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省思

2018-11-12 10:58何晓芹鄂世举赵忠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评估

何晓芹?鄂世举?赵忠平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中职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力機构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为了确保中职教育有质量的扩大规模,均衡普职结构、降低生师比和增加财政经费投入甚为必要,而对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是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前提。为系统合理评估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完整的指标模型,包含人口承载力、人力资源承载力、物力资源承载力、财力资源承载力和统筹多种要素承载力五大指标和若干次级指标。基于该指标模型,分别从人力、物力、财力及统筹多种要素承载力四个维度提出加强我国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模型;评估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12-0050-05

一、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给予了大力推动,围绕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出台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以下简称《攻坚计划》)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但由于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发展的积弊,以及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挑战,当前中职教育的发展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提升我国中职教育发展质量,对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普职结构均衡对中职教育发展带来的挑战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中职教育招生比例,使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促进普职协调发展[1]。2007-2016年,我国中职教育规模经历了先提升后回落的过程。普职生比例也从最高点的1.05∶1下滑到2016年的0.74∶1,见图1。要实现普职均衡,首先要求中职教育在规模上做进一步扩大,而中职教育规模的扩大,则必然涉及教育资源的大量投入。如何有效地投入和利用教育资源,实现中职教育有质量地扩大规模,需要对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高技能型人才需求对中职教育质量提出新要求

从教育发展的普遍阶段看,首先要实现教学机会的满足,然后才能进入质量满足的阶段。但对当前我国的中职教育而言,这两个问题往往重叠而生,既要扩大中职教育招生规模,同时又要办有质量的中职教育。随着全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大,提升中职教育质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生师比一方面能够反映师资的充裕程度,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生师比越小,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数量越少,花费在每位学生身上的时间也就相应增多,教学质量也更有可能提高,因而我们采用生师比来衡量当前中职教育质量问题。2007-2016年,普通高中的生师比呈持续下降状态,而中职学校的生师比则经历了由升到降的过程。尽管从2010年以后,中职学校的生师比持续减小,但与普通高中的生师比相比,依然处于高位,见图2。另外,从中职教育的特点来看,不同于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操作课程在中职教育中所占比例远高于普通高中教育,此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与生师比关系较大,生师比越小,教师进行单个教学指导的时间越多,学生的操作水平得到提升的可能性会越高。因此,一般可以认为,即便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的生师比持平,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也是比较薄弱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与中职教育的高生师比产生了显而易见的矛盾。

图2 2007-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师比和普通高中教育生师比对比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7-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

(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从近十年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显示来看,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相对增长速度较快。中职教育经费总投入从2007年的851.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223亿元,年均增速为13.1%,高于同时期普高教育经费的增速(10.4%),反映了国家对中职教育财政经费的支持和重视度在不断提高。二是投入规模与普通高中同时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16年国家对高中阶段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为6155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为2223亿元,占该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的36.1%;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占该阶段教育经费总投入的63.9%,是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占比的近两倍,见图3。然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普通高中,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和实际操作,需要更多的软硬件设备资源投入。从普职经费投入差距来看,中职教育依旧面临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

图3 2007-2016年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8-201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教育部关于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

二、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界定

(一)承载力与资源承载力

承载力,又称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顾名思义就是承受、担负、支撑的能力。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承载力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承载力”一词起初是物理力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不受任何损坏情况下所能承载的最大负荷[2]。而最早对承载力进行研究并形成本学科理论的领域是种群生物学和应用生态学,主要用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高极限或最大数量[3]。承载力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所表达的实质含义却是相通且一脉相承的,即用来描述在某一条件下承载主体(通常为资源、环境或生态系统)对承载对象(通常为人类或生物种群)生长的支撑能力或发展的限制程度[4]。此外,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承载力存在一个临界值,越过这个临界值便会引起一系列承载能力失衡的问题。

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5]。二次大战过后,全球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人口规模急剧扩大,使得水、土地、矿产和环境等有限的资源供给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对资源承载能力的讨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此推动了水、土地、矿产和环境等领域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兴起。

(二)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

中职教育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界定其承载力概念之前,应先明确承载主体为中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容量,承载对象为中职教育所面向的学龄人口。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文赞同丁学森和邬志辉对教育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厘定[6],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内涵界定为:在某一区域的一段时期内,以该区域的中职教育水平不被降低及中职教育资源不受任何破坏为前提条件,保证中职教育资源数量和质量均衡,资源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的情况下,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能满足本区域内教育需求的最大人口数量,以及在未来人口正常发展目标下中职教育资源所能承载和满足个人教育需求的人口量。关于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概念的逻辑思考继承了承载力的主体因素,是资源承载力概念的衍生。中职教育资源作为承载的主体,教育学龄人口为承载对象,而教育学龄人口大量聚集的空间区域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因此,也可以将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表述为在一定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对教育学龄人口的支撑能力或发展限制程度。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所能支撑的资源包括土地、经费、教师、设备、教育政策和公共服务水平等。

三、如何评估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

(一)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评估思路

如何系统合理地评估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为实现中职教育资源的有序、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影响因素、预期目标和发展对策三个方面对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根据上述对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必要性的分析,并结合传统的教育资源分类将中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概括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承载能力。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承载力也被纳入到影响因素之中,即统筹多要素承载能力。为使教育资源承载能力达到合理支撑,实现中职教育资源合理规划这一目标,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教育发展政策,以及综合统筹制定区域管理政策。

1.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性要求评估指标的动态性

近年来中职教育的政策环境不断改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加之我国产业发展战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技术集成型的转变,使得对高素质的技术型劳动力需求提升,承载对象也由原先培养精通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向培養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中职教育的这种变化趋势表明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发展性特征。人类在各个社会发展阶段采用不同的手段开发教育资源,导致资源的利用效率有所差异,进而造成单位教育资源量的承载能力也各不相同[7]。因此,在对承载能力进行评估时,不能单将指标的设置特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空间范围内,而应考虑该指标是否符合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中职教育的发展需求,即所设置的指标是否满足承载力的动态性特征。

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难以采用传统的人财物指标涵盖。考虑到教育资源本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我们对其承载能力的评估需要采用多项指标进行衡量。这些指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将教育资源系统内外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方式和组织结构建立起稳定的连接关系,进而构建起人口、教育、空间、社会等多因素有机结合的资源承载力认识过程。中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不仅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的情况,还需考虑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因素并不全归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之内,还包括土地空间、财政力量、管理制度等教育资源系统以外的要素。因此,本文参照已有研究对人、财、物指标分类的基础上,将统筹多要素承载力纳入指标体系内,以求达到对除中职教育资源外,非教育资源影响因素的评估测量。

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评估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来源是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者对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承载力学术概念的探讨,若要实现中职教育资源可持续和有质量的承载,还应重视对其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如何对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是后续进行量化分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第一步。

(二)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

为有效分析和评价中职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首先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本文基于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已有研究成果,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系统优化原则[8],借鉴丁学森和邬志辉(2015)关于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模型的设置,构建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模型,见图4。该指标模型主要划分为中职教育资源人口承载力、人力资源承载力、物力资源承载力、财力资源承载力以及统筹多要素承载力五项大指标,每项大指标下面又包含多个小指标,构成整个影响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因素层。

人口承载力指标建构。这里的“人口承载力”是指中职教育资源对所承载的学龄人口起到的支撑和约束作用。中职教育资源人口承载力指标主要体现在学生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其中,中职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反映了承载对象的人口规模;区域学生的年均流入和流出数用以观察人口流动对承载规模的影响;学生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选取了城市学生人口数和农村学生人口数作为衡量指标,以反映城乡地区人口承载力差异。

人力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师资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的人力资源投入,其数量和质量不仅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对其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会产生连带影响。考虑到对中职教育的人力资源投入质量难以进行全面的量化处理,本文主要选取了生师比、班师比、专任教师比例、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教师专业对口率、教师流动率、双师型教师比例以及专业课与文化课教师比例8项指标进行观测,从中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反映中职学校的师资投入情况。

物力资源承载力指标建构。中职教育的物力资源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一种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投入。该项指标主要包括中职学校的学校数、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生均教学资源占有率4项指标,以此反映维持中职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的物质投入水平。

财力资源承载力指标建构。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和支出可用来说明其财力资源承载力,也是支撑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其中,教育经费的总投入(即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和社会集资)反映了国家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情况。政府可支配财力和人均GDP体现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府财政的投入水平。生均教育经费作为衡量中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对该指标的测量可以反映出中职教育的区域发展情况。

统筹多种要素承载力指标建构 。统筹多种要素资源承载力主要体现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两个方面,这一指标的构建用以测评中职教育外部资源的承载能力。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公共政策实施力度、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管理水平等反映公共资源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考虑到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还应将当地的企业数、用工需求和校企合作情况纳入到社会资源指标中,以反映当地企业与中职学校的合作情况。

合理规模的学生人口承载,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支撑和统筹多种要素综合支撑构成了整个指标体系的目标层。达到各项指标所对应的发展目标,落实所制定的教育政策以实现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属于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模型的对策层部分。

四、如何发展可持续和有质量的中职教育资源承载力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承载力。首先,要保证教师数量充裕,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补齐中职学校师资数量不足的短板。但不能仅仅依靠生师比,还要参照班师比、文化课与专业课协调,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同时可招纳和聘用具有高技能、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其次,要达到师资质量的提升,应加强在岗教师的再培训和再学习,尤其突出技能教学的培训,在原有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提升中职教师专业素养,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使整个教師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师生比例更加均衡。

第二,合理增进学校硬件资源建设,提高物力资源承载力。中职学校需从物质基础着手,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保障基础硬件设施配置,逐步增加用于校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此外,各地区应加强对区域内中职学校间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立足于各中职学校的硬件资源优势,开展学校间合作。在某些必要但并非频繁用到的设施建设上(如实训基地),可考虑一定区域内硬件资源的互补和共享,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并协调使用,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闲置和浪费,从而减少教学资源的重复投入。

第三,多维核准教育经费投入,提高财力资源承载力。国家在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提高各地区中职生均经费的支出标准,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及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各地区可依据国家政策制定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投入模式不能仅以学生数量为基准,还要综合考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有效地向薄弱中职学校倾斜,做到合理、精准投入。同时建立经费投入动态评估机制,对下发经费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分析,定期收集数据,建立预警系统,评估经费投入使用效益,并作为下阶段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四,完善政策等配套措施,提升多种要素资源承载力。政府作为中职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给予中职学校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吸引当地行业、企业参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民间资本对中职教育的资源支持,努力推动产教融合,探索政府、社会和学校参与中职教育的多元合作办学模式。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共环境,当地相关部门应合理规划区域资源流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周边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管理水平,为中职教育发展营造安全、便捷的外部环境。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Z].教基[2017]1号,2017-03-30.

[2]吕光明,何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4):157-159.

[3]石忆邵,等.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研究,2013(1):133-145.

[4]邱东.我国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13.

[5]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6.

[6]丁学森,邬志辉.新型城镇化下对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省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3):21-25.

[7][8]吴培乐.教育资源承载力及其测评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1-4.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浅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资产评估法的五大制度创新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