新中总结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民间艺术。

【关键词】重温;鼓子秧歌;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22-02

一、寻其根溯其源

鼓子秧歌是我国山东济南地区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舞蹈。据记载最早出现在济南商河县。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河堤都尉许商开凿商河,为祝贺运河开凿成功民众们自发鼓伞齐舞来表示庆贺,鼓子秧歌因此而来。如今,“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和“鼓子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民间舞蹈”。其中最威猛潇洒、刚劲火爆的则属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早期也被称为“打鼓子”、“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问到鼓子秧歌的出处,鲁北地区的老民间艺人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源自武术门派中的“大、小红拳”,武术中的许多动作就成为了鼓子秧歌舞蹈中的重要动作语汇,而让鼓子秧歌看似锣鼓喧天、纷繁复杂的热闹场面却是依靠秧歌舞蹈阵型的烘托。鲁北地区历史上兵火征战、屡遭涂炭,战争不仅锻炼了这里的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也使他们学会了战斗,并把战斗中某些手段融入进民间舞蹈,经过百年岁月的洗礼,创造出带有强烈军事、武术烙印的鼓子秧歌舞蹈。不仅如此,鼓子秧歌的形成过程中还吸收了抗灾、劳作、祭祀、军事、杂技等社会活动的原始素材,变幻莫测的一百多个秧歌场图,则是借鉴了军事战阵、吉祥图案、土木建筑、生活用品、动植物等形象,经过世代的传习和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是鲁北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鼓子秧歌从类型上分为文场秧歌、武场秧歌和文武场秧歌。文场秧歌主要由女性、老人和幼童进行表演,表演时有鼓乐伴奏,同时还有一些秧歌曲的配唱,表演的内容以秧歌舞、跑场、打趣逗乐为主。武场秧歌比文场秧歌场面更为丰富一些,鼓乐更加热烈一些,同时还伴有壮观的舞龙舞狮表演。文武场混合秧歌多在秧歌开始或结束时,不同的角色形象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热闹纷繁的场面。

二、经典传统的表演模式

传统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进街和跑场两个部分。进街是秧歌队从排成队伍到达表演场子之前的演出,演出的场景一般就是村里的道路,演员边行走边舞蹈,如果有两个秧歌队在村里相遇,则有一方需要暂停演出,等对方演出完毕之后再进行表演,甚至会出现两个秧歌队互相比赛的场面,表演过程十分热闹。进街表演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秧歌队宣传的过程,如果进街表演的效果比较好,则观众会到广场观看演出。跑场实际上就是秧歌队到达表演场地进行正式演出,表演场地一般是广场,演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打场子”,利用打场表演来让观众为秧歌队腾出更多的空间,便于演员演出,打场的方式比较多,例如可以用武术表演(三节棍表演、九节鞭表演等),还可以用高跷圆场的方式;接下来是“按场”,主要是布置乐队,将所有的乐器放置在场子正中的后方,秧歌队朝向大鼓表演,“按场”的表演最为丰富也最好看,一般都會按照固定的场图来进行走场,表现的项目、段落也比较多;最后是收场,在山东鼓子秧歌中名为“刹鼓子”,即演出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演员进行收尾演出,收尾演出比较随意,一般是由伞头领着所有演员进行混合表演。很多看过鼓子秧歌的人,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受,对其变化莫测的阵形变化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不管怎么跑、多复杂、多少人,从不会出现混乱、或有表演者跟不上的现象,真是让你人琢磨不透。实际上,跑场不乱不是因为别的原因,而它的奥秘就在于“场图”。场图是鼓子秧歌舞动时的路线,鲁北人也叫它“场子”。

三、独具一格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角色

鼓子秧歌表演是由多个固定角色构成,有其规范的组织形式。炮手,秧歌队进、出村必须要放炮。炮手是秧歌队的开路先锋,一般人员设置为两名。队伍行进过程中炮手将土炮引爆以壮声势。探马,是过去负责演出场地的勘察选择和打场子等联络准备工作的人,过去骑着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本秧歌队负责人之间传递信息。探马一般是两人,由壮年男子担任。当秧歌队上路后,探马则往返于演出场地在秧歌队之间互通联络;现今的探马已经不再使用马匹了而是改成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了,虽然古风丧失,但古意尚存。伞,是指有一定高度的黄围子伞,三面是一个平整的圆形,多用红色和白色布料来制作。头伞,多装扮成为白衣白髯或者黑衣黑髯的老者,实际上也大都是有一定年纪的人来担当,但是玩伞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要求表演人员必须身体健康,强壮有力并且有持续性。花伞,因其装潢得颜色绚丽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花伞的服饰一般也比较鲜艳,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即哑铃状铜铃。秧歌队中花伞与丑伞的数量要一致。鼓是鼓子秧歌中的主力,由年轻壮实小伙子来担当,每人左手持双面圆鼓,用木棒击鼓,边跳舞边敲鼓。花则是女角,由女性穿上色彩斑斓的花衣服来扮演。博士,一般来说,博士和伞都由一个人才担当。“博士”顾名思义即是见多识广、精于秧歌活动和表演的人,是指秧歌的编导者。“十五博士”也就是指年过花甲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多是村里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更高手,曾备受乡里称颂,年事高后专门从事秧歌教练、表演指导工作。为了使鼓子秧歌这一民间传统技艺得以继续延续和发展,这些花甲之年的“十五博士”还在不遗余力地工作着。他们各自身怀绝技,将场图熟背于心,通过各种方法训练新手,有条不紊、准确无误地跑出各种场子。十五博士是鼓子秧歌得以继承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与拥戴,他们对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功不可没……

(二)稳、沉、抻、韧的动作特点

稳、沉、抻、韧是鼓子秧歌从乡土民间到舞台艺术这一发展过程中总结凝练得出的典型动律特点,它一直蕴藏在鼓子秧歌的舞蹈流线里。

稳是一种气质体态,男演员双脚自然站立目光坚定、稳如泰山,表现山东男人脚踩黄土、头顶天的一种大无畏精神。而抻是动作的一种发力方式,是在动作形成时的延伸状态。在鼓子秧歌里如劈、甩、掏、拉、抖等动作都将抻劲含入其中。舞蹈之所以传情重在形神合一、气先走,沉可以理解为鼓子秧歌的气息走向,例如劈鼓子动作时,双手举过头顶,好似要将面前的柴火劈开,当双手举起后头上击掌,由上而下甩开双手那一下需要双脚沉重的向下,可以说是鼓子秧歌男子气概的内在认识。韧则是一种品格,在舞蹈当中体现出来的整体品格,这些特点虽看似简单,但要理解其真正的发力方式,还是要身历其境的融入到舞蹈当中去感受。

(三)演出服饰

鼓子秧歌在表演之前,秧歌队都会统一购买或提前订做服饰。男性表演者都会扎黄头巾,身着黄色绸布套装;也有黄色头巾配白色套装,有点类似戏服。这种服装被表演者称为“英雄服”,也就是说,秧歌中的男子扮演的都是英雄形象。女性表演者的服装相比男性能多样一些,以裙子样式为主,花色较多,看起来鲜艳靓丽,面部妆容较浓,头上有插花装饰。除此之外,丑角的服饰也很特别、很滑稽,比如穿戴很不整齐、衣服大小极不协调,有的还将娃娃头戴在头上等等行为。突出了丑角在表演中的丑相,给观看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四、结语

山东鼓子秧歌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录,在重温这门古老艺术的同时,笔者还有一些担忧,由于鼓子秧歌的大场面以及跑场子等复杂的传统形式在当今徇丽多彩的艺术形式中已经不能再吸引年轻的观众们了,甚至一些年轻观众根本说不出这是什么。想到这里,作为艺术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和发展我们所拥有的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猜你喜欢
重温艺术特色
重温誓词
走过千山万水,重温来时的路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