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更名求生为哪般?

2018-11-12 10:45蔡恩泽
董事会 2018年10期
关键词:雅居乐万科转型

蔡恩泽

今年以来,地产公司扎堆更名“换马甲”,大有“去地产化”势头。不过,一个公司多年的積淀一旦形成,更名换旗号也不会有什么实质性改变。要想真正“脱胎换骨”实现战略转型,还得要费一番功夫,甚至要有一段艰难煎熬的过程。

更名潮流

进入2018年,房地产企业改名的排成队。

朗诗地产率先而动。2月28日,朗诗绿色地产举行股东特别大会,其中一项表决议案正式将公司名称改为“朗诗绿色集团有限公司”。3月1日,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为贯彻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更名为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一天,时代地产也宣布更名为时代中国,好壮观的名头。接着,到了5月2日,美的地产改名为美的置业,意思虽差不多,但有点“高大上”了。5月11日,中航地产更名为中航善达,完全改头换面了。6月份,先后又有三家房企宣布更名,其中龙湖地产变更为龙湖集团、中骏置业变更为中骏集团、合景泰富地产变更为合景泰富集团。

房企更名较近的一次是9月13日,在2018战略发布会上,原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升级为保利发展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抹去“房地产”三个字。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地产业巨头万科也加入了“改名大军”。6月29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股东大会上公开表示,万科未来不是地产公司而是服务美好生活,要把城市公司名字中的“地产”去掉。有意去掉万科的地产属性。事实上,在郁亮发话之前,广州万科在5月31日就已经完成更名。今年以来,万科在上海、深圳、厦门、重庆、成都等地至少十家城市公司已经完成更名,原先企业名称中的“房地产”字样均被其他名称替换掉。

地产商更名并非今年才心血来潮,几年前就有先例。2016年,恒大地产更名为中国恒大,同年雅居乐集团取代雅居乐地产成为雅居乐的对外官方名称,K2、雅居乐、远洋等地产公司也在当年更名。2015年,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年底招商地产更名为招商蛇口并重组上市。

至此,放眼地产界,保留“地产”字样的公司所剩无几。

生死转型

地产公司纷纷更名,最直接的原因当是正在走下坡的房地产行情。业内人士调侃,比气候入秋更早的,大概是房地产业了,甚至感觉冬天就要来临。“准备过冬”已成业界相互安慰的提示。比万科“活下去”口号更为悲壮的,则是中原地产的“排队等死”。

2018年上半年,50个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市场月均成交量在2740万平方米左右,同比下降约10%。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持续深化、长效机制建设稳步推进、金融监管力度加强,尤其是限购限贷、预售限价等严控政策实施,致使重点城市新房市场供需不匹配,有效供应不足造成需求释放受阻,加之备案延迟等因素影响,新房成交面积持续回落。

房地产业利润也不再“惊爆”。数据显示,2015年、2016年,A股上市房企的平均净利润率只有9.69%、9.73%。2017年也不过为11.7%。如果全行业捆绑在一块,其利润率还要低一些。“暴利时代”已不再。

万达房地产大甩卖,令地产商们不寒而栗。2017年以来,王健林这位市场反应嗅觉最灵敏的房地产巨头,“卖卖卖”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主旋律”。那个壮怀激烈、“一个亿是小目标”的王健林成了“英雄气短”的模板,大有“杨志卖刀”的悲壮。

万达“卖卖卖”,走的是轻资产转型之路。1月份的公告中,万达称,引入新战略投资者后,万达商业地产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1至2年内消化房地产业务,万达商管今后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各方将推动万达商管集团尽快上市。

地产大佬万科高调转型,也是逐步与房地产“撇清”关系。万科在战略目标定位上,以前是“城市配套服务商”,现在则转型为“美好生活的服务商”,明显宽泛多了的概念范围,似乎有更多转型回旋的余地。

当然,更多的则是换个名号图新鲜。每个时代微观市场主体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灿烂的头衔。几年前地产业火爆,在企业名称中冠以“地产”二字是非常荣耀又有气魄的。如今地产不受市场待见,房企灰头土脸的,企业名称“去地产”,换副马甲兴许让人刮目相看。

脱胎不易

企业更名很容易,只要经过董事会表决通过,通过公示,再报监管部门备案,就可完成全部法律程序。但要想达到更名的目的——最终实现经营状况好转、提高公司的生存力,还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烈火重生”,这谈何容易?

“去地产”转型,意味着战略方向的重大改变,原本搞房地产轻车熟路,转型向其他行业进军,无论是技术力量、管理能力还是市场渠道,都有一个“煎熬期”。没有内生动力支撑,转型希望渺茫。

而一些地产公司虽说换了名号,但并没有“金盆洗手”,还是把地产开发当主业,只是觉得“地产”二字不太吃香了,改一下名字,给市场增加一点新鲜感,撞撞运气。一些地产上市公司则通过换马甲继续在资本市场“混”下去,根本无心在打造内生动力上下功夫。轻浮的地产文化已经渗透到公司的骨髓,改也难。这样的公司难有发展前途。

其实地产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当前的市场机遇,虽说房地产不景气指数在上升,但房产泡沫不会轻易刺破,关键是要利用这一“休眠期”或叫“市场低潮期”,加强公司技术储备、人才储备,至少也要进行内部休整,总结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有一个理念需要坚守,中国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住房始终存在刚需,地产业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是“夕阳产业”,这就为地产公司脱胎换骨争取了时间。

作者系财经媒体专栏作家,现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雅居乐万科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雅居乐潮来潮去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雅居乐:短债、海外债双重压顶
27年累计捐款17亿元 雅居乐集团与公益事业“同理同行”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许家印:举牌万科后的3万亿梦想
许家印:举牌万科后的3万亿梦想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恒大举牌万科名利双收