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实证

2018-11-10 08:40李嘉昕
戏剧之家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史料实证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李嘉昕

【摘 要】“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史实确认的重要手段,同时,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为例,教师选用不同类型史料,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类型史料尝试解决相关历史问题,教师选用的史料要全面,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全面的理解,教师选用不同观点的史料,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能够辩证的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191-01

史料实证是认识历史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历史事实是指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件或过程,具有逝去性、一维性、不可回溯性等特点,如果我们想要实现恢复具体历史的真面目,唯有借助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相关史料,正如梁启超所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没有材料的历史就如同枯萎的大树,是没有生命的。

一、选用多类型史料,让学生尝试用不同史料解决相关问题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孙中山”个人活动为主线,将教材重新组合,分成三个板块进行讲述,第一目‘爱国若命,弃医从政;第二目‘鞠躬尽瘁,振兴中华;第三目‘以俄为师,重铸主义。以了解思想为目的,感知个人魅力。在第一目中我选择了通过一组孙中山年谱展现他的早期主要活动,按照出生—从医—上书—海外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使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并通过展示鲜活的历史人物图片,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材料紧紧围绕孙中山的个人经历,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之上感悟孙中山励志救国的心路历程。

二、选用史料要全面,使学生形成对所探究的问题全面丰富的理解

教学中的史料选取的越全面,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越重要,一旦面对综合题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与之有关的诸多方面,这样答案会更全,得分点也会更多。

在第二目中,我一共选了八则史料,有图片史料(《同盟会总章》/《民报发刊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诏书),有文字史料‘1906年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中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阐述 三则文字史料展示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通过图片《清帝退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现三民主义指导下的具体实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思想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能动的反作用。

史料内容以时人之言概括当时之事,旨在增加历史感,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通过阅读史料提高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利用史实“辛亥革命”印证“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指导意义,加深学生记忆,并利用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建立革命思想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这里,史料丰富全面,易与学生全面理解。

三、选用不同观点的史料,让学生能够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选择恰当的历史史料、问题、图示、图片,使四種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头脑风暴和很大的视觉冲击力,再现一定的历史真实场景。通过问题进行共同探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思考,通过历史问题的内在原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孙中山对三民主义阐释的先后矛盾中分析孙中山转变的原因。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中不仅仅要求史料的广度,更要求史料的深度,为此我利用一系列事件展现孙中山不屈不挠、顺应时势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伟人身上难能可贵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毅品质,激发他们刻苦学习,勇于创新。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形成对不同史料的多元认识,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史料类型,客观引用史料,鉴别史料真伪,以形成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特有的思维品质,真正提高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长沙:长沙人民出版社,2010.

[2]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44.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61.

[5]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0.

猜你喜欢
史料实证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